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季汉鹰飞 > 第18章 世家

第18章 世家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自汉中保卫战开始以后,尚书台在无皇帝圣旨的情况下,依旧向各郡、府、县下达了命令:向汉中输送各种物资。物资不仅有大量的兵器、药物、衣物、等军用物资,还有大量的牲畜和粮食。

    成都平原数十个粮仓的粮食都被征为军用,由当地丁壮和健妇们源源不断地送往汉中各地。加上黄皓故意将粮食卖给各世家,入冬后,各地缺粮的现象开始突现出来了,益州内的粮价爆涨。平时能买十斗米的钱,现只能卖到四斗左右,可谓翻了一倍,还有价无市。

    以前益州丰收后的粮食要么被农家深藏,要么被各世家豪强收购,农家的粮食被几经征收,自家食用尚有困难,万不能再有余粮供给。

    季汉《蜀科》规定,农家的存粮必须满足全家人口一年之食用,若低于此线,可上报县衙,经查核后,可以免征另外摊派赋税,视情况,县衙还可以给予补助。

    虽然现在的官员人浮于事,近几年剥削较重,但几十年来的底子还在,因此一般的农家还是有一些可以裹腹的粮食。城中无粮可食的百姓就惨了,握着手中几十个直百钱,却买不到粮食,个个饥寒交迫,穷困潦倒。

    很多没饭吃的人,经常聚在一起,商量着如何度过这个新春,若不是汉中大捷,他们震慑于汉军之威武,否则他们已选目标动手抢粮了。

    季汉目前的形势处在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倾覆。一旦处理不好,将面临着民变的风险。

    官仓无粮,农家无粮,还有谁有粮食呢?当然是各世家豪强们!他们占有大片的土地和人口,不用缴税,不用服兵役,依靠朝堂上的代言人为他们携取更多的利益。

    在离何家码头,不远的地方有一条支流,河流的两边有一片低矮的茅草房,这一块区域住的人都是在这一片谋生的人。他们家中的田地,都被当地的世家豪强们强取巧夺去了,他们不愿为奴,只为生存,来到这里,本以为凭自己的力气,为一家人混个温饱,但这场战争,让物资奇缺,价格飞涨,有限的钱只能买到比以前少得多的粮食,让他们陷入生计的困难。

    若不是何家码头的何山,这种情况还会持续恶化下去。

    何山的能言善辩,一心为穷苦人,彻底改变了陈子杰对他的印象,陈子杰不仅没有向他要一个大钱,反而还给了很多金银。这些都是陈子杰前几日获得的赏赐,全部拿了出来,他让何山想办法多买些粮食,分给无粮的人家,以度过粮荒。

    陈子杰再次拜会了姜维大将军,希望能得到帮助,难得清闲的大将军没置可否,只是静静地听完后,给陈子杰恶补了一下现有世家豪强们的知识。

    季汉朝堂内分了几个派系:刘璋之前的东州一派,先主刘备从荆州带过来的一些人成为荆州一派,益州本地的士人自成一派。

    东州一派有代表人物如刘巴,一个很有才能的人,还有法正、及后来的邓芝、费袆等都可以算作东州系人物。但经数十年的磨合、分化后,已渐渐与荆州一派融合在一起了。

    荆州一系之前由诸葛孔明为首,是坚定的北伐人物,之后的蒋婉、郤正,及现在的董厥、诸葛赡作为荆州一系的代表,他们及其各勋贵之后在朝堂上占了绝大多数的席位。

    益州本地士人之前以李严为首,李严与诸葛孔明斗法失败后,郁闷而终。现谯周、张翼为首的益州本土人士虽然在朝堂上处于弱势地位,但绝大部份中下级官吏都是由本地人担任,这是一股不可小瞧的力量。

    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大将军姜维,处境是非常尴尬的。他不属于派系之内,处于超然的地位,虽得皇帝重用,但根基很弱,还不能左右朝中的局面。

    朝堂上两派相争实为荆州一派与益州士人斗争得最激烈和厉害。

    刘备、诸葛亮、蒋琬、费祚执政的四十年里,季汉政权“威之以法、严而不酷”,有效地控制了益州士族的肆意扩张;同时,又“恩荣并济”,取得了大多数土著士族的支持,社会稳定,季汉政权也从益州士族中获得了大量军政人才。

