第32章 初探赤庐
寒惊谷突然松口应承,倒打了刘半夏个措手不及。
这些时日,他也想过要摸进赤庐看看,只是一来怕老寒发现后迁怒宿莽,二来,也是最重要的,他怕水。尤其是已经入冬了,要他跳进水里泅过去……
罢了罢了,也没有那么重要。那赤庐里想必也不会藏着大量的蔬果种子。
这下好了,他和宿莽竟悠然坐在这叶小舟之中。
这个时代的男人们都习惯穿窄袖,袖中仅能塞下些体己之物;穷人更是连窄袖也无,穿着半截宽袖就下地了。寒惊谷穿着罕见的宽袍大袖,须发皆白,摇橹的样子又极为闲适,像极了一个遁世高人。
偶有“刺啦啦”的轻微响动,大概是小舟撞破薄冰的声响。
宿莽从没坐过船,此刻正一脸兴奋地不停四顾,拿手去拨弄水面。水有些刺骨的冷,她只觉得好玩,顾不得水冷,自己玩了会子,捏着胖猫的手,也要去撩拨水面。刘半夏“嗷呜”了一声,挣扎着避开,跳出她的怀抱,远远站到船头。
老寒笑道:“猫儿都是怕水的,你别惊它。”
宿莽这才恍然大悟,以往要给二虎洗澡时,它总是吱哇乱叫,四肢死死扒着盆儿,须发倒竖,像是要和人拼命一样。她不由得有些愧疚,然而愧疚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她看向二虎,眼中分明在说:神仙也怕水?
刘半夏早习惯她这一套了,他转过身去不再看她。现在最要紧的,是弄清楚来回的路,万一等下在赤庐有什么不妥,即使泅水,他也要把宿莽带出来。
他环视湖面,发现这赤庐真是正正好建在湖心的,前后左右与岸边的距离皆差不多。既如此,他也不动其它脑筋了,听天由命吧。
水质澄澈,也并不深,除了湖底沉着一些培育荷花所用的大缸外,湖中似乎也没有布置什么机关。
作为一个山中堰塞湖,湖面并不十分宽阔。小舟很快靠近这座水中孤亭,并没有立时停下,却绕着支撑它的几根极粗的柱子,来到了它背对岸上居所的一面。
原来这赤庐的门是朝南边开的。整个长余洲坐北朝南,以往从岸上看,只以为它是个小小的六角亭,看不见它的正面。没成想它开幅极阔,前面还有一截类似码头栈桥的长廊,整体像极了一把钥匙。
怪不得寒惊谷这老头能成天待在上面,这么大面积,想必里面也是一应俱全的。
宿莽被老寒拉着上了栈桥。刘半夏踱着猫步走在两人前面。
这个六角形建筑是双层的,外面裹着一整圈的步廊,杂七杂八散落着炉灶、药罐等。刘半夏还想着这老头有些不讲究啊,邋遢得紧。里层想必就是生活起居之处了。才走进正屋,刘半夏就知道自己想错了。一眼望去,这里除了是一间药庐外,丝毫不见任何生活痕迹。除进口的八扇雕花门外,其余几面墙都砌满了横七竖八的百眼柜,刻着密密麻麻的斗谱;离墙两人宽,则是一圈较矮的百眼柜,也是顺着房型摆成了六角形状;屋子正中摆了一张方台,上面散布着诸如戥子、纸笺笔墨等物。
好家伙,为着治郭熙让那个小娃娃,置办下这么大一间顶天立地的药房?那为何要建在水中央?不会是为了应和五行之说吧……自古医药为木火之术,这好像也说不大通啊。
有钱人的心思可真是难揣摩。
宿莽早看得眼花了,在屋里逡巡了好几趟。她拉开一个写着“当归”的屉子,才探头往里去看,就被一股药味儿冲得缩了头。她回头去打量老寒,见师傅并没有留意她,便关了这个屉子,打开了一旁写着“熟地”的。她就这样一边逛,一边随意地抽拉着屉子。
刘半夏很熟悉这样的环境。他的父母就是在小县城里开药铺的,父亲早就去世了,也不知道母亲这几年过得如何,有没有被家中伯叔姑婶们欺负。当年如果听母亲的,学了中医,会不会就不会来到这里了?
