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专访
“叶拂,到家了?”江涛的声音从话筒的另一边传来。
“嗯,刚到一会儿。”江涛不轻易打电话,叶拂也没多寒暄,直奔主题,“出什么事了吗?”
电话另一端的江涛失笑,“非得有事才能找你吗?”
“贵人事多,没事才不会找我这个小作家煲电话粥。”
叶拂问,“是上次聊的新作品的事吗?抱歉,最近因为签售的事,还没有太多进展。”
“不是作品的事,有家杂志社联系我,说想要采访一下你,想问下你的意愿。”
江涛抱歉地说,“是我大学同学介绍的记者朋友,从云川过来的,在记者圈内也小有名气了,刚到彭山,资源不太多,就托我问问。这次专访不在本次的签售安排内,我想说如果能做一个采访,延续热度,对你,对作品都是好事。你考虑考虑,不做也没事的。”
叶拂了解江涛的商人属性。作为朋友,这次采访可以顾全朋友的面子;作为编辑,为作者牵线搭桥,可以给作者提供更多曝光的机会。于公于私,他做这个中间人,总不会吃亏。至于这次采访是否能有水花,那就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了。
叶拂很是感激江涛的坦诚,对叶拂来说,做这样的一次采访,对自己有利无弊,便欣然应下,“谢谢你,江涛。我这边没问题。”
“好的,那我稍后把记者的微信推给你,我有本书还没校对完,先这样。”
“嗯。辛苦啦。”
结束了和江涛的电话,叶拂想起进展龟速的新作,坐到书桌前开始酝酿。
关于新作品,她和江涛讨论过自己的想法,这次想写一本书信体的小说。江涛没有意见,他一般不介入作者的创作。
要说新作的灵感来源,那就是她与林问之间的那些信件往来。作品来源于生活,叶拂并不介意将自己的过往融入作品之中。况且她借鉴的只是书信体这种形式,叶拂想写的是过去与未来两个陌生人跨越时空的对话,关乎生存焦虑,无关乎情爱。
叶拂打开抽屉,拿出了一沓发黄的信件,信封上硬朗的字迹正是林问的手笔。
母亲孙凤出院后,她特地陪她回了一趟溪城收拾行李。叶拂本意是收拾好需要的东西,带到彭山就好,毕竟之后应该会很少回去。
孙凤却执意要收拾一遍屋子,叶拂没劝,或许母亲只是想多留在老家几天,权当告别。于是,她老老实实地陪着行动还不很便利的孙凤,一边清理掉陈年堆积的东西,一边拿着湿抹布左擦右擦,前前后后花了好几天时间。
清理自己的房间时,叶拂才发现,旧时的自己竟是个囤积癖,幼儿园时玩的悠悠球,小学时的跳绳,初中时候的日记……都还在。叶拂皱着眉头将已经受潮发霉的旧物一一扔进了垃圾袋。而后拉开储物柜的暗格,不期然发现了一叠信。
信已发黄,因为常年受潮有股淡淡的霉味,最上面的信封上写着“彭山大学文学院 叶拂同学(收)”寄信人是“云川大学新闻学院 林问”,字迹工整,力透纸背。叶拂不禁扬起嘴角,字如其人大概是不错的吧,他的字和他是一样的,一样认真用力。
好青春。
又想起签售会上林问的举动,脑子里却只剩下两个字,好渣。
但时隔十年,叶拂放下对往事的介怀,倒也能静下心来翻看。最后,她决定将这些信件带回彭山。
“或许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叶拂想。
叶拂正试图再次翻看那些信件,找找灵感,手机又一次响起,是江涛发来的记者名片,备注是“人物专访 林问记者”。
叶拂看着书桌上散乱的信件上力透纸背的字迹,又看看那张名片,紧张起来,天底下有这么巧的事?
此林问,莫非就是自己认识的那个“林问”?随即又觉得自己太过敏感,同名同姓的人何其多。
叶拂颤抖着手,点开这位“林问”记者的头像,发现是一张风景照,放下心来,这大概率是中年老男人才会用的头像,不可能是她认识的林问;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好笑,她怎么就能笃定她所认识的那位林问不会变成这种风格?
毕竟十年前,她也没想过他会变成一个渣男。
多思无益,叶拂决定放弃思考,按下按钮,添加对方为好友。
对方几乎秒回。
“林记者,你好,我是自由作家叶三,很高兴认识你。”
“叶老师,您好,我是彭山人物杂志的记者,林问。”林问随即发了一份访谈提纲,“这是大致的访谈提纲,您可以先看下,没问题的话我们再约时间。”
叶拂回了一个收到的表情包,点开文件,访谈的内容包括了开始写作的契机,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对作品的立意,对外界评价的态度等。
一份平平无奇的采访提纲,叶拂想。这份提纲与她经常看到的人物采访结构差不多,或许人物的特别,记者的敏锐度,对现场的掌控,以及后期的写作取舍才是形成一篇有魅力的采访稿的关键吧。
叶拂对采访提纲没有意见,两人商定后决定将采访约在三天后下午两点的彭山市图书馆。图书馆顶楼对外开放的玻璃研讨室就在图书馆的小咖啡厅边上,很安静,风景也不错。
叶拂找不到写作灵感时,就会跑到图书馆,随便点杯咖啡,或是漫无目的地翻看借阅的书籍,或是对着玻璃窗外,俯瞰着彭山的人来人往,纯粹发呆,不作他想。
三天后,叶拂准时抵达彭山市图书馆。
叶拂不喜欢迟到,却也不喜欢等人,三点整给林问发了消息,“林记者,我到了,图书馆顶楼c1研讨室。”
对方回过来消息,“抱歉,路上有点堵,我可能要迟到一会儿。”
叶拂对这位“林问”记者的印象稍稍打折,忽又想起江涛说他新到这座城,人生地不熟,难免走错路,便拍了张照片示意他自己的具体位置,“没事,你到了以后从地下停车场直接上顶楼,出电梯右转走到底,就能看到我拍照的位置。”
叶拂猜得没错,此“林问”就是彼“林问”。
自从三个月前偶然在签售会上看到叶拂,林问就开始四处打听叶拂的消息。但他人在云川,叶拂只在云川待过半年,几乎没有社会关系,以作者身份出道后,也仅在云川办过一次签售会。
几经辗转,林问终于找到了当初叶拂签售会的报道,那位记者正好是以前的同事,最后通过前同事,林问联系到了她常年合作的出版社。
他还联系上在彭山杂志社工作的同门师兄,得知彭山人物周刊正好在招聘资深记者,林问凭借多年来做人物专访的经验,成功任职,不顾父母的反对,搬到了彭山。
而采访叶拂,便是他在彭山人物周刊的第一份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