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清热食谱
宿莽见卤鹅迟迟不上来,急不可耐地跑去厨房。莲娘见她要进来,忙掩上门,嘴里笑道:“小祖宗,我可不敢再让你进厨房呢。”
前几日,宿莽拉着让儿跑进厨房,扒在灶台上,就着灶火就吃了一碟子白糖糕。才出了厨房,让儿就流了鼻血,查明了才知道,莲娘将豆粉搁在一边,被他们用白糖糕蘸着吃尽了。莲娘为此遭了一顿训斥,自此见着宿莽要溜进来,就急吼吼要关门。
宿莽扒在窗边,可怜巴巴地问:“不进就不进,好莲娘,你只告诉我,卤鹅呢?我都快吃饱了,且等着吃肉呢。”
莲娘笑了,这丫头比自家那几个半大小子都馋嘴。她见其余人都在忙着洗涮,悄悄递出来一小块肉,宿莽张大了嘴一口包住。虽不是卤鹅,但却是一块上好的腊肉,咸香油润,炖得软软弹弹的。她舍不得咬,用口水一点点浸润着,将油脂慢慢吞咽下去。
莲娘压低声音说:“秋日里太燥,小公子上火厉害,昨夜又流了鼻血。所以卤鹅也被撤换下来了,换了几盅梨羹,你可吃着了?”
“原来那是梨羹啊,软糯糯的,吃着也不像秋梨呀。”
“这是富贵人家的吃法儿呢,将雪耳、秋梨,并一两燕窝,细细炖了,炖得软烂,最是清热平喘的。”
宿莽嘟了嘟嘴,听起来倒是很富贵,只是哪儿有腌肉和茶点好吃呀。
“不能只叫让儿吃梨羹,咱吃卤鹅吗?”
莲娘看她嘴里咂摸着腊肉,眼睛仍盯着梁上的卤鹅,有些心疼。宿莽每次吃饭都积极得紧,除了种地,吃饭就是天底下头一件的大事。她对她们这些厨娘也是极尽甜言蜜语。莲娘知道,这孩子是饿怕了,胃里总也填不饱,好容易掉进这个蜜罐子,就恨不得将眼睛看得到的都装进肚子里去。
莲娘是真心疼这孩子,她不忍心直言,在这里,她能吃什么,取决于让儿需要吃什么。她觉得宿莽懂得这个道理,只是肚里的馋虫在怂恿着她来试一试。
莲娘摸了摸她的一个羊角髻:“听被派去种地的姐妹们说,小莽本事大得很。要不你想些主意,早些帮让公子去了秋燥?他的身体调理好了,还不是想吃什么,就给做什么?”
宿莽眼睛一亮,眼珠子滴溜一转。她依依不舍地将腊肉咽进肚子,欢喜地说:“那我明早来找你。”说罢就蹦跳着回了膳厅。
莲娘笑着摇了摇头,里面一个仆妇的声音说道:“这丫头好像长胖了许多。”
宿莽缠着刘半夏要菜谱,可难坏了他。他脑子里装的都是“散装菜谱”,有菜,有肉,有药材,有香辛调味,可怎么组起来,他可一窍不通。他这半辈子都泡在学校里,唯一会做的菜也仅限于凉拌黄瓜这种国人娘胎里就带的基本功。
“只要清热就行了。不能是药哦,不能苦,我还想吃呢。”
想得倒挺美,一道菜都不肯放过。
刘半夏被她缠得没办法,只能在脑海中搜索起古早的记忆来。刘半夏是在中医世家长大的中医绝缘体,他所知道的全部知识,都是在小学一年级前被动输入的。清热的药材,粗略来分,就能分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虚热……这也太复杂了。
今天餐桌上已经摆了雪梨羹、茯苓糕、清炒莲子了,吃得扑克脸诲儿都皱眉头。想他以前上火时,也就喝绿豆汤、菊花茶、黄柏水,汤汤水水几日,大不了饿上三五顿,怎么着也就好了。这郭熙让怎么这么麻烦,那么精细的菜,吃了这么几日都不见好。
富贵人家的孩子,果然难将养。
“老寒怎么不给让儿开几服药呢?他一身药味儿,摆明了是个老中医嘛。”
“让儿平日吃的药已经够多了,老寒说了,食补为上,用药慎之。”
呦,还会拽词儿了。
见猫儿沉默,眼睛逐渐眯起,宿莽知它要打瞌睡了,忙晃了晃它:“你别躲懒,快想想。要解火,还要好吃,最好是他们没见过的东西……最好是点心。我要让莲娘她们服我呢。”
刘半夏埋下头,深深地叹了口气。这丫头的虚荣心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突然,他脑海中想起一样东西。
龟苓膏。
如果没记错,龟苓膏是近现代才产出的东西,这个年代是没有的;小孩儿都爱吃果冻,口味上有些药味儿也能被口感中和掉;还有那个满身药味儿的老中医,他的赤庐里,随便找出些龟壳、地黄、金银花,也不在话下。
刘半夏仔细回忆了下龟苓膏的味道,除了龟壳和地黄、金银花、甘草这一类清热草药,最主要的能让煮出来的汁水凝结成块,现代有白凉粉、果冻凝胶,这会儿他能用什么?
他所知道的这种能成果冻状的东西,只有白凉粉、川渝的冰粉、吉利丁片……还有什么是能起到凝胶作用的来着……
是了,厨房每天做那么多糕点,不乏晶莹剔透的,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的秘密武器呀。
“小莽,你那日吃的桂花糕,看着透亮,是拿什么做的?”
“桂花糕?和今天的秋梨膏、茯苓糕一样,都是木薯粉呀。”
“木薯粉……”他赶忙在自己的数据库中一顿搜索。果然,木薯的淀粉杂质含量极低,在五六十度的温度下就能形成高黏度、高稳定性、高透明度的糊状液体,成膜快,渗透性强。
这是什么优秀的白凉粉平替呀,太好了。
刘半夏将龟苓膏的大致制作方法说给宿莽听,让她好好记下所需的中药材。他强调说:“这是药膳,未免有些清苦,可以多加些梨膏糖,别加老火红糖即可。”
宿莽流着口水,开开心心记下了。刘半夏回想起自己吃过的各种糖水,勾起了思乡情绪。他意犹未尽地又与宿莽说了些扩展吃法,什么加芋圆、加水果、加糯米丸子。宿莽听得双眼放光,点头如捣蒜。
此时刘半夏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