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联盟缔结
孙权朗声笑道:“刘豫州既欲与孤共襄盛举,共享美名,孤自当与刘豫州同心协力,开万世之太平!”
黄盖等人摩拳擦掌,而刚才还在因庞统触怒吴侯而偷笑的,那些江东士族出身的文臣,变了颜色。
张昭看着对面而坐,神情淡然无大喜之色的庞统,有些犹豫,却终是决定开口,以直言规劝主公。于是离席站起,躬身道:
“主公!”
孙权皱了皱眉头,面色不改,并未让张昭开口,而是向前走了几步,将张昭扶起,笑道:
“昔日,兄长平定一方,执掌江东之时,曾有人暗自诋毁张公。而兄长,则将张公比作仲父,待如国士,欲与先生成齐桓公之霸业。奈何天妒英才,兄长,不幸为奸人所害……
孤年若无德,不足以服众,一周之内暗流涌动。兄长奠定的这江东基业,全赖张公,才得以托付至孤手中。而今,八年矣。
孤自知不似兄长般猛锐冠世,亦知张公心灰意懒。然今日幸遇良机,可与刘豫州追炎黄二帝之圣举。孤非不自量力,虽百死而不悔,惟愿不负……父 兄 遗 志。
还望先生,仍念兄长临终之托……”
……
此言颇为谦卑、诚挚,在座各位名士了解孙权性格,此时或感到诧异,或感到动容,亦有人惶恐不安的将视线抛向张昭。
至于张昭,此时早已热泪盈眶,羞愧难当,直欲跪拜谢罪。
“老臣……老臣……愧对吴侯,愧对,孙将军……”
孙权并未阻拦,而是亦俯身叩拜。
待张昭抬首时,见孙权竟伏在自己面前,顿时大惊,连忙向前将孙权扶起。
孙权拉着张昭的手,与其对视,却已无需多言。他转身望向庞统、鲁肃下首的众人,颇为诚挚道:
“诸公皆是饱学鸿儒,亦是我江东之栋梁。孤,深知以诸公之才,屈居在这江东一州之地,是大器小用。
诸公受家族栽培,受父兄期待,身上所背负的,孤,能感同身受。故而,孤,能理解诸公待价而沽,欲谋出路。孤不会妄加指摘,当年诸公对孤的鼎力相助,孤,已是感激不尽。
只是,如今刘豫州佐公子刘琦执掌荆州,欲与孤共谋大事。荆扬二州兵精粮足,时局稳固。进,可分兵袭之,则诸公可与孤成就大业;退,亦可依长江天堑而守,江东无忧。
至于若日后孤败与刘豫州,以刘豫州之仁德,又加之今日之盟,定会对诸公以礼相待,绝非曹操那等奸险忌刻之人可比……”
堂下,似庞统、鲁肃、诸葛瑾这等宾旅寄寓之士,早已默默离席,躬身而拜,与武将分立左右。至于严畯,早在孙权与张昭诉说肺腑之言之时,便已早有决断。
至于其余众人,孙权此言,既切合众人利益,又是对众人的许诺与最终通牒,故而略作思索,不少人终下定决心,决意将身家尽数压在孙家。众人中,虽有人仍存有疑虑,此时却也只得赶紧跟在众人之后,以免为孙权所记恨。
张昭与身旁的孙权对视一眼,走至文臣武将之前,正对孙权,俯身而拜,朗声道:
“愿与吴侯共兴盛世。”
众人紧随其后,齐声而贺。即使庞统,也有些无奈的跟着一起复述。
至此,在曹操即将南下,意欲一统天下之际,各有所图的孙刘同盟,初步达成……
- - - - - - - - - - - - - - - - - - -
“士元,可用我,帮你带一封书信至荆州?”
“那就有劳子敬了。”
庞统笑了笑,从袖中掏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书信。
鲁肃接过书信,心中却愈发愧疚——
虽是士元主动来东吴求仕,可以士元处世虽颇为淡然,遇事却恪守原则的性格,这出使东吴一事尚未了,自是打算回襄阳述职为先。
今日既然提前准备好了书信,显然是对主公心怀芥……不,应该说对主公的性格,已有了一个准确的认知才对吧……
鲁肃仍在沉思,庞统却又从怀中又掏出了一封书信,道:
“那封书信,交与诸葛孔明或徐元直皆可;这封书信,交由二人,转交与我父。呵呵,有劳子敬了。”
“诶!”鲁肃终于下定决心,谓庞统道:“士元,不若你与我同去荆州。有我竭力担保,主公,必不会阻拦。”
“诶~”庞统笑着摆了摆手,道:“周郎是讨逆将军旧部,且在军中声望颇盛;子敬则是吴侯一手提拔,也最为器重。若子敬与吴侯心生嫌隙,以后,又有谁能规劝吴侯?”
