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季汉鹰飞 > 第21章 台议

第21章 台议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春耕经过最初十来天的紧张后,各地的春耕都在各级官员的安排下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好消息不断传来,掌管农桑、水利的大司农糜常预计,今年不仅能完成尚书台给各地下达的耕地任务,有可能还会超出。

    广汉郡与犍为郡虽然为叛乱始发地,人口减少五成,但得益于新解放奴隶的热情干劲和南中驻军的帮助,现在已完成三成左右的份额,再过三十天,不出意外,可以全额完成当地的耕种任务。

    朝廷各方终于松了一口气,季汉赖以为生的粮食问题,不再卡着每个人的脖子。一季种植改为两季种植,再加上高产作物的出现,如果风调雨顺的话,今年的粮食状况将得以全面改观,不再仰仗屡次给脸色的吴国。

    其实早在去年,汉中已解决了粮草问题,并用多余的粮食酿酒到草原上换回了好多战马和耕牛,将士们的日子也好过了很多。春节过后,甚至还从汉中调了一部份粮食到成都,反哺为战争而勒紧裤腰带的季汉子民。

    军中受运粮之苦的将士何止大将军一人,即使诸葛丞相在世,数次北伐,功亏一篑,很大的原因,就是粮草问题。他的儿子,曾寄以最大希望的诸葛乔就是在督运军粮的途中累死,英武的少将军二十五岁不到,就这样不声不响地死去,可知丞相心中是多么逼屈、多么无奈、多么不甘!粮食,这个巨大的阴霾始终横亘在汉军将士的心中。现在,终于看到希望,恐怕在坟墓中的诸葛丞相都会笑醒。

    尚书台的会议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中召开,里面最高兴的恐怕要数谯周了。自皇帝下《求贤令》后,他的好些学生从不与政事到积极参与官场,皆是从他自身影响而发生的。作为谯周最得意的学生,远在永安的罗宪为季汉推荐了许多埋没的人才,如常忌、杜轸、寿良、高轨、吕雅、许国等,他们与尚书台几员大佬们面谈后,量才录用,大部分受予县令的官职,到基层去,最后视能力将给予选拔和任用。

    其中杜珍非常受大将军重视,把他调入大司马府,任主薄,以前陈寿曾担任过的职务。可以说谯周的学生正在批量走向朝中各部门,每天晚上,他家里宾客满座,其中他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显得意气风发,好像一下年轻了二十多岁。

    此次世家叛乱之际,谯周与门下学生联络各大世家同气连枝,积极支持季汉的各种政令,为孤立叛军和镇压叛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天传说大司马姜维有意让他总领尚书台事,但不知什么原因,一向好说话的皇帝竟然没有同意。这是唯一的美中不足。

    也难怪,诸葛丞相在世的时候,着重培养了两人,作为他在朝中的接班人。就是现在的尚书令樊建与辅国大将军董厥,这二人一文一武,在朝中辅佐皇帝,全力支持姜维。这也是为什么姜维长期不在朝中,仍能得到朝中支援的原因之一。

    后来皇帝宠信宦官黄皓,令尚书台政令无所出,樊建心灰意冷之下,消极怠工。去年的汉中保卫战,若不是董厥违命出兵,还不知道后果会怎样。之后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特别是姜维回朝执政之后,令樊建觉得,他在朝中可有可无,遂辞去尚书令,但皇帝不允。他没有办法,索性装病,没重大的事情,他不会到场。其它人也就习惯了没有他存在的尚书台。

    姜维是极聪慧之人,稍一想便明白其中的门道。现在他大权在握,文武皆掌,还不知以后是福还是祸,只能趁自已还有点权力,顶着巨大的压力,大力发展季汉,早日为年轻人打好基础,以实现丞相振兴汉室的宏愿。

    现今得罪人的差事,大将军几乎都干过了,自汉中回到成都,就遭遇过不少于五次的暗杀,但机警的他,次次都化险为夷。说实话,他还不敢把尚书台的权力交出去,害怕没人顶得住这些压力,或遭人暗杀。

    知闻所破获过几起针对他的暗杀企图,国内外都有,看来恨他的人海了去了,几乎把全天下人都得罪了。

    现在,宽大的尚书台会厅里,坐着许多人。淮海王刘乐作为皇帝的代表,坐在主位,大将军军坐于他的右首,左首坐着难得一见的樊建。下面右侧坐着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董厥。左侧坐着谯周,和御史中丞向条。

