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如果明?天 > 第3章 一争高下

第3章 一争高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父皇,天气凉了,你可得把这披上。”这天散了朝后的朱标又照例去奉天殿与父亲一起处理政务,十一月的天气已经让人有丝丝寒意,这时他正捧着在柳河川打下来的那头熊的皮毛制成的大氅给朱元璋披上,“我儿,以后可不能做这些危险的事,咱富有四海要什么皮没有,不用你这太子以身犯险。”虽说朱元璋心里高兴,但仍数落着孩子猎熊的行为太过危险。“哈哈哈,儿臣知罪,保证不再犯了。”朱标倒是一脸轻松的样子,“父皇,近日来诸位大人公务办的不错呀。”自从听裴天韵说过刘伯温家中那段对话之后,朱标一直想找个合适的机会在父亲不会怀疑的情况下提出科举之事为刘大人解围,“标儿,你把那边柜上的盒子取来。”朱元璋不置可否先让朱标去拿过来一个锦盒,“父皇这是…?”“刘先生留下的,”朱元璋摆摆手示意太子打开,“纳新缓吐故?”看着里面简简单单写着五个字的纸条,朱标望向父亲。

    “这便是刘先生给咱定下的计策,我儿不觉得朝内淮西旧人太多了吗?”没想到朱元璋主动提起了这件事,“父皇明鉴,儿臣亦有同感,但毕竟大明初立,这些旧臣有些私心也属正常。而刘大人为父皇定下这一策,对朝廷官员系出一门可以稍有缓解,不过儿臣以为这纳新是怎么个纳法,刘先生似乎是希望父皇定个章程?”虽然并不想对父亲耍心眼,但事出有因朱标必须谨慎发言,“那个刘夫子啊,是给你爹我出题呢,”朱元璋靠在座椅上似笑非笑的样子,“咱倒还真有些后悔只把他放在个诚意伯的位子上了,不过这次就不与他计较了,的确是咱慢待了他。”“这刘夫子还挺会装,不过他这么干倒是给我带来不少便利。”朱标心想,他早从裴天韵那得知刘伯温并不是真的在意这个封赏,但在皇帝面前小小的露出些不满情绪反而使人对他更放心。

    “父皇可有良策?”朱标继续恭敬地侍立在一旁问,“咱反倒想问问咱的皇儿有何看法?”朱元璋又把问题抛了回来,“容儿臣回去斟酌后再禀告父皇。”朱标也懂得了进退有度的道理,要是脱口而出搞什么恩科取士就显得太明显了。“你这孩子,要是以后继位了朝廷上发生紧急事,面对那些等着皇上定夺的大臣你也说回去斟酌吗?谨慎行事是没错,但也需有人君指点乾坤的气度。就在这奉天殿,给咱想,想不出来不给你饭吃。”朱元璋似乎并不想轻易放过儿子,“儿臣遵旨。”父亲的坚持正中太子下怀。

    “嘿嘿,这小子还装的挺像那么回事。”在一旁静静看着两人的裴天韵一阵窃笑,因为朱标的请托,这段时间里凡是去奉天殿陪伴父皇处理朝政的日子都让他一起参与,然后晚间两人再回东宫商议复盘有什么不足之处。而今天朱元璋问起选拔官员的事情正好可以让太子爷顺理成章的提出两人之前定下的计划。

    “怎么样,想出法子来了吗?”父子二人沉默了一段时间后朱元璋先打破了这安静的气氛,“回父皇,儿臣倒是有些想法,望父皇指点,儿臣以为,现下朝中正如刘先生所说不宜有大动作裁撤官员,而刘大人提出的纳新之法也不可操之过急,目前就算父皇下令全国上下举荐有能之士担任官职也很有可能重复之前那些淮西老人只举荐与自己有关联的人做官的情况。”说罢朱标又走近父亲身边,“父皇不如借着儿臣的婚事,开恩科从全天下取士,选拔人才有能者居之。”

