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粮食
大将军对朝堂上的事态把握得相当到位。其实季汉对国内的控制一直围绕北伐中原、兴复汉室为目标运转的,不管朝庭还是民间,都处于半战争状态,其民生就有照顾不过来的地方,基本上是倾其所有,才能将强魏压着打。
“小杰,老夫那天在你屋外听你和淮海王的谈话,很受启发,我一直以诸葛丞相的北伐中原,振兴汉室为己任,不顾国内形势,不体恤民众,根本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和需求,造成各大臣的离心离德,愧对丞相之重托啊!”
“现在,伯约不才,领大司马,录尚书事,最近花了老夫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看完了这段时间未处理之公文,现才发现朝堂局势已糜烂得不可收拾。必须花大力气来整治,单靠我一已之力,无法完成丞相时代之清明吏治,这需要所有的官员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之前,我心中的人选有很多,但都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否决,剩下的人根本不顶用。正在彷徨间,听到你们的谈话,其中一点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利益的交换。瞧准了各人所需,投其所好,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粮食问题,这个不算是个事情,关键是本地士族们的态度,今天问了一些官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这一批获封赏的八十四名将士中,有四十名是益州本地世家出生的子弟,他们身后的家族现已向朝庭示好。我相信,我再拿出一些份量更重的东西,一定可以将崩溃离析的心收拢在一起。”
“大将军大才,属下万分佩服。”陈子杰打着哈哈,因为这些事与他无关,只有旁听的份。
第二天大朝,朝中未央殿上,陈子杰站在一众武官的最后面位置,他现在也得上朝了,他很羡慕正熟睡中的兄弟们。
皇帝刘禅让太监念了一篇圣旨,其大意是说,季汉蒙上天垂怜,抵挡住强魏入侵,现欲承天意,振兴汉室,向天下求贤,不论出生,不论地域,根据才能安排官职待遇等,着重还强调,今后季汉朝中不分派系,唯能者担任。此书将昭告天下。
第二篇圣旨,是进光禄大夫谯周为尚书令,平尚书台事,册封亭侯,理由是坐镇朝中,总掌国事,为季汉付出了很多汗水,有功劳值得赏。
当然,这是出自大司马姜维的授意,皇帝只是用了印而已。
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益州士人进入朝廷权力中枢了,多年“不与政事”的谯周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青史留名,作为一个学者,能在军国为重的朝中立稳脚跟,太困难了。他作为益州士族的领头人,门下弟子遍布整个朝堂,所有的士子都以他马首是瞻,他也希望自己站得更高一些,才有指点江山的激昂。
目前领尚书台事共有五人,大司马姜维总领尚书事,尚书令樊建、辅国大将军董厥、卫将军诸葛瞻、光禄大夫谯周四人共佐之。
辅国大将军董厥是诸葛丞相带过的老人,凡事有利于国家的都支持,但他长期在诸葛丞相的门下,自然有诸葛丞相的遗风,生平谨慎,不可弄险的风格自然存在,即使当初黄皓祸乱朝纲时,他没有勇敢地站出来反对,这是他的弱点之一。
卫将军诸葛瞻受其父名声所累,说他继承了丞相的谨慎和小心,但有时经常作出一些糊涂的决定,三十七岁的他还没有稳重与成熟,但他相当尊敬大司马姜维,因后者不仅是他父亲的学生,也是继承他父亲遗志最坚决的人,心里虽有想法,但也服从大局。
如果说三人的尚书台是一团和气的话,谯周的加入就如波澜不惊的水中丢下一块大石,激起一阵阵涟漪。这代表着先前皇帝圣旨的落实,今后朝中派系的隔阂不再那么明显,完全是量才使用。当然,暗地里还是有的,只是不敢拿在场面上摆开罢了。
当天退朝后,下午谯周还没有来得及接受门下士子们的朝贺,皇宫中一道紧急的谕令让他进入宫中,他不敢怠慢,立即乘马车前往。
宫中议事殿中,病歪歪的太子,淮海王刘乐,大司马姜维、尚书令樊建、辅国大将军董厥、卫将军诸葛瞻都在,他们在皇帝的授权下全权处理粮食问题。
第二天一早,朝中公布了一些人事任命:一部份年纪大的文臣武将们致仕,一部份年纪合适的益州官员被提拔,进入朝堂。
当然,作为回报,各世家豪强们立即向市场平价出售粮食,以使百姓度过这段难熬的日子,让季汉朝度过战后第一个难关。
忽然间,城里各粮食店纷纷打开,按平时的价格出售粮食,为所有益州百姓送上一份最大的新年礼物。
饥饿的人群奔走相告,喜极而泣的面容到处都能看到,在各粮店门口负责维持秩序的陈子杰看着他们,不由产生出一种心酸的幸福感。
