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大唐贞观反王:逆子,你敢反你爹 > 第22章 献策定计

第22章 献策定计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唐朝与东突厥的仇怨,可追溯至老李渊在位之时。

    当初颉利承袭父兄余荫,兵强马壮、国力强盛,从未把掌控半壁江山的大唐放在眼里。

    后在隋朝义成公主及其弟杨善经、王文素等人的怂恿之下起兵伐唐,并在这之后屡屡寇边袭扰大唐边境。

    老李渊因中原大地尚未统一,唯有暂时忍气吞声,赠予颉利大量财物试图稳住突厥。

    只可惜颉利贪得无厌,收下财物之后并未停手。

    自武德四年起,更是连年用兵袭扰河北道、河东道、关内道,致使三道民不聊生,百姓困顿不已。

    至武德九年七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颉利又亲率十余万骑进犯武功,大唐京师长安戒严。

    左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与突厥战于泾阳,侥幸击败突厥大军,却未能阻止突厥的兵锋。

    待八月李世民登基称帝,颉利突起大军不顾后路直插长安,行至距离长安城仅二十余里的渭水河畔方才止步。

    李世民闻之勃然大怒,万般无奈之下只得率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共十三骑,“单枪匹马”来到渭水边上与颉利谈判。

    颉利眼见之顿时生疑,不知李世民究竟有无底牌,又见远处勤王大军军旗招展,军心极盛,一时心生怯意“主动”请和。

    恰逢李世民也无力报仇,双方遂斩白马于便桥誓盟,突厥方才携带巨额财富撤军退走。

    这便是著名的渭水之盟,亦是李世民生平少有的污点之一。

    而在这主辱臣死的年代,自然也成为房玄龄、长孙无忌、李靖等人心中的血海深仇。

    “陛下!”

    李昊闭着眼思虑片刻,深吸口气正色拜道:“臣听闻贞观元年,薛延陀、回纥、拔野古等部叛离突厥。

    颉利派其弟突利前往征讨,却不知何故大败而归。

    颉利因此把突利囚禁十数日,并派人当众鞭打惩罚于他,以至突利颜面尽失,心中极为怨恨颉利。

    陛下若趁机册封突利为东突厥王太叔,他必然会对陛下感恩戴德。

    若再开启边境搉场,允许突利一侧的百姓与突厥牧民自由贸易,甚至是草原极需的盐铁,突利定然会对陛下唯命是从。

    如此一来,自然也会导致颉利越发对他不满。

    无论是为了颉利的儿子阿史那叠罗支,还是为了他自身的颜面,颉利皆会与突利明争暗斗。

    到时候大唐尽可坐山观虎斗,静待时机坐收渔翁之利。”

    “这是……

    推恩令?!

    似乎又略有不同!”

    李世民愣了一下,脸色颇为复杂。

    房玄龄等人亦是面色凝重,眼中道道精光流转。

    当初刘彻因分封制而头疼不已,主父偃提出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王子也可分割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方才根除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也治好了刘彻的头痛症。

    虽然事后依旧无可避免的连番起兵镇压,但终究减轻了中央朝廷的负担,也大大降低了将士伤亡,属实算得上是了不得的明谋。

    而今李昊所言虽与推恩令颇有不同,却也略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

    想必即便突利明知是计,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以及对颉利的仇恨之下,也会充当大唐覆灭东突厥的马前卒。

    毕竟李世民的圣旨一下,突利即便无心颉利也不会再放过他。

    “玄龄,你以为此计可行否?”

    李世民心中已有决断,却依旧郑重相询。

    房玄龄闻言想了想,抱拳回道:“启禀陛下。

    此计虽耗时长久,成败亦略有变数,但却可大大减轻朝廷负担,实为良策矣。

    只是此计方成略显粗糙,于细节处还需仔细斟酌才是。”

    “嗯,不错。

    李卿年纪尚小难免有所疏漏,还需玄龄你多费心思才行。”

    “臣遵旨!”

    房玄龄躬身拜道。

    李世民点点头,复又看向长孙无忌问道:“辅机,你以为呢?”

    长孙无忌深深看了李昊一眼,难掩震惊的拱手拜道:“回陛下,臣也以为此计甚妙,当可行之。”

    “好!

    既然你二人皆赞同李卿之计,接下来便全力操办吧。

    只可惜克明近来身体不适,否则也可为你二人分担一二。”

    李世民叹了口气,轻描淡写的盖棺定论。

    随即满意的看向李昊,眯着眼笑着说道:“李卿,你今日当真令朕极为意外。

    小小年纪便有这等心智,多加磨砺必可成为我大唐栋梁。”

    “臣不过是班门弄斧,比之长孙仆射与房仆射还相差甚远,实在当不得陛下夸赞。”

    李昊淡然应道。

    似乎对帝王的表扬无动于衷。

    李世民见之越发满意,敲了敲矮几直言问道:“前日你献上雪花盐提炼之法,助朝廷度过粮荒,拯救万千百姓于水火之中。

    今日你又献上良策,助朝廷兵不血刃削弱东突厥国力。

    朕委实好奇,你这身本事究竟从何而来?

    又是何等大才隐士,方能调教出你这等神童!”

    终究还是生疑了吗?

    李昊微不可察的叹了口气。

    他原本不愿出谋划策,除却因为某些仇恨,也有不想太出风头之故。

    相较于热血青年喜欢的装逼打脸,他更愿意隐藏在黑暗中阴谋算计。

    如此一来不仅更为安全,亦更加方便他置身事外看清全局。

    否则一旦深陷棋局之中,布局之时难免会有所疏漏。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这个道理。

    只可惜他如今唯有一人,即便真有不足之处也无人指点。

    而他所行之事又凶险万分,委实容不得半点错误。

    但今日既然已经开口,李世民也已然对他生疑,此刻遮遮掩掩反而不如彻底震撼李世民,让其没心思计较他的真实来历。

    “陛下误会了,此计并非尽皆出自臣之手。

    而是臣总结师傅临终之言侥幸得知。”

    李昊笑着抬起头,不待李世民追问师门来历,便又接着说道:“且臣以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朝廷尽起大军征伐东突厥,不如想个温和的法子,彻底剪除草原民族的血性,令其如同我中原百姓那般温顺,为我大唐驻守草原,抵御北方蛮夷。”

    “哦?

    你还有妙计?”

    李世民闻言眼前一亮。

    李昊暗自松了口气,朗声说道:“陛下。

    草原民族素来宠信天神,可所谓的天神,又哪有我中原佛门擅长蛊惑人心。

    陛下只需派遣数百僧侣进入草原腹地,再暗中给其全力支持。

    比如派遣精锐骑兵假扮马匪,大肆劫掠草原部落屠杀牧民,再让僧侣适时现身相救,上演一二佛主显灵的鬼把戏……

    如此一来无需三年五载,草原牧民必然会皈依我佛。

    而以中原佛门自己吃肉,却禁止信徒杀生的手段观之,一载之内北方草原必定民不聊生,部落首领与和尚却可富得流油。

    到时候陛下再以除魔卫道之名,派遣少许精锐杀光这些走火入魔的假和尚,被解救的牧民自然便会感念陛下救命之恩,转而投靠大唐朝廷麾下。

    而解突厥万民于水火的陛下,也定然会被草原牧民称之为天可汗!”

    “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