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季汉鹰飞 > 第28章 永安

第28章 永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季汉的东大门,永安城位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这是益州东边的咽喉之地,也是永安的郡守府冶所,常年驻兵五千,以策安全。另往后离城三十里之地,有一处军营,此处常年驻军八千,以拱卫永安要塞绝对之安全。多少年来,孙吴人和蛮人对益州的奢望都被永安城坚固的城防碰碎得灰飞烟灭。

    当年王莽篡位时,他手下大将公孙述割据了益州。公孙述在这天府之国里,势力渐渐膨胀,野心勃勃,自个儿想当皇帝。有一次,他骑马来到瞿塘峡口,见地势险要,难攻易守,便扩修城垒,屯兵严防。后来公孙述听说城中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雾气,其形状宛如一条龙,直冲九霄。公孙述故弄玄虚,说这是“白龙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于是,他在公元25年自称白帝,所建城池取名“白帝城”,遂于此建都。其后历为州、郡治所,是川东重镇。

    白帝城的地形三面环山,而只有东面有一个关口,所以只需派少量将士守着三面,而派重兵守住关口的时候,里面就是最安全的,叫做“四塞之固”,如长安。而三面环山,一面开口,这种地形在古代风水学上就叫做“安”。

    先主刘备讨伐东吴,兵败白帝城,忧伤成疾,在白帝城休整。为了图吉利,保太平之意,将白帝改名为永安,即永远安康之意。

    永安城往成都方向三十里之地,有一军营,军营旁是一小镇。小镇里的住户多是为军营内的汉军提供有偿服务的。平日里,这里的住户还是要在周边屯种。

    离小镇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高山,山的半腰有一大片平坦的山地,此地有一个村庄,有二十多户人家,村子的房屋呈满月形排列,拱卫着村后的一处高坡的台地,此台地上有一座山石砌成较大的坟墓。站在此处,可以把军营内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

    这天清晨,太阳难得这么早就睁开眼睛,新年后的阳光洒在这片高坡台地上,坟墓显得异常光洁明亮,庄严肃穆。墓前四十多株松柏长青,已吐出新芽,随着山风轻轻摇摆。

    这座坟墓的主人就是为季汉立下赫赫功劳的前永安都督、征西大将军、亭侯陈到将军。墓中一起的还有他的发妻。

    年纪已有六十岁的高登,正在墓边仔细地清扫,他是当年陈到将军的亲兵,陈到将军在乱军中救得他一命,他便把命交给了自己的统领。陈到将军死后,他在后来的战争中因伤退役,便来到这个地方,和先期到达的伙伴们一样,领一块田地,娶了一个女人,在这里安家落户。

    按村中的规矩,今天轮到他来墓地祭拜和清扫,他一早便来此处,坐了一会儿和将军说说心里话,点燃香烛后,开始打扫。

    忽然,他发现远处山脚下,有一行人正向这个方向奔来,他们在山脚下分别下了马和马车,每个人都走得很快。他感到奇怪,以前也有来拜祭将军的,但都是零星和单独的来,瞧今天这个架势,大概有二十多人,这可是大意不得,他急忙敲响铜锣。

    铜锣声传得很远,明显惊住了那群人,他们在村前两百步远的地方驻足。而村里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放下手中的活,手持木棒、锄头等各种武器快速集合到村口,上山的唯一通道。

