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铁矿
清明前,蜀郡的春耕大部份都还在进行,但成都城处天子中心,其人员、耕牛、铁器较多,基本上已完成的七七八八了,汉军不少部队都开始陆续归建。
这些天,成都城里小范围流传着一个消息,安南将军为自己的侄儿平南将军,进宫向皇帝提亲,请求皇帝陛下把他最喜爱的长公主刘琳下嫁给陈子杰。
由于近段时间成都连续发生一些大事,所有人都对此花边新闻产生了免疫力。这个事情也只是做为饭后的一个谈资,虽然陈子杰已有了一个老婆,公主下嫁很没面子,但没什么人去关注。因为马上就有一个消息,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聚集到了一处。
南中传来消息,在距越嶲郡以南一百多里处发现了一个高品位的大型铁矿。其蕴藏的储量足够开采几百上千年。更可喜的是,此矿藏是露天的,把被覆的灌木、茅草拔开后,那些橘红色的矿石便呈现在地面上,开采极其方便。
其实在季汉临邛郡,就有一个较大的铁矿,季汉的大部兵器都是此地出产的。铁矿的品位虽不高,木炭烧出的铁水里杂质很多,但那里有天然的井火,高温锻烧后,经反复锤打,得到优质的钢铁,这也是季汉兵器处于优势的原因之一。
所谓精钢百练便是此理,但产量和效率也低了很多。季汉民间缺铁一直是心照不宣的秘密,因此也才有了盐铁官营,为此先帝还设了一个司金中郎将负责全面管理。
南中发现超大型铁矿这一非常具有爆炸性消息,立即在成都及周边各地引起强烈反响。人们惊讶之余,不断有人到处打听这个消息是否真实,能否参与开发当中。铁制品的利润那可是巨大的!
现在的季汉允许正当经营,照章纳税,商人的地位有很大的提高。那个以前在何家码头一文不名的胖子何山,竟然踩了狗屎运做了平南将军的功曹,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何山的小日子过得非常舒坦,现在他出现的地方,总有商人们争相巴结,请他做客的人排了老长老长。这不,南中铁矿之事,好些商人们都踏破了他的门槛,企图从他嘴中得到第一手的信息。
南中发现大铁矿得到了证实,不仅从何山及官方人士嘴中,而且大司马府管辖的司金中郎将专门以布告的消息加以证实。
据尚书台可靠消息,此铁矿可官商合办,只要是季汉内的人都可以入股,根据股份的大小也可派人参与开发管理。开发出来的铁制品,季汉政府按市价有优先购买的权力,剩下的可以打制农具及生活用品,交与商人到各地销售。
这个消息更是加强了商人们的预期,再一次引发大规模的讨论。本来,去西域经商,有大部分人认为风险太大而没有去,满以为没有什么机会了。而现在,这个机会横空出世,无数只眼睛盯着,都想方设法准备插一脚进来。
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尚书台出正式公告,私下里各人使出浑身解数,打探消息,筹集钱财,以便不让机会流失。
这些日子,司金中郎将府邸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即使一个小吏出去,都会有认识不认识的人请吃饭。但这些小吏们不敢,因为有规定,吃饭嘴软,不得擅自与不相干的人吃饭。若是在之前还罢了,新年后,他们的俸禄涨了一倍,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管理也更加严格了,谁都舍不得丢了铁饭碗。
好在有消息称,尚书台正在制定方案,大司马大人已向皇帝陛下请得圣谕,不日将颁布,众人才稳下心来,耐心等候、暗中准备。
发现这大铁矿的功臣是唐根。
年前他前往南中越嶲郡时,陈子杰给他提供了很多的线索,那都是三十年前,他的祖父陈到将军花了浩大心血的结果,早已探得此处铁矿,将其记录在地图上,只是还来不及公布和开发便离开了人世。由此便宜了他的孙子,省却了很多的事情。
唐根走时,带走临邛郡的五百匠户作先遣部队。他手持大将军将令及皇帝的圣旨,到越嶲郡冶所邛都县,找到太守唐岑,也就是他的堂伯,如此一番后,就达成了共识。他们把匠户及家眷们留在邛都县越嶲大平原南侧,开始规划建筑,搭建住房,烧荒垦地。
