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屯田
季汉景耀四年(公元261年),汉魏吴三国都很平静,各国时局平静的表面下依旧波涛汹涌,掌权者都在利用难得的和平时期将内部事情尽快调整好,目光暂时还没有注意到国外去。
季汉皇帝刘禅以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诸葛亮之子)为都护、卫将军,共平尚书事,以侍中樊建为尚书令。不过现在宦官黄皓专权,以樊建为首的尚书台根本不能与之相抗,国势日衰。
沓中的屯田继续进行中,在离谷仓基地不远处有一块田地被严格保护,田地周边都插满了荆条竹枝,严禁任何不相关的人靠近,进出口还搭了一个简易的木棚,有老军在那里守着。
这里种植的是刘校尉从凉州买回来的种子,按照提供的种植技术,一些种子已按时令种下去了。
种它们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老军,他们打仗不行,但搞后勤,种庄稼那是行家里手。他们应宁随将军相邀,专门在负责这一片土地的栽种。
在翻译种植技术时,陈子杰把其中的两种种子叫做“玉米”、“番薯”,刘校尉也就照着这样写了,并着重强调重点关照,并把陈子杰记忆中的一些种植方式加了进去。
清明时节前后,玉米和番薯已种下地了,因这两样庄稼不需要大量水灌溉,都被种到肥沃的沙地上去。
把番薯种子按二尺距离埋到土里,过一个月会发出很多番薯藤出来。当芒种来临时,十多个老军把番薯发出来的藤条剪成一小节一小节的,每节都带着根,把带根的栽在土里,用人畜糞化开后浇到根部。
如此,前后栽种了将近五十亩的沙地。
玉米的种植就简单多了,在清明时分,松土,挖窝,上肥、播种,掩土,就算完了。留了小半袋,以备不测,每粒种子间相隔一尺,精种在另外五十亩的沙地里。
当五月天的时侯,刘校尉和陈子杰他们从魏境回到沓中,向宁随将军汇报完情况后,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这里。他们专程过来看看,想知道带回来的种子,能不能在这里生长。
旱地里的玉米苗长得郁郁葱葱,已半尺高了,茁壮的禾苗显示出它们良好的适应性。根部还能看见几天前施肥的痕迹,看得出,它们被照顾得很好。
旁边另一块田地里的番薯苗也是一片青绿,据提供的技术讲,番薯苗可以食用的,老军几个采摘了一小篮番薯苗嫩尖炒了一盘,他们说味道还不错,现在他们害怕影响收成,还不敢大量采摘。
附近,大块大块的田地里种的是小麦,青色的麦苗随着微风掀起一阵阵波浪,这是屯田主要种植的作物,田间还能看到很多光着膀子的士兵正在除草,一付忙碌的景像。这种屯田一般都是粗种,把种子撒下后,基本上不管的,施肥就更不要说,除草也是军官们见不得士兵闲着,给他们找点事做。
远处,还有一片片平整的土地没有被开发出来,这是人力不足,暂时还没有来得及耕种,荒废在那里着实可惜。
还没有休息几天,他们又出发了,这次是东吴那边边境上,有一个当地蛮族发生了叛乱,吴军几次派兵征伐都失败了,这次叛乱波及到了蜀国这一头,但季汉不愿引起政治纠纷,没有派兵协助,而是准备通过其它途径把影响降到最低。
九月快结束了,今年屯田又是一个丰年。汉中都督胡济,此人雄才大略,兼领督农,供继军粮,照目前这个成绩,三年后,汉中将士的粮草问题可解决大半,不再需要益州的大量输血了。
也就在这个时候,刘校尉他们回来了,带着骄人的战绩。他们不仅成功刺杀了叛乱的蛮族豪帅,还把那些不愿服从东吴管辖的蛮人带回益州,又为季汉增添了近千户人口。吴国方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得与季汉进行外交斡旋。季汉得到如此美味的肥肉怎能拱手送出,双方的官员你来我往,打了无数的口水仗,最后只有不了了之。