鲁肃叹道:“昔日孙将军亡故,吴侯初领江东,六郡太守多有异心,时有叛乱,故而”
不待鲁肃说完,庞统已将书信轻拍在鲁肃手中:“子敬勿忧,我为公瑾而来,为大业而来,非为吴侯一人。何况,我来时,便有人让孔明告诉过我,‘传闻周郎雅量高致,料非虚名。然以吴侯平生经历,大抵志大而’……志大而猜疑。
他言称我此次出使,大抵便会直接留在扬州。非如此,也不会令糜中郎至夏口便回,实不欲我与糜中郎因吴侯为难尔。”
鲁肃边将信件小心收入怀中,边疑惑道:“哦?此人竟对吾主如此熟悉?”
庞统脸上笑意浓郁, 笼手道:“非也,非也。统也对此人知之甚少,颇感好奇。不过据统所知,此人确是从并未到过江东六郡。”
“哦?未来过江东……额,何人有如此能耐?”
“呵呵,子敬此前,应已听公瑾提及过此人~”
鲁肃恍然,有些诧异。
“是那位,李长史?”
“正是”
因为写太长不太舍得放在作者说的作者说:
聊闲天~关于文中孙权形象:
(不含正文中没有的剧情,纯属作者在瞎絮叨,或者也可以当个番外看?)
三国最有魅力的便是这乱世中的璀璨群星,故而人物形象是第一位的。
笔者自知能力不足,更不愿随便写个形象来指鹿为马。故而文中形象均是演义、史料、央三,三选其一或摘取三者中互不冲突的部分。
也因此,之前描写中,笔者把孙权写的比曹操更为忌刻,也没多做解释(理不直气也壮)。不过这一章中,给孙权加了段拿名声、恩情围堵张昭的话语这点,感觉倒是需要解释下。
其实我也没看到什么展现孙权对话技巧的史料,属臣如何哄着他别乱发脾气的记载倒是看了挺多……
不过央三版那句“不想江南秋夜,也如此令人战栗”真的很让人印象深刻。
这句话当然一听就知道是假的,配合上演员的表情,显得孙权只是焦急的随口胡诌。
但若细细分析,此前鲁肃发言时,张昭直接把老实人鲁肃的声音给压了下去。等张昭说完后,鲁肃本打算说出自己的意见,江南士族直接齐声施压。所以此时,面临着来自朝堂支柱张昭,与代表着各大豪族的江东名士的联袂逼宫,孙权即使想听鲁肃的意见,也无法开口——无法改变朝臣的意见,只会让真正忠于自己贤才成为靶子,连同建议一同攻讦。
故而此时,孙权只能找个借口暂避,先与刚从江夏返回的鲁肃了解信息,再做决议。而面对这些人精,试图骗过他们属实是不可能,难道孙权真突然想如厕之类的话,鲁肃会跟着?
这句话妙的不是理由,而是用词。“不想江南秋夜,也如此令人战栗”,这句话可远非“秋夜寒冷,孤且去换件衣物,诸公稍后”能比。
孙权所说“不想”,强调了重点不是秋夜的冷,而是自己失察,穿太薄了。比适宜的衣服薄,也比诸公更薄。自己不是因为天冷而自顾自,将诸公晾在难以忍受的凉风中。于是众人面上便还过得去,也无法通过宣传这件事来抹黑孙权。
至于孙权明明久居江东多年,怎么会“不想”……“不想”代表着首次遇到,今晚对于孙权的首次,当然不是经历江南秋夜,而是当年奉兄长遗命帮自己安抚各族,坐稳江东的张昭,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上;也是首次,因为没有张昭的弹压与安抚,江东士族一同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上。
而众人当然不会点破,若用“吴侯久居江东,又怎会不耐江南秋夜?”来阻拦孙权起身更衣,简直相当于在说“我们等了这么久,这次打算往死了整你。”
最后,就是“如此令人战栗”这半句。战栗可以是因为寒冷,可以是因为恐惧,也可以是因为气愤。如此,虽是随便找的理由,孙权此语却也不是谎言。而且,也是对诸公的警告——你们使自己的主公不禁战栗了,这种行为已经非常过分了,莫要再得寸进尺……
嘛,不过这个孙权确实有些太脱离影、史上的形象,可能是我对孙权的情感太强烈了吧,笑死。
另外就是因为水平原因,导致庞统、诸葛瑾这些说话应该甩孙权一个层次的,没写出啥差异……不过我没信心能写好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