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我兄弟是杨广 > 第3章 与杨广结拜

第3章 与杨广结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堂上李彻正在根据眼下形势进行逐一分析,作为扬州总管司马,主管军事,李彻对于当前江南叛乱势力早做了初步的研究。

    他的语气不急不慢。

    “此次江南叛乱势力不同于去年平陈之时,总体上是又乱又杂,根据各地上来的文书统计,大致上有二十股乱军,其中以匪首高智慧、汪文进,沈玄懀(wei)三股势力为主,北至京口,东及大海,南及交州、广州,几乎遍及旧陈故地。”

    从并州来扬州的路上,杨广时刻关注着朝廷的文书,虽知此次叛乱来势凶猛,却不曾料到叛乱范围如此广泛。

    他深吸一口气,露出阴沉之色。

    作为刚满二十二岁的扬州总管,他很清楚,自己只能在名义上统诸路军马。

    朝中百官以及府中幕僚皆心知肚明,皇帝之所以派他来江南险地,并不是要他指挥多路大军进行平叛,更多的是利用他在江南的威望,尤其是晋王妃本身就是江南人氏,由他在江南实行收买人心的绥靖政策更为妥当,至于军事方面,主要由越国公杨素负责。

    虽是如此,但少年晋王却有着自己的想法,他迫切的希望建功立业,尤其是在这江南之地。

    他没有说话,厅中众人也不敢言语,气氛有些异常。

    杨广示意李司马继续说下去。

    “大王,半月前,越国公杨素率军自扬子津渡江攻打京口,擒杀沈玄懀(wei),随后又进兵晋陵、无锡、会稽等地,消灭顾世兴、叶略等叛匪。据昨日来报,越国公此刻应与匪首高智慧对峙于浙江多地,不过,以臣愚见,叛匪已到了强弩之末,越国公荡平江浙一带的叛匪不日即可实现……”

    李司马说的兴奋异常,杨广的脸色却青一阵白一阵。

    唐少龙看在眼里,在心中替李彻担忧:李老头太实在了,他竟然体会不到少年王子急于大展宏图的心态。仗若是都被别人打完了,功劳都记在了越国公身上,那还要晋王做啥,呵呵呵……

    李司马还要继续说下去,却被杨广摆手拦住,他不知所以然地看向晋王,又与唐少龙对视了一下,少龙不经意间向他眨了眨眼睛。

    他会意,恍然大悟,急忙收嘴不再说话。

    杨广不理会众人,在台阶之上来回走动,显得心情烦躁不安。

    唐少龙知道又该自己出场了。

    他忙走到阶前,向着杨广道:“大王,此次叛乱既多且乱,越国公统率人马非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平叛江南。现江西之地,有多股叛军,朝廷尚未派军前去围剿,因此,我以为对于这种小股叛军,可由大王直接就近派兵前去击破为好,就不必劳烦朝廷千里派大军过来了。”

    杨广经他提醒,瞬时眼睛一亮,欣喜且感激地看向唐少龙。

    作为晋王府学士,唐少龙平日里的主要工作便是替杨广整理公文,对于江南叛乱形势必然是十分了解。

    更重要的是对于这位大王心理的揣度,相对于其他人的后知后觉,他当然是了解的更透彻——性格高傲,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具有赌徒心理,因为少龙来自于未来,未来的史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他知道如何投其所好。

    唯一让他感到恶心的是——自己越来越像个逢迎之臣,阿谀奉承中活脱脱的是第一流的演员,呵呵呵……

    “少龙所言甚是,为人臣者,应当主动为君父分忧,岂能坐视不管,被动接受。将在外,更应该灵活变动。”杨广此刻神色一凛,直接下达了命令。

    “郭衍领万人出兵京口,向江西黟(yi)县、歙(she)县一带出击叛军,段达率军万余人进攻方州、滁州、宣州等地。”

    台下二人领命后,直接走出正厅,下去整军备战,以期尽快出发剿匪。

    这二人皆是杨广的得意将领,他们建立军功,就如同杨广自己建功立业一般,晋王自然是甚为得意。

    李彻见二人离开,再次请示道:“大王,至于岭南方面,匪首王仲宣围攻广州,广州总管韦洸引兵战死,现由其副将慕容三藏代理广州道行军事,据守以待援。现今叛军围困广州城已一月有余,形势十分危机。朝廷发下公文,让大王你相机行事,解广州之围,平叛岭南。三日前,大将军鹿愿与招抚使裴矩已率军往岭南赶去。微臣以为,岭南土著居民众多,非是大军所至就能轻易解决的。”

    杨广沉思道:“诸位以为该当如何?”