    “好!我儿果然不凡!”朱元璋一拍桌子为儿子叫好,“亏得你能想出这以皇储大婚为名特开恩科取士的法子。咱现在就准了你这想法,待到开科之时就让你宋老师跟那刘伯温当主考官,好好羞一羞这刘夫子,让他知道咱老朱家的太子不比之前那些个朝代的任何太子差甚至于远超这些人!”看得出这位朱皇帝对儿子接班人倾注的心血与信任绝不亚于任何一个帝王。“不过,我儿这远水尚解不了近渴,”话锋一转,朱元璋微微颔首一笑,“咱不想让那帮人过得太舒坦,新近选拔的官员里大多跟他们串通一气,而原本就任职的那些外省官员,可就不全是他们的人喽。”“父皇是想调几个外官进朝廷?”朱标反应也不慢,“非但进朝廷,咱还要插在李先生的中书省里!”由于左丞相徐达向来不理政事,这中书省里的实际掌权者就是李善长,只是他硬被安上了一个右丞相的名头。

    “裴大哥,现在的朝廷真的让父皇疑心到这种程度了吗?”当晚回到自己的寝宫后,朱标看着裴天韵,“那没办法呀,你看看现在朝堂上面的那些人,中书省权势滔天,上达天听下御六部,而这六部官员除了户部尚书张大人剩余那五部主事全是淮西旧部,都恨不得跟李善长穿一条裤子,你父皇那样的人怎么会放任这种事呢。”裴天韵看得很明白,在当编剧之前他也有着几年其他工作的经历,也看过不少公司任人唯亲的结局,大多都是惨淡收场。“我想找一条不一样的路出来。”朱标像是在自言自语,“万事开头难,你父皇也有很多无奈,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等到你当家做主的时候,这朝廷上肯定与现在大不一样了。”裴天韵安慰道。

    隔了几天后,到了外官一年一度入京朝见皇帝述职的日子,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正静静站在奉天殿外等待着皇帝的召唤,而他的手里还捧着一袋稻米,这个黝黑精瘦的人脸上透着一股营养不良的菜色,而干瘪的身材也让人不禁怀疑是不是来一阵强风就能把他吹跑了。“宣扬州知府杨宪,入殿觐见!”终于在长久的等待之后,奉天殿大门打开,一名太监高声宣读皇帝的旨意,在他身后走出几个先于杨宪进去的外省官员,看他们的脸色似乎被皇帝吓得不轻。不过杨宪并不在意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现在的他只想早点面见皇上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臣杨宪参见吾皇万岁万万岁,”入殿后他按照惯例恭恭敬敬地跪下,“起来说话,”朱元璋的心情不是太好,所以语气在威严中还带着生硬,“杨宪呐,一年多来,咱听说你在扬州干得不错,看你这身打扮似乎像是那么回事。”此时的杨宪身着一身浆洗的发白的官服,而从衣领里露出来的还有满是补丁的内衬,自从领命上任扬州之后不可谓不尽心尽力,朝廷拨下修缮扬州府衙的银子他一分没动跟主簿陆明两人商量下来决定全部用于安置应召回到扬州的原籍百姓安家置业,直到他此次进京面圣之前,扬州府有了结余才刚刚考虑重修府衙从那个破城隍庙搬出去。

    而另一方面,自他之下所有扬州官员没有一个是像其它地方坐堂办差的情况居多,在杨宪的带领下各级官员或忙碌在田间陇头或穿梭于城内大街小巷,督办整个扬州的重建、恢复民生以及开垦荒田的工作。这位年轻的知府原本在投效朱元璋之后虽不能说是养尊处优却也过着每天只需办好自己的差事便衣食无忧的生活,而自从接受老师刘伯温的建议接下这重建扬州的差事,他就再也没过过一天安稳日子,在杨宪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借助扬州这个踏板进入朝廷中枢,早日实现自己位极人臣的理想。

    “陛下谬赞,全仰赖圣上的支持以及全扬州官民的齐心协力,现如今扬州城才有所起色。”一席漂亮话说的裴天韵倒是有些感兴趣起来,“这小子还挺会说话,先恭维了皇帝,又夸了自己,‘全体官民’不就是他杨宪也包含在内么。”于是本来悠闲飘在奉天殿里逍遥的裴天韵也正经起来看着皇帝与这杨宪的对话。“你手里拿的是什么?”朱元璋一开始就注意到了杨宪一直捧着的那个布袋,“回陛下,这是扬州今年收获的稻米,臣接任扬州知府之时曾在陛下面前说当扬州百姓恢复生产后,必会为陛下送来新扬州土地上种出的稻米,幸不辱使命,今年扬州城取得了少有的丰收,这便是全扬州百姓拜托微臣送来献给陛下的朝贺之礼。”杨宪充满喜悦的声音感染着殿内所有的人,就连朱元璋也不例外,“快,呈上来给咱看看,”他连忙吩咐太监从杨宪手里接过那袋象征着扬州希望的稻米。