    季汉后期政治混乱,陈祗、黄皓先后把持朝政;姜维率季汉军队的主力,在朝堂内外不理解的基础上连年发动对魏国的征战,人口和物资的消耗是相当大,更加重了国内的负担。

    这些做法影响到益州士族的利益,加之主政者缺乏对他们的尊重,故后期益州士族对季汉政权的态度逐渐发生变化,从支持关心这个政权到逐渐对它失去信心,甚至开始反感。

    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先主刘备及跟随他的这部分人,无论在荆州还是在益州,他都是外来人,都被本地人视为一种“外来势力”。尽管朝堂内部也有极强的高层核心凝聚力,且也努力与地方豪强建立统一战线,任用地方人士,但终不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因而一入益州,便到处发生叛乱,几乎失去控制。

    在先主刘备、丞相诸葛亮和抚与征讨并用,严刑峻法下,益州才平定下来。

    自益州经济被收归国有后,各世家的利益受到严重打击,以前经营的私盐,茶叶,铁器、外贸等巨利行业,都不能染指。诸葛亮根本不考虑世家豪强们的利益,对待他们就像对待一般平民一样,毫无特权可言,使益州各世家颇有怨言,初定益州以及后来的一些叛乱,好几起叛乱中都有本地世家豪强的影子。

    说到底,还是益州的利益被外来者损害了,他们不对非本土人士仇视才怪。

    现益州本地士人,长期被荆州一系打压,老一批能在朝堂中有影响的人物离去后,年轻一辈很少有机会进入朝中,处于权力中枢之外。

    因此,他们逐渐地与朝堂离心离德,加之皇帝刘禅愚弱,益州一系已游离于中枢管控之外。

    现朝堂上九卿之一的光禄大夫谯周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人。谯周在季汉政权不同时期中有迥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益州士族对季汉政权态度的变化。

    谯周祖籍西充,谯氏为当地大姓,而谯周则是谯氏的代表人物。先主刘备入蜀后,谯周即任劝学从事等职,建安二十五年(220年)群臣劝刘备称帝,劝进表中就有劝学从事谯周。

    他“耽古笃学”,醉心于读书和做学问,以至于“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举止怪异,常人难以理解,因而常被人嘲笑。有一次众人皆笑,而诸葛丞相忍住不笑,表现出他对谯周的尊重。

    谯周对诸葛丞相的尊重和任用是非常感激的,这不仅表现在他忠于职守,培养出一大批对季汉政权有用的人才,同时还表现在他对丞相诸葛丞相格外尊重的态度。诸葛丞相病死在前线,从成都前往奔丧的极少数官员中就有谯周,并且也只有他到达了诸葛丞相治丧处。谯周预料到朝廷会严禁官员奔丧,却用最快的速度抵达目的地,行动非常坚决,这是谯周为实现自己愿望的精心谋划。但也反映了谯周对诸葛亮真心的尊重。

    蒋琬、费袆执政时,谯周仍得到充分的任用和尊重。后又任太子仆、太子家令等职。当皇帝刘禅开始追求享乐,“颇出游观,增广声乐”之时,谯周曾上疏劝谏、批评刘禅,希望他国事为重,努力实现统一大业。显然,这时的谯周仍对季汉朝廷抱有相当的信任。

    陈祗执政之后,季汉朝廷内部政治混乱,外则“穷兵黩武”。谯周曾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 希望陈祗能考虑后果,改弦易张,改变这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但他的劝谏却根本不起作用。

    谯周于是作《仇国论》,记录他与陈祗辩论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谯周指出,曹魏相当强大,并非一时半会就能征服;不顾国力民力而连年征战,会导致社会动乱的严重后果。但陈祗急功近利,不但不听劝谏。反而认为谯周碍手碍脚,遂将其调任无实权的光禄大夫,此后谯周即“不与政事”。

    除谯周外,当时在季汉朝堂中为官的益州士族代表人物如张翼、杨戏等,也纷纷劝谏当权者陈祗,但都未能奏效,甚至还给自己带来了猜忌、祸害。

    应当看到,谯周、张翼、杨戏等的劝谏,实际上是代表益州士族维护自己利益之举。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已严重影响益州士族的根本利益。

    但当权者陈祗、黄皓仍一意孤行,姜维为避祸一直在军中,很少参与政事。这使谯周等益州士族代表人物对季汉政权态度发生了逆转,从抱有期待到失望,从支持转而背弃。

    所有人都没有充分意识到本土势力的隐患,甚至在先主刘备,诸葛丞相在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隐患,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了,那就是亭侯征西将军陈到。

    若不是这次汉中大捷,还不知道当魏军兵临成都时会面临怎样一个局面,即是如此,当地士族手中的粮食不拿出来,益州百姓如何能度过这个新年,是一件让当权者头疼的事情。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