    此刻,堂下之人除了已经离去的柳老先生、郭衍以及段达,便剩下张衡、宇文述、李浑以及李彻、唐少龙等五人。

    唐少龙坐在堂下,显得轻松许多,心道:自己这多会也算是出尽风头,对于杨广也算是有了交代,现在不管什么情况,轮也轮不到自己发表什么意见了吧。

    果然,身为晋王府参军的李浑不得不首先开口道:“大王,削平岭南之乱,关键在于冼夫人,只要冼夫人肯用力,岭南匪众不足为惧。只是现今,我们并不知道冼夫人的真实意图,若是冼夫人也参与了叛乱,岭南之事就复杂的多了。”

    听完他言,高坐于阶上的杨广摇头道:“这位冼老夫人一向深明大义,非是寻常人等。开皇九年,为了招抚岭南,我曾让陈叔宝亲自写信给冼夫人以示陈朝已亡,大隋疆土将不可避免的扩展到岭南。为表示诚意,我令人把冼夫人曾经献给陈叔宝的犀杖以及陈朝的兵符也随信送到,同时也做好发兵岭南的准备。不曾想,冼老夫人审时度势,决定无条件向我大隋投诚,也因此岭南诸州郡遂归我大隋统治。”

    杨广说完此话,猛然站起身来,断然继续道:“以本王对冼夫人的了解,老夫人绝不会背叛我大隋。本王也绝不可以随随便便就怀疑人前,依我看,派一人代表本王去面见冼老夫人,搞清楚状况,若有老夫人配合我进至岭南的大军,承平岭南叛乱必然会顺利的多。”

    说完,他不等其他人的意见,一眼扫过堂下,迅疾问道:“诸卿认为,该有谁人可代表本王去面见冼老夫人?”

    众人皆默然不敢言语,以大家对杨广的了解,每当他提出一个议题,其答案早在他心中,其他人的意见其实无足轻重。

    唐少龙便曾亲耳听他言:“我性不喜人谏。”

    对于这么一位刚愎自用、冷酷无情的王子,少龙哪敢得罪。所以,自打穿越到这里,又是碰巧在杨广身边,他就一再告诫自己生存是第一位的,哪怕是变成了一位“奸邪小人”。

    少龙时常算着日子,开皇九年,开皇十年,仁寿一年,仁寿四年杨坚去世,大业元年,大业十四年杨广死于江都之难……从公元590年到公元618年,满打满算还有28年,也就是说傍上了杨广这龟孙,不出意外的话,自己很有可能陪他一起完犊子。

    更何况,如此助纣为孽,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暴君,这中途里的任何意外,都足以让自己的脑袋搬家。

    每每想到这里,唐少龙就如履薄冰、夜不能寐。一想起自己很有可能会“英年早逝”,他便怨天怨地:难道老子费尽一千四百多年穿越到这里就是为了过来陪葬暴君的?

    “少龙认为谁最合适?”那幽幽一声把他从自怨自艾中抽离出来。

    他随即在心中咒骂道:“杨广这孙子是盯上我了,看来这趟岭南之行已然无法避免。谁最合适,当然是自己最合适。”

    “张衡统管王府里里外外大小事务,刚到扬州,公事繁多,自然不能外放出去。李彻年事已高,千里之行去往岭南,且不说杨广不会同意,就是自己也不忍心。宇文述总管寿州,一方大吏,哪能随意出使岭南。至于李浑,一介武夫,领兵上阵倒是可以,耍嘴皮子非其特长。如此一来,自己这又能耍嘴皮子同时在府内尚无具体事务的闲散之人,当然是再合适不过了。”

    想到这里,唐少龙站起身来,向着台阶上的杨广道:“鄙人不才,愿代表大王往岭南一走。”

