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长夜(十三)
长夜(十三)
纪子灵打断道:“不必了。”
明昶没说话,替他拉了拉身后的软枕,让他靠的舒服些:“想明白了?”
“没,只是想起当年在冀国的天牢,每到夜班总有些白色的鬼影,吓得我不得安睡。后来一日偶然发现扮鬼的东西。”纪子灵道,“原来,鬼也是人啊。”
其实纪子灵想说的倒是后半句。
原来,人也是鬼啊。
明昶松了手,道:“你还是不信。”
纪子灵摇摇头:“人已经没了,我信与不信,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说起来兴许你觉得荒谬,你是我最不愿意欺骗的人之一。”明昶道,“王上发觉了定侯的心思的时候,私下里说想瞒下来,毕竟你和定侯的关系不错。当时我也劝过,不过看起来也没什么用。”
明昶替他塞了塞罗衾的一角,道:“如今该说的,不该说的,我也都说了,你信哪个,看不看,是你自己的选择。”语罢后退两步准备离开,临到帐子的门口,忽然道,“王上如今需要你,若你算了,你好好想想吧。”
说罢,长叹一口气,轻手轻脚的放下帘子,嘱咐下人好好照料。
纪子灵看着手中几乎被揉皱了的字条,沉默了许久,随后几乎是面无表情地将字条放到一旁的烛灯之上,烛火快活的跳动了一下,飞快地吞没了那张皱巴巴的纸。
是啊,好像谁都没错,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究竟是人输给了命运,还是时间曲解了人生?
是他无心的软弱酿成的悲剧,还是多年的自负留下的祸害?
文徵早就在风刀霜剑中成长起来,到了独自一人面对整个世界,冷眼看着雁行折翼,天家情薄。但他,从蓟京到邯郸,从郢都到咸阳,似乎他还是那个软弱的孩子。
靠着自己的一点点小聪明,便觉自己足以应付整个世界。
纪子灵看着跳动的烛火,浮现在于眼前的事情确是,实在可惜,自己到底没有吃上林夫子屋子里,那用官服和圣旨烤出来的红薯。
想必又是一番味道吧。
文徵确实没有亏待冀国的旧臣,带头受降的林相,甚至直接顶替了迟尚书乞骸骨后,留下的位子,虽然没有像在冀国一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好歹也是位同副相的位子,其余的冀国旧臣也皆有妥帖的安排,而林别在冀国,本来是因为先王时期,被放到豫州做官,后来范昀在位,为了拉拢他,等三年一满就调回了邯郸,如今文徵给了文书院下通政司的掌事一职,能接触到所有送到文徵案几之上的奏章,虽然官职没什么变化,但大部分人都看出,文徵并没有刻意打压这些冀国的旧臣。
而林夫子死不做两姓之臣的故事,也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话本之中多有赞美之词,而文徵顺水推舟,亲自去祭拜昔日的老师,善待林家故人。起码比“临阵脱逃”的范昀好的多。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走,起码在雍国的国外。
而在林家之事尘埃落定后,纪子灵曾经去看过几次林别,林静到现在还没醒,自然不好挪动,如今还在邯郸,而林别和林相——哦,如今叫林尚书了,必须在受降之后立刻来咸阳就职,自然也无法照料。于是纪子灵提出让疏影的人帮忙,被林别拒绝了,说只要林府旧人就好。
林别接连经历了失去父亲,和妹妹如今卧床不起,国不成国,家不成家。自然消沉许多,纪子灵不愿看他一直颓废下去,反倒容易落了御史台那边人的把柄——纪子灵自己明白,身为异族人,整个咸阳城上上下下多少只眼睛在盯着他们,等着他们自己出了差错,立刻奏一本非我族类。
于是只能犹豫了半晌,将林静遇害的真相和文徵的命令——就是明昶当时的那些话说给林别,只盼着他能不要继续消沉下去,也就罢了。
林别抱着酒囊,眯着醉眼看着他:“这话是文徵同你说的?”
“非也,是”
“我以为文徵对你说的呢?”林别灌了一口酒,“他说什么你都信。”说罢将酒囊一放,“是林静自己不知好歹,要死要活,怎么会和你们有关呢?”
“我没这个意思。”
林别道:“我知道,但你走吧。”林别沉默了半晌,“我没法骗自己,说我信了,我不怨恨。”
林别的手一晃,酒囊之中的酒洒湿了他的半幅袍袖。
“走吧,多少双眼睛看着呢,你我不宜过于亲近。”
纪子灵回到西苑,二日,竹幽说有人送了一块写了字的布来。
纪子灵接过,正是昨日林别的半幅袍袖。
上面写了一行凌乱但又不失工整的墨书:
竹有其节,人有所决,故人故事,无疾而终。
竹幽道:“殿下,东西备好了,现在走吗?”
纪子灵摇摇头:“不必了,给下面的人分了吧。”
竹幽似乎有些奇怪,但到底没敢多说什么。
纪子灵放下那一副袍袖,忽然觉得,当年林别,衍之,范昀,一起来江海居蹭凉,似乎就是昨天的事情。
范昀多热都要带着香囊,摇着那把镂刻的扇子,衍之永远会送来最适合的梅子汤或者菱角高,林别会拿着。
林别并不常来,但来的时候多会带着他提到过的,林夫子的藏书。
故人故事,无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