回家团聚两天后的唐根,找到家主唐楠,经他的游说后,得到家族的鼎力支持。他从家族中挑了两个向导,又从工匠中选了二十名对铁矿有了解之人,按线索和不详细的地图苦苦寻找。终于经过千辛万苦之后,找到了大铁矿,并迅速标明方位及周边地形图,通过快捷的零关道驿马系统,仅十日便传回成都。
此地山势高大、森林茂密,紧邻金沙江(泸水),属于当地叟夷族与彝族交界两不管的地盘,此地多处山势寸草不生,也无动物踪足迹,实乃不毛之地。
从邛都县到铁矿的道路至少有十数处需要修路架桥,否则进出物资没法保障。
唐家是当地的土豪大族,早已经营多年,家有钱财巨万。唐根已是汉军正规军中校尉,这是上几辈人都在盼望的事,如今,脸面金光的他代表朝庭向家里借点钱财,哪有不充的道理。
他让家里找人拓路铺桥,并支付比较优厚的工钱,附近山中的南蛮人闻迅都跑来干活。这也是之前与陈子杰谈好了的,他只是按照计划进行着。
而工匠们在完成第一批房屋的修建后,他们还刚住进去没几天。第一批从成都来的平民拖儿带女地来到了,太守府的官员这下更有得忙。忙着安排他们住宿,提供吃食。这些平民休息两天后,便开始干活,季汉不养懒人,要吃饭就得干活。好在这些人劳苦惯了,很服从他们的安排。
尚书台经反复与各部磋商,报经皇帝陛下批准后,发出一道政令,令天下大哗。
此令大意为:季汉皇帝老天庇佑,终于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铁矿,这是对所有季汉子民的恩赐,因此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权力。官府准许每个年满十六的季汉子民出资五百钱后享受每年铁矿带来的收益,若没有钱的由官府垫支,每年从分红中扣除部份本金及利息,分十年扣完。
此令还进一步规定:凡在官府有户籍之人,年满十六,不论男女,都可出资,也只能出资购买一份。若人死后,此券可传给子孙,也可以卖出。每年年满十六岁的成年人或新入籍满一年之人,可以凭户籍到官府购买五百钱的票券一张。
五百钱,对于所有平民来说,是一个极具诱惑的数字。一般种田的人,要一年才挣得到。若是帮工,则要将尽十个月的时间不吃不喝才挣得到。但一次性购买后,永世享受铁矿带来的红利,子子孙孙都能得到好处。
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百姓们刚开始不明所以,但经官府及有心人一宣传,即使最蠢的人都能明白:官府要让大家赚钱,赶快行动起来。官府的生意立马好了起来。
只是好多百姓没有选择拿出现钱,他们有种小农意识,钱放在自已的包包最稳当。大部份选择从官府里借钱,因为反正不用出一个钱,来年就有钱分,扣点本金及利息是很正常的。
票券由专门的桑树皮加其它东西特意制成的纸,很结实,也有韧性,上面盖了季汉朝廷司金中郎将的印章。纸张制作本来不易,加之有编号和姓名,加上官印,在这个时代是很难假冒的,况且其处罚力度也是非当给力的。
此券规定在三年以内不能买卖,三年后若买卖必须到官府相关衙门办理过户手续,并交纳一定税金,否则官府不予以承认。
这样一来,季汉各地人口具体数量,便通过购买票券真实地反映出来,那些隐户,除非他能忍受住这么巨大的诱惑,除非他能忍受自已的子孙也过得清贫饥嚎的生活。这可是真真正正官府发放的钱财。可以不用花一个钱,获得五百钱的票券,每年都有收益,只要这个矿山还在季汉手中,这个收益不管多少就得发,这比手中握着个金元宝还要令人动心。
同时,季汉向天下人传递了一个诱人的信息,只要你来季汉,保证不会沦为奴隶,保证你有钱赚,只要你来得季汉,在官府注册了户籍,你和你的子孙们就能享受到季汉发展后带来的无数好处。
为激励季汉商人投资此铁矿,鼓励大家购买,季汉拟将需要的资金进行一个初步估算,现季汉总成年人口近百万,购买资金五万万钱,也只占数量的五成。剩下五成可以由季汉内有实力的商家根据先后顺序来购买,所得钱财全部用于经营此铁矿。每年财务在成都当着所有人的面公开并结算,根据盈利计算给予每一份的分红。
根据股份的多少,前三名股东有资格派驻自已的人等到铁矿任职参与管理。
季汉这条举措在国内的田间地角里,村里房外,到处响斥着各种声音。“你拿到票券没有?”“花了钱没有?”“能不能想办法再买些?”“明年分得到多少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