    种地出身的朱元璋抓了一把稻米凑近鼻子闻了闻,“稻香扑鼻,颗颗饱满,不错,不错!”这位帝王难得龙心大悦,因为近期朝廷上一系列的事情以及刚才那几个关系户外官,让他憋着一肚子火,本来这杨宪如果也像之前那些人一样除了会溜须拍马却没有什么实际政绩的话,没准皇帝的雷霆之怒会全数降到他的头上,不过令朱元璋没想到的是,这个自己亲自任命的扬州知府还挺争气。一开始看到他这破破烂烂的打扮,朱元璋甚至有些厌恶,毕竟会做戏的人太多了,而当他看清杨宪的样貌之后瞬间打消了那个念头,身为领导者,他最拿手的就是对人过目不忘的本事,原本白白净净的读书人才这一年多的时间已变得干瘦黝黑,要是给他换一身行头那就跟街上赶车、田里种地的力工农户没有任何区别,厌恶瞬间转变成了好感,而当对方献上这袋稻米之时,更是把朱元璋的情绪推向了高峰。

    “太子,你也来看看,这可是上好的江南稻米。”一直侍立在侧的朱标也被朱元璋喊去,“来人,拿下去吩咐御膳房今日午膳用这扬州来的米煮粥,杨宪随驾用膳!”朱元璋对杨宪的初步考核看来他过关了,今天皇帝是故意留着他最后一人单独相见,就是想看看此人是否可用。“父皇,儿臣想讨些稻米献给母后,不知可否允准?”朱标也很识趣地找了个由头离开,“准!让你母后也一起尝尝,多喝几碗。”朱元璋最近对太子也非常满意,他认为将这孩子带在身边历练的效果非常好,不过接下来的事不适合父子二人一起出场,朱标不动声色地借着皇后的名头离开是最好的选择。

    “裴大哥,杨宪这个人就麻烦你去继续观察啦,”朱标去往后宫的路上抽空拜托了下裴天韵,“你对他有兴趣?”“正是,算是个干吏,很少有人能讨父皇欢心,这人好似看穿了父皇的心思一般,不简单。”“太子殿下最近这脑瓜子很灵嘛,咱们晚上再见喽。”裴天韵也乐得有事可做,不然太子去后宫他又成了个闲人,小羲那丫头则是动画片中毒太深,也没空陪他解闷。

    “陛下,微臣惶恐,”很快朱元璋的午膳端了上来,一锅清粥加了几碟爽口小菜,屏退众人后书房内就只剩下他和杨宪两人,“放松点,坐下吧,咱们就跟老百姓一样,有碗粥喝能填饱肚子就满足了。”朱元璋示意杨宪一起用膳,“杨宪呐,当年咱记得你说三年建设出一个新扬州,对不?”“是的,现在已经过了一年半,虽然时间有些紧张,但微臣有信心能完成对陛下的承诺。”说着杨宪又起身跪了下去,“起来说话,吃饭的时候随意些。”朱元璋夹了口小菜,“咱相信你有那个本事,不过这次回来你就别走了,有其他事要交给你,扬州的事咱想交给别人,你手下那陆主簿就不错,你说呢?”“陆大人踏实能干,应该没有问题。”一听可以留在京城,杨宪自然是满心欢喜,便不再犹豫紧紧抓住这难得机会。

    “这就调任回京城了?”听说吏部的调令之后,胡惟庸又来到了韩国公李善长府邸,“回来就回来了,你急什么?”李善长则是神态自若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恩公,这不就说明了那刘伯温又得一大助力么?”“哼,再助力他也只是个芝麻大小的官,又有何惧?你又不比杨宪差什么,这不,皇上已经把你从太常寺调来中书省了?虽说还没个正式的官职,你就当我的属官熟悉下政务静待佳音吧。”“属下遵命!”

    坐了几年冷板凳的胡惟庸终于看到了一丝曙光,而朱元璋将杨宪也一并摆到了中书省里,看这架势就是想让两方人互相牵制争一争高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