    有两个不是尚书台的人,正跪坐于下首,面向淮海王刘乐。这两个是大司马府长吏陈寿,虎贲中郞将陈子杰。

    “诸公,小王汉昌代皇帝陛下向诸公问好,今天由小王前来聆听诸公决议,好向皇帝禀报,请诸公多担待!”主位上的刘乐彬彬有礼,众人忙作揖,连称不敢。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在经历汉中大战与川内叛乱之后,季汉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季汉犹如一艘四面漏水的小船,再也经不起任何风浪了。……好在,有诸公为朝中栋梁,为季汉的存亡或披坚执锐在外,或运筹帷幄于内,你们的功劳,季汉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该给予你们的,皇上决不吝啬!……”

    众人一副激动的样子,最后这句话该是给我说的吧,每个人都这么想。刘乐继续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的思维非常发散而连贯,却把他的意思表达的非常清楚。

    “……季汉在三国中人口最少,力量最弱,但我们也不要妄自菲薄,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优势和强项。 曹魏自汉中一役,损兵折将,国内怨声载道,为平息朝中怒气,司马昭不得不把力主侵蜀的钟会罢免,降为庶人永不叙用。据暗间所报,钟会闻之,当日吐血三升,奄奄一息,不久将于人事。……另外,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因丢了洮阳和祁山,手下的诸葛绪也降于季汉,被降职为安西将军,由司马望接任征西将军之职,以司马望吝啬的个性,他镇不住西域那些骄兵悍将和异族的。虽有邓艾的余威摆在那里,大家都相安无事,但邓艾赌气称病不去履新职,洛阳的司马昭估计会很长时间不会用到他。按大司马府的推演,曹魏在十年间,无力再行大规模入侵。……”

    “孙吴这边明里与我季汉联盟,但经常做些动作出来,让我们感到他们非常没有诚意。有时经常将季汉的情报卖与曹魏,换取有利于他们的东西。前些日子永安城外陆抗的三万兵马刚撒走,还不是因为想趁火打劫。……但目前,我们还不能和他们撒破脸皮,因为我们再不能为自已树敌了,所以要隐忍负重,诸公,这是小王,也是皇帝对各位的要求,也是你们在以后的做事时的一个方向。……孙吴兵力可观,但他们的守成有余,而进取不足,给他们十年时间,也不会有多大的改进,只要保持我们的态度,他们翻不出花样来。……”

    “再说说西域的异族,这些让人恨又让人笑的蛮子,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前不久鲜卑首领秃发树机能来联络季汉,相约我们一起夹结西域魏军,平分西域。……很有诱惑吧,但我拒绝了这个提议。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管从兵力布置上,还是物资供应上,还是战后安抚准备上,我们都没有作好谋化。否则引狼入室,祸乱汉家的罪名,没有人能够担当得起。……我季汉开疆拓土,一统中原,必须是堂堂正正师出有名!让天下人心服口服!”

    “……季汉现有的局面非常有利,政通人和,等春耕结束,秋收来临时,整个季汉不再为粮食而发愁。有充足的粮食,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小王相信,当季汉丰收的消息传遍天下的时侯,更多的奴隶都会跑到季汉来,到时,不是我们愁人手不足,而是愁哪里有更多的土地安置他们。……”

    “田地里粮食出产有限,各世家也不会只把精力放在田地上,季汉给他们开了很多赚钱的路子,东出夔门,西至凉州,北上曹魏,只要不涉及军械与机密,都可以去买卖。……我们就是要把成都变为天下经济的中心,让各世家到外面去赚取更多的财富的同时,季汉通过税收完成国强民富的战略。这个策略,将写在《蜀科》上,坚持百年不动摇。……另外,小王还在考虑,南中那边,让更多的世家豪强和权贵们参与进来。……如何参与,方案暂时不公开。总之让大家都有钱赚!……”

    “……南中南蛮,威伏于丞相余威久矣!年轻一代,没有见识过汉军的威武,以为汉军就是数量较多的郡兵而已。他们自已不思进取,经常衣不裹体,食不裹腹,反而怪罪于季汉侵占了他们的地盘,恼怒于上缴物资提供军资。……若不是有汉军常驻,叛乱早就爆发了,但这是一个非常不安定的因素,一定要在短时间内消除,并把那些蛮人安抚住,让他们变为季汉能管控的平民,若有战事,他们还能成为强有力的兵源!……因此,南中的开发是季汉朝廷春耕结束后的重中之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