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季汉鹰飞 > 第20章 春耕

第20章 春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春雨来得很及时,经充分浸泡后的土地,松软合宜,这时候耕地,是再合适不过。一个成年男子,用铁锄一天可以翻一亩多地,而一头牛配合铁犁可以翻三亩,但不是所有人家里都用得起耕牛和铁锄头的,至少有一些老人和孩子在使用木臿,当然效率相当低下。

    三月十四日,惊蛰,这一天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它意味着春耕开始了。按照惯例,今天必须要等皇帝陛下亲耕祈福后,其他人才能到田地里耕地。

    不仅季汉,还是全天下,以及上古时期,各朝各代都以农为国本,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从大舜时就有用象耕田的记载,战国管子说:“先王者,为民兴利除害,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者也。”《礼记》记载,周时已开始这种祭祀先农的“耕礼”,叫“耒礼”,是朝庭中十分神圣和重大的国典。汉武帝定每年惊蛰日行耕藉礼。”也称之为皇帝“亲耕”。

    所有的治国鉴言说,皇帝应该耕田,皇后应该织布。皇帝亲自为男子作表率,让所有的臣民都不得轻视农业生产。皇后为妇女们作表率,教她们最普通的手工劳动。吃、穿是生活中两大需要。如果男人勤于耕田全家就有饭吃,如果女人勤于织布,全家就有衣穿。大汉皇帝们都遵循这一规则,教化众人,以定民心。

    今天难得阳光灿烂,春风拂煦。薄田中的桑树早已一片翠绿,性急的农家已开始在孕育春蚕。

    在皇庄中的刘禅头戴皇冠、身穿龙袍,正手扶犁把耕田,两边随待着几个太监跟着。皇帝身后跟着一个大臣豁然是大司马姜维大人,他手提着竹篮在撒种。牵牛的是身穿短袍的成都令吕振。宫中的画师正奋力泼墨作图,力图记下这辉煌的一页。

    刘禅的任务是要耕完这一亩地,这是大汉皇帝的额定任务,想当年,病得走不了路的汉武帝刘彻都得坚持,这身肥力壮的刘禅不好意思装傻的,即使再装,这个任务也得完成。这是针对皇帝少有的不能破例的规矩。

    旁边观看的大臣们不好站着,皇帝在耕田,他们却在一边看着,太不地道了吧。于是一个个装模作样地拿起铁臿在皇帝看得到的地方翻地。

    耕了一半,肥胖的刘禅确实来不起了,本来他自已手扶犁把的,基本上都让给了太监撑着,而自已却是虚扶,根本不用出力,只是跟着跑而已。饶是如此,他也感觉异常吃力。可以想象,一个脑满肥肠的大胖子跟着犁跑是多少痛苦的一件事情。

    趁休息时,皇后和宫女们为这些季汉的栋梁们送来饮料和吃食。刘乐瞅个空子,跑到皇帝身边,用他结实的手掌为皇帝按摩一下肥腿,这是军中大夫相授,可以最大程度地舒缓身体的疲劳。

    刘禅舒服得直哼哼,大叫安逸。休息完后,本来又该刘禅出马了,但他不想动,眼珠一转,叫刘乐附耳上来,如此如此一番。

    “皇爷爷,这个要不得,你是皇帝,必须得你亲自来!”刘乐吓得赶紧跪了下来。

    “乐儿,你去吧,我说行就行,难道朕这个皇帝说的话不算数?”刘禅一副哀怨的脸色看着刘乐。

    “……”刘乐无语。

    在众人不解的眼中,刘乐走到田间,用手扶起了犁把,有模有样地耕了起来。刚开始还有点紧张,后来,他越来越顺手,速度慢慢地快了起来。大将军在后面默默地播着种,偶尔抬眼望下,调整自己的速度紧跟淮海王的步伐。

    众大臣们也见怪不惊,这个皇帝经常做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只不过这个不寻常的举动里面包含着的信息倒是值得让人寻味,不仅仅是多了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皇帝亲耕结束后,秘书郞郤正向诸位大臣朗诵一篇前诸葛丞相所著的《劝农令》,便结束了春耕示范活动,余下的,就看季汉各位臣工与子民的努力了。

    《蜀科》中有规定,就是一亩地适合种何样庄稼,什么时候播种,要用种子多少,多少天浇一次水,什么时候需要禀告,都有详细记载。其严格,其公正,其苛责比任何一部法律都要来的严。

    以前的耕种,都是一年种一季的,例如大将军到沓中屯田,主要就是种小麦。而在屯田的过程中,细心的宁随竟然发现秋冬之季掉到野外的麦粒竟然发芽、生长,并在第二年夏天收获了,产量还一点也不低。