    此言一出,正中杨广下怀。

    他几乎要高兴到手舞足蹈,忙走下台阶,快步来到唐少龙面前,装作殷勤,握着他手道:“少龙果然是非凡之人,当为我大隋建立不世之功。李师傅曾数次在本王面前举荐少龙,只是可惜,本王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放少龙去开府建功,如此甚好。待少龙从岭南回来,本王定当上表父皇,为卿求取功名。”

    唐少龙心知,若不是对于杨广这“天才般的表演”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还真有可能在此种情形下被他感动到“稀里哗啦”的。

    场面之话不得不说,他马上回复杨广道:“大王,为我大隋尽忠,乃鄙人本分;少龙此去岭南见冼夫人,绝不会有负于大王的信任,必将把大王之英明广泛传播于岭南各地。”

    杨广闻他言,正切中自己“沽名钓誉”的需求,更是激动不已。

    他转过身去,对着李彻道:“李师傅,依你之见,少龙此去岭南该以何种官职为好。”

    李彻略微沉思,马上道:“老臣以为当为晋王长史最为恰当。”

    “好,少龙就以我晋王府的长史身份去岭南见冼夫人。”

    杨广回到阶上,对着李浑安排道:“李参军可在本王卫队里挑选二十名武艺高强之人贴身护卫少龙,一路上务必要保护好少龙的安全。李卿不可大意,少龙不仅是本王的救命恩人,与我有过命的兄弟情义,更是我王府内不可多得的人才,相对于能否见到冼夫人,我更在意他的安全。”

    唐少龙见他如此“矫情做作”,赶紧上前一步道:“大王万万不可,此行去往岭南,途中路过之地多有叛军出没,水路陆路皆有盗匪,更应该低调行事。若是带着众多护卫,反而更有可能招惹事端。以臣愚见,我就带着一两人悄然上路,反而更加稳妥。”

    不知为何,宇文述此时帮衬道:“大王,少龙所言十分在理,若能轻装简单上路反而不易引起关注,更便于顺利安全抵达岭南。”

    张衡也插话:“臣倒是有些担心,若是冼夫人真的反叛了大隋,少龙此去不是狼入虎口,自投罗网吗?”

    一旁的李彻也微微点头,似在表示同样的担心。

    唐少龙当然知道,这种情形绝对不会出现的,史书记载,冼夫人自入隋以后,从无二心。

    可空口白牙,他总不能向众人说:自己来自二十一世纪,那时候的史书上记载着,冼夫人不仅没有反叛大隋,而且出兵出力帮助大隋镇压反叛匪徒。

    于是,他表现的毅然决然,正色道:“诸公不必担心在下,我相信大王的判断,冼夫人绝不会背叛大隋。而且,恕在下不便透露,本人自有脱身的精囊妙计。”

    唐少龙站在堂下,此话一出,形象瞬间变得伟岸起来。

    众人皆对他更多了几分钦佩!

    显然,无论哪个时代,称之英雄者皆是大义凛然之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杨广见他如此相信自己的判断,更是被恭维的连连拍手称道:“少龙有此等信心,本王敢预言,少龙此行必然可以马到成功,为我晋王府增添无上光彩。”

    他顿了顿,接着道:“一切就照少龙的意思办,不管少龙有何要求,本王一概照准。少龙打算何时动身?”

    杨广有催促之意,唐少龙岂能不知。

    “战事多变,尤其是在这非常之时,若是能尽早联系上冼夫人,对于结束岭南战乱必有助益之力。臣不敢耽搁,打算明日就出发。”唐少龙面无表情地答道。

    “好,让本王略备薄酒,为少龙送行。”杨广此话一出,其他人都听出了逐客之意,识趣的一个个行礼过后,退出了正厅。

    顷刻间,屋内只剩下了杨广和唐少龙。

    杨广故作神秘地走到他旁边的位上坐下。

    唐少龙略微有些紧张,他刚要起身,便被杨广按在了太师椅上。

    “少龙是否怪我?”杨广没来由的突然问道。

    唐少龙茫然抬眼看向他,嘴里自然反应道:

    “大王何出此言?”