另有风声传出来,新年后即将进行南中开发,允许世家豪强们进行投资开发,季汉朝中准备大力发展工商矿业,废除以前的开矿禁令,允许控制地的世家豪强们低价雇佣难民、战俘、奴隶等开矿换钱,这样既收买了世家豪强,又让逃离土地的难民有一口饭吃,不至因为难民缺粮酿成民变。
另外据传说,在南中某处,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金矿,一锄挖下去,就够你一辈子吃穿不愁,甚至传说有张藏宝图在某人手上,得到它就能拥有富可敌国的财富。
这种传说越来越猛,其声势早已盖过黄皓被怪物所杀后的议论,大街小巷所有人都在讨论如何到南中去发财,涉及到自已的切身利益,不会再去关注别的了。
还有一些不起眼的消息被忽略了,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前期涉及向黄皓买官的,根据名单,部份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官员受到应有的处罚,其他人被处以买官金额的两倍交纳罚金,并重新根据相应职务,调任到南中从事开发工作,三年一考优秀的才能回到成都任职。
许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终于松了一口气,这已是对买官人员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如果按照《蜀科》规定,他们犯的刑足够死几次。买官的人中,世家子弟占绝大部份,虽然多花了些钱,还要到南中去,但至少命保住了,官位保住了。
南中开发被传得这么火热,很多人红着眼睛想去还去不成,这难道不是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刚开始,买粮食的人,络驿不绝,后来,人慢慢少起来,但还是有少部份人没有钱来买粮食,围站在不远处,眼巴巴地看着,希望店中能施舍一点给他们。但到处站着宿卫军,他们不敢围得太近。他们都是些老弱病残,无法自食其力,只能靠别人的施舍活着,不管是哪个国家,他们都是最不受欢迎的人群。
陈子杰是宿卫军借过来帮忙的,此部就是白耳兵分化出来的一部份,专门负责皇城安全的部队,平常也应付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现在。他们都听说了陈子杰的身份,都乐意接受他的领导,陈子杰是凭自已的战功升上来的,可不是依附群带关系。
这几天来,他指挥这群人很轻松,令行禁止,不愧为精锐,比几年前自已的那一个屯强多了,这些魁梧的兵们一个个眼带狂热的崇拜,望着他就象看到了陈到将军一样。陈到将军就是白耳兵心中的军魂,人虽去了但魂还在。
快傍晚时分,一家宁记米店,成都城最大的粮店,发现了那些围观的人群后,主动给了他们每人一碗米。其它粮店看到后,也依样学样,给了那些老弱病残们一碗粮食。
陈子杰悄声问了几个本地的兵,他们说,宁记米店的后台正是益州本地最大的世家之一,宁氏家族,宁家的族长正是镇北大将军宁随的父亲,宁嵩。
原来如此,看来宁家也有意向季汉示好了,季汉的走向已发生了一个微妙的改变,陈子杰心想。
他抽空来到何家码头,叫来何山,询问了情况,何山看着穿将军甲胄的陈子杰,赶忙下拜,陈子杰坦然受了,一点也不娇情。
“侯爷,小的何山有礼了。”
“起来说话,何山,我问你,这里的人买到粮食没有?”
“回侯爷的话,这里的人得到消息后,昨天一早就去把钱全部都换成粮食,一袋袋地扛回家中。他们怕了,生害怕以后这个价格买不到粮食。……大部份人买回来的粮食可以维持到夏收结束。”
“那还有人粮食不够的人如何度过粮荒?”
“回侯爷,是有少部分人买回来的粮食不足以度过粮荒,但我可以提前预支一部分工钱,让他们在我这里做工慢慢偿还于我,不能做工的,我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比如年纪大的老人,可以照看年龄小点的小孩子,年纪稍大的小孩子,我可以安排他们在这附近放养些鸡鸭……,总之,让他们有事可做,让他们感到他们是通过自已的劳动才获得的报酬,而不是我施舍给他们的,这样他们会活得有尊严一些。……”
“奸商,连老人、小孩也要利用起来,但这又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陈子杰想。
“这需要多少钱,若钱不够,跟我说下,我来想办法。
“侯爷,你多虑了,上次你不仅没有收我的钱,反而还给了我那么多钱,我再跟你要,我还是人么?……后来,我仔细考虑过了,是以前我的经营是太粗了,若管到细微处,没有这次物价奇缺,粮价飞涨的因素,还可以多赚五十万钱,……这次买粮,花了许多高价,加上后期准备和安排,预计刚好花完八十万钱,至于侯爷你给的金银,我们还没有动,放在这里以备不时之需,或许,有合适的时机大赚一笔也不是没有可能。”何山自信满满的样子。
商人眼里只有钱,这个奸商,也毫不例外,看在他赚的钱用在穷苦人身上,自己依旧一个人住陋室,连老婆都没有娶一个的份上,陈子杰忍住了想抽他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