    宁随便尝试着用三十亩田做了一个试验,结果让那些笑话他的老军们目瞪口呆,寒冷的冬天竟然没有冻死麦苗,解冻后的麦田不需要更多的浇水,就能维持非常好的长势。再加上清明时节在麦田中套种玉米,大获成功。这一成果也在益州各地推广开来。

    这不,成都各地的冬小麦田地里,陏陏葱葱,麦苗正在抽蕙,旁边的油菜花开得正艳,引来各种蜂蝶飞舞,虫鸣鸟叫。

    今年在各军中下达屯田令,边关将士,每人耕种三十亩;内地郡兵,每人五十亩;就连皇城宿卫军——白耳精兵,也要种地三十亩。将士们的种地成绩将作为军官们的考核方式之一。

    更不用说各郡、各县,每个一把手头上都挂着任务,地种好种多了,重奖!不管你想什么办法,不管你用什么人,总之,只要把地种好了,你就等着好事临门吧。如果搞差了,等着的就是御史的弹劾,丢官是小事,入大狱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各级官员现在是最忙的,他们忙着安排人手,安排种子,安排耕牛,安排农具,铁作所的铺子一天到晚都是打铁声。据说,上面空了好多职位,只要把种给种好了,收成上去了,不管你人品如何,学问如何,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升上去。以前诸葛时代,官员的人品是最重要的,本事倒是其次,而现在颠倒过来。好似都是现有的形势逼的,聪明人只要一想便明白了。

    季汉朝庭还很配合地还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令:不管是谁的土地,必须种庄稼,种粮食,若官府有发现弃荒的田地,将有权收回交给别人耕种,并加倍处罚田地所有人。若连续三年内无人管理的,这块田地将自动剥离主家,收归国有。

    季汉已经豁出去了,借平叛之威,接连下了好些政令,并很顺利地得以推进。

    此令一出,令各家鸡飞狗跳,从未下过地的各家精英们打着十二分的精神学着种地。就连陈子杰家里准备搞产业的三百亩地都不得不找人耕种,并到处收集肥地的粪便。

    战后,各队归建,陈子杰不用再到城墙上守着,安排好营里的兄弟轮流值班和外出屯田后,他告个假回到家中,把自己那份田给搞定。

    还好,春耕刚开始,航运的生意比平常降了几成,码头的生意少了一些,何山把能抽出来的人,都给派了出来帮忙。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竟然有两百多人,其中一些还是刚失去丈夫的寡妇们。

    私塾学校还没有盖好,先生也没有找好,但老爹在陈子杰央求下,愉快地给孩子们上了几天课,好多小孩子们都能写出几个天地人等字,把大人们乐得不行,期待自已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

    大人们因春耕而忙,孩子们也跟着劳作,不少像小英那么大的孩子,自觉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播种、上肥、平坑等。甚至有不少孩子把不少鸡苗、鸭苗带到刚翻的地里,吃蚯蚓和害虫,这些鸡鸭苗也怪,在有虫吃时,它们不会去吃种子的。翻好的地,人工用钉耙和锄头把泥土弄散弄平整,这时候也是蚯蚓和害虫无处藏身之际,让小鸡小鸭们大快朵颐。

    家里都是种田的出身,对农活一点也不生疏,干得很有劲。王麻子腿虽瘸了,但种庄稼还是一把好手。他一手牵牛执鞭,一手扶犁把,吆喝着把地耕得又快又好。陈子杰和弟弟用铁锄头翻田,他们也没有准备好足够的耕牛。府里的其他人都找好自已的位置卖力地干着,张管事用钉耙平地的技术一流,令陈子杰都不敢小瞧。

    老爹指挥这群人,游刃有余,翻土的、平地的、播种的井井有条。何山倒是一个细心人,他知道该做什么。他带来了足够的玉米面粉,做窝窝头,还买了好些肉熬汤,专门让十个年纪大的女人来做饭,到钟点后,便一笼笼一桶桶地送到地里。

    三天的时间,两百多亩田地被耕完并被播上种子。玉米种子是官府提供的,种了一百二十亩。辣椒种了五十亩,这是高价向官府购买的种子。其它高梁、粟米等传统作物只是应应景,种得很少。剩下八十多亩地因灌水方便被留下种水稻,秧苗已育上,只待个把月就能栽上。

    根据张管事的安排,清明过后,开始育红薯苗,在玉米地里套栽红薯,等红薯挖出后,将就熟土紧急着就种冬小麦,完成一年的耕种。这样一来,一年的收成足够府里吃上好十几年的。

    陈子杰和老爹商量,要发给这些人工钱,毕竟不比在周家村你帮我,我帮你的人情债了。当帮工的人听说后齐摇脑袋,坚决不收。几经推让之下,陈子杰只好承诺把这些工钱多买几本书,让孩子们多学点东西,大家才算满意地散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