    有三十多名手持长棍的年轻人,最为显眼,俨然成了村里的主力,站在即将到来的争斗第一线。

    村中的一名长者村长王援制止住冲动的众人,走到那群人面前,问了原由,返了回来。

    “咱们的少将军回来了!”老者泪流满面,向村里人大声说道。

    众人炸开了锅,各种质疑的声音响起:三十年来音信全无的少将军,竟然回来了!没有人会立即相信这是真的。

    “是真的,是少将军!。”其他几个见过陈钰的老卒们证实了这个消息。

    “少将军回来了!”、“几十年了,我们终于盼到少将军回来了。”二十来个老者热泪纵横,引得其他人也纷纷落泪。

    在长者的陪同下,陈子杰父子及家里人一起来到墓前,拜祭自己的亲人。墓前的祭拜用具齐全,因为每天都有人轮流祭奠,可见老卒们的心是多么沌朴。

    点香、烧纸、奠酒、叩首……

    平时最沉稳的老爹哭成了一个泪人,永安都督罗宪见状忙摒退众人下山,还拉走了欲留在此处的陈子杰和娘亲,只留下老爹在那里痛哭。

    “给他一个单独的地儿,让他尽情地将委屈和思念释放出来。”罗宪说道。

    村长家里的院子很大,全村的椅子都端了出来,才勉强让一众人坐下。这个村长就是当初送信给老爹的人,他也最早退役在此安家守护将军的人,也是在此地等待少将军归来的人。

    众老者知道了少将军的儿子已成年并继承了将军的爵位,现已因功升了中郎将,还有一个虎头虎脑的儿子。他们一个个上前用一些朴实语言赞美和祝贺,将军在天之灵在保佑,将军后继有人了。

    哭得昏昏沉沉的老爹被他们扶回村子,村长从屋里拿出两件东西,一样是族谱,另一样是陈到将军的枪法,交到老爹的手里。是陈到将军死后由另一个亲兵带给他的。

    这个村子叫杆子村,因为这里的年轻人都喜欢有事无事扛着长木棍比划,因此得名。在此村,从建村开始,地方郡守就没向他们征过一份赋税,一个徭役。衣食自足的村里人有空闲时,就由老卒们教给他们这些棍法,这里的年轻人每人都能使出一手好棍法。

    村长王援告诉老爹:自见过最后一面之后,他与其他人一直相约在此处为陈到将军守墓,并等侯少将军到来,将两物交给他。后一直不见少将军的音迅,便绝了这个念头,相约世代将墓守下去。他们担心陈到将军的枪法失传,便将此枪法传授给了他们的后代,由于是在民间,使用军中制式武器会受到追究,所以只能使用木棍。将棍当枪使,但一装上枪头,将会暴发惊人的战斗力。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曾有一段时间,孙吴那边饥荒连年,许多良民论为盗匪,到处抢掠,永安这边也波及到,也是要教授他们枪法的原因。以前老卒在军中时,陈到将军将大部枪法交给了他们,有空时还会教他们识字,因此这里经过战场淘汰的老卒教起后辈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白耳军的口号“忠义所至,死生相随;苍天可鉴,白耳为证!”

    老卒们的所作所为当得起这十六个字。

    老爹领着一家人,跪对着全村人,恭敬地叩了三个头,感谢他们死生相随的义举。穿着孝衣的小宝和小英虽不明白,但也跟着有模有样地行了礼。

    随后,老爹说起了自已的经历,听得老卒们一惊一乍的,就好像自已在经历一样。后来,陈子杰把他参军入伍到汉中,直到汉中保卫战的事全部都讲了出来,听得村里的年轻人热血沸腾,恨不能亲自加入到军中,上阵杀敌。当然,陈子杰也省去了鹰队中隐秘的事情。

    一家人在村中住了三天,罗宪也尽地主之谊,在村中搭上帐篷,陪了他们三天。其间他与陈子杰一直在讨论南中开发的事,能不能在永安也同样进行。

    三天里,陈子杰看到村里的人生活还过得去,此处平地较少,都是山地,适合种植的作物很少,还是比较贫苦。这里玉米、蕃薯还没有推广,因此,他建议在永安要搞开发,必须要把粮食生产搞上去才行,否则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罗宪很谦虚地接受了意见,希望陈子杰那边多拔得种子和会种植的人才过来。陈子杰答应了帮忙。

    要走的那天,全村人拿出了最好的饭菜,为他们送行。

    “少将军,小将军,你们这一走,就不知何时能回来。但有我们在,将军的墓我们来看护。即使我们不在了,后代还会照看着。……”村长王援说道。

    “那就有劳王军侯了,大恩不言谢,有什么需要我效劳的地方,尽管说。”老爹意识到他们可能有事相求。

    “我们老了,哪里也不想去,就想在此地陪着将军大人,主要是村里的年轻人,不想他们空耗在此处,让他们跟着你们,去当个小卒也好,出去见识一下世面。……他们中的大部份人最多只到过永安城,根本不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阔。”

    “好吧,我已不在军中,这个由小杰来办吧,问题不大,军中现缺人,就他那个中郞将都还没有凑够十名亲卫呢!”这是求也求不来的好事啊,看着那些高大孔武有力且充满战斗激情的小伙子们,老爹毫不思索地答应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