老寒站在方台边上,拿出一摞裁剪方正的纸,又从一个百眼柜里抽出一屉子的熟芝麻,招呼宿莽过去。
宿莽也玩得尽兴了,听话地小跑过去。
“你不是要我教你本事吗?那你就学着如何包方包吧,自古药庐里的学徒,都要从这个开始学的。”
刘半夏一听就觉得心里一酸。小时候为着学方包和虎头包,他几乎天天要受父亲责骂。与宿莽不同的是,他是拿黄豆粉练习的。父亲总是将他包好的虎头包远远抛到桌上,然后拎着他走过去,见有一点黄豆粉洒出来,就要用戒尺打一下他的手心,然后将药包拆了,叫他重新去包。
老寒慢慢叠了一次给宿莽看,然后立在一旁看她包。宿莽起初以为只是一种折纸游戏,叠得极开心,当她将方包递给老寒,老寒随手一抖就掉落下无数的芝麻后,她才发觉这件事并不简单。
老寒又说了一遍要领,就任由宿莽自己杵在那里练,自己去了外面的步廊。
刘半夏跟在他后面出去。老寒转了半圈,在一个炉子前停下。炉子里的火还在明灭着,看来是烧了许久了。他轻轻闻了闻,似乎很满意,将黑乎乎的汤汁倒入旁边观音瓶型制的窄口黑陶瓶里。他一气倒了两瓶,用一个盘子端了,又回去找宿莽。
宿莽急得一头的汗。她似乎并不擅长这类手工作业,前次编个腰带也是心急,抑制不住地要冒出火来,这回不过叠个纸,额头已经全是汗了。
见老寒又折回来了,她忙抖落了芝麻,将稀烂的纸塞进袖中,又拿了张平整的,装模作样地包着。
老寒又哪里看不到她的小动作呢。他只是笑笑,将一个瓶子放在她跟前,说:“略放凉些就可以喝了。”
宿莽忙凑过去,闻着瓶子里飘出一丝甘甜,以为是什么羹汤,问:“师傅,这是什么呀?”
刘半夏跳上一个矮柜,微微闭上眼睛。
“这是劝耕汤,以山参、红芪、白芍、仙茅、杜仲、天冬等三十七味益气补血之药,经二十四个时辰熬煮而成。”
宿莽不通药理,但听着有三十七味药,就觉得一定很值钱,她又细细闻了闻,那股香味和厨房炖煮的梨汤有些像,她问道:“喝了能成神仙吗?”
老寒捋了捋白须,道:“待你师傅百年后,自有分晓。”
宿莽不懂他在说什么,也不想深究。她撮起嘴,凑到瓶口,想去喝一口,不想瓶口窄小,散热极慢,里面的羹汤还是滚烫的。她被烫了一下,忙缩回手,揉着自己的嘴。
老寒慈爱地看着她试探的动作,重申道:“要放凉。”
“那为什么不拿个大碗装着呢?”
刘半夏心想,这么多补气血的药,一锅炖煮,又熬得那么浓,这要是拿着大碗,一口猛喝下去,怕是立时就脑溢血仙逝了,也等不到百年后了。
这老头,对宿莽倒真是挺好,舍得拿出这么好的东西来给她。
宿莽等着药凉,肚子已经有些顶不住了。她见师傅坐着拿戥子量药,小声说:“师傅,咱什么时候去吃饭呀?我早上担心让儿,没吃够,现下已经饿了……”
老寒头也没抬:“不是已经给你了?”
宿莽往桌上看看,除了练习方包的纸,还有那一壶药,哪里还有什么?
刘半夏在心里笑出了声,看来这老头是个餐风饮露的术士,成日里靠喝汤药过活的。
宿莽也反应过来了,她面有难色地看着师傅的脸,见他不像是有玩笑之意,心里有些发怵:“师傅……咱们午饭,就喝汤呀?”
“也不尽然。”
她感受到了一丝希望,忙问:“厨娘会送点心上来吗?”
老寒努了努嘴,指着窗下放着的几个蒲团:“进过药,再打坐调息一个时辰,午饭就算毕了。”
宿莽惊得目瞪口呆,她不可置信地看向刘半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