    杨广“哈哈哈……”连续大笑,试探性道:“若是换作是我,早就不知道埋怨多少了,少龙的品性让本王极为佩服。王府之中,众多幕僚,我对少龙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少龙记住这一点,若是本王日后能更进一步,少龙定是我的‘宰辅’之人。”

    “更进一步,不就是太子之位吗?然后便是九五之尊了!”唐少龙平静地在心中细细咀嚼这句话中的含义。他一点都不奇怪,以杨广的性格,谋求至高无上的皇位自是理所当然,很有可能,此番总管扬州,便是他正式寻求大位的开始。

    对此,唐少龙不打算揣着明白装糊涂,由于他尽知历史的演变——这些都是无可避免的,自己已然身在“局中”。

    他缓缓起身,跪倒在杨广身前,连续磕头,然后道:“事在人为,臣以为只要谋划得当,并非可望不可及。”

    杨广聪明绝顶,见唐少龙的动作是在向自己表示忠心,所谓“谋划得当”更是鼓励他追逐大位。

    他含而不露,眼神交汇处,两人皆深知其意,不必说透。

    只有唐少龙明白,根本不在于自己鼓不鼓励,历史上的杨广都会不择手段的追求大位。他知道,现在是开皇十年,十多年后,杨广终究会登上那个位子,然后在仁寿宫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而这一切,源于今日之江南,自己很有可能也顺势成为了历史的“帮凶”?

    杨广一边扶起唐少龙,一边解释道:“去年少龙随本王平陈之后,王府大小幕僚皆有军功,唯独少龙没有。我本以为少龙会一气之下找我理论,谁曾想你竟岿然不动,视名利如粪土,安然行事。就为这个,本王对你已然是刮目相看,李师傅数次在我面前提起你,也是频频赞叹。”

    经他一番夸赞,唐少龙心内五味杂陈:所谓不去找你,不是淡泊名利,而是不敢。呵呵呵……杨广小儿,老子还不了解你。若在去年自己找你领功,如今能否还站在你面前都是两说。

    但,嘴上却只能谦让道:“少龙为大王做事从不是为争名夺利。”他本想顺嘴胡扯是为了天下苍生,可话到了嘴边又不由自主的活活憋了回去。

    仅从民生上而言,过度使用民力的隋炀帝就是十足的暴君,天下苍生被其累死害死的不知道有多少。

    杨广就像没听见他说什么一样,自顾自言:“本王对于少龙是有私心的,自并州起,我晋王府内稍有可造之材,一旦上报朝廷,父皇便征调到中央,或者分配到其他藩王身边。我唯恐你从我身边离去,故此压制少龙,但愿你能常伴我左右。”

    唐少龙无法分辨杨广所言是真是假,不过对他而言,真假也不重要了。刚穿越到大隋时,自己也动过离开杨广的念头,可后来转而一想,不出几年整个天下都是他的了,还能躲到哪里去呢?

    既然提前知道了历史无法改变,倒不如留在他身边,亲眼做个历史的见证者。

    杨广此刻不知中了什么邪!

    他骤然间站起身来,拉着唐少龙的右手,欣然道:“少龙,不如我们结拜吧,明面上我是晋王,你是臣属,私底下我们只是兄弟。”

    唐少龙简直头大,脑袋嗡嗡作响,不知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难道自己真要与杨广结拜?

    不等他回应,杨广硬是拉着他跪在了堂中央,嘴里振振有词的不知说了些什么,二人便结拜起来——唐少龙几乎是在被动跟随着他的动作和言语。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真成为隋炀帝的兄弟了!

    也不知是否时空隧道出了什么差错,在二十一世纪,“唐少龙”本快到三十岁了,可穿越到大隋帝国,他看起来只有十七八岁。

    对此,唐少龙十分满意,谁会对“返老还童”有意见呢?

    杨广兴致勃勃,对着他道:“少龙小我几岁,是为弟,我便是你的兄长。以后私底下,我们二人便以兄弟相处,此事你知我知,绝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

    说话间,杨广站起身来,口中依然念念有词:“皇族中,我排行老二,下面有三个皇弟,少龙若是不介意,就做我的六弟吧,你可叫我二哥。”

    他忙称呼道:“六弟认为这样安排是否可行。”

    唐少龙完全不知道其所以然,只得答应:“谨遵二哥所言。”

    杨广看样子对自己收买人心的行为十分满意。

    他神秘兮兮地对着少龙小声言语:“二哥给六弟准备了一处新的府邸,就算是对你的补偿吧。”

    唐少龙猛然意识到——那座本来的秦王府原来是留给自己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