因为此事进行得相当机密,魏国和吴国的谍报机构弄不清楚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才会造成这种结果,而季汉除大将军府里有限的人清楚情况外,其它方面都是一头雾水,只以为那些蛮人一心向汉,才举家来附,因此给予他们最好的安置。
季汉的功臣回到沓中时,里里外外都和先前一样变化不大,大将军府的相关文件还没有下发,他们在训练中等待新的任务。
玉米成熟、晒干后已收入谷仓,当天他们吃到一种叫窝头的东西,又香又糯又有嚼劲,配着素汤,吃两个就饱了,还挺顶事的。
宁随将军告诉他们,这就是玉米面做的,非常受士兵的欢迎,但现在也就尝个鲜。
所有收下的几十斛玉米经过筛选,那些浆汁饱满的玉米粒晒干作为种子,剩余的全部磨成粉,做出些窝头,让大家尝个鲜而已,来年准备在汉中和益州大量播种。
第二天,宁随将军又领着他们到了番薯种植地,还是那十多个老军,正在拔一块地上的番薯藤,将其装到马车上。只见拔去藤叶的地面上,一垄垄泥土已经龟裂开,偶尔还能看见硕大的番薯冒出青色头部。
宁随给他们作了解答,“番薯藤可以作为草科喂马,喂牲畜,他们正装车,连割都免了,好省力。地上开裂是因为里面有东西。”宁随对这些农活非常了解。
他让老军用锄头,小心地在垄上挖了起来,不一会儿,挖出几个又大又圆带着泥土的番薯。
乃娃和赵文急忙跑过去,各拿了一个在手中端祥,用手拭去番薯上的土,在那里惊呼“好大的番薯”,他们手中的番薯足有两斤多。
宁随将军也拿起来一个,用地上的草把附在番薯上的泥土擦得七七八八后,抽出一把匕首,把皮削了,然后咬了一口,“嘎嘣、嘎嘣”的吃了起来。
“这真是个好东西,可以生吃,也可以煮来吃,还可以烤来吃,贮存时间也长,太适合做我们的军粮了。”
乃娃和赵文有样学样,其他人也不落人后,片刻间,吃番薯的脆响声响了一片。
巴鲁把陈子杰递给它的番薯在嘴里嚼了嚼,然后吐了出来,看来吃惯了肉食的它还吃不惯素食,看着他们吃得起劲,只能委屈地冲他们吼道。
“大将军已吃过番薯和玉米了,还经常到这里来视察,他对你们带回来的东西非常喜欢,他认为这两样东西耐旱而且高产,将其推广后可以倾底改变汉中乃至天下缺粮的局面。每次北伐面临的粮草问题亦可迎刃而解,我们的用兵方式将会更加多变,让魏军防不胜防。”
宁随将军显得很兴奋,没有掩饰他的喜悦,看来,千里运粮的苦处,是每一个季汉军人心中的隐痛,现在,有了这些高产作物,这种苦痛快结束了。
“其它种子如何了?”刘校尉开口问道,本来陈子杰也想问的。
“实在可惜了,有三种种子埋在土里根本就没有发芽,还有两种种子,生长出来后没多少天就全死了,看来它们不适合这里的环境和气候,准备将剩下的种子,送到益州去,看那里的条件适不适合它们的生长。”
“不过还有一种种子,长得特别好,结了不少果实,那果实又长又尖,青翠欲滴,煞是好看,但味道又辣又涩,难以下咽。现在那些果实有不少已经红了,只是那个味道还是没人敢吃。”
“那是辣椒!”陈子杰差点脱口而出,他也不知道这个词是怎么从脑海中冒出来的。
他们径直走了过去,果然,一丛丛低矮的辣椒树上,挂着一条条又长又尖的辣椒,青翠欲滴,好多已变得酱红,非常好看。
“这应该是辣椒,那个白种人说过,主要是做调味用的。”陈子杰小心地说道。
“嗯!?”宁随将军在沉思,这个东西能不能为季汉带来利益。
“将红辣椒摘下晒干,或整支,或磨成粉,放到要烹饪的食物里,味道会不一样,应该会受更多人的喜欢,或许需求量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陈子杰手抚着挂在枝头的辣椒,在那里说道,也不管有没有人听。“此辣椒味道独特,放入食物中,将增添一种味道,叫做辣味,传统四味变成五味酸甜苦麻辣。这对将来的饮食行业也是一种改变。……那么,这里面将面临多少商机,有条件的话一定要抓住!”。
众人看着陈子杰在那里侃侃而谈不再言语,心里却想:这家伙无师自通,怎会有如此想法,真是一个天才。
益州运到汉中的粮草,十成有七成消耗在路上,经常在农闲时,动员蜀中的青壮运粮,若到战时,官道上到处都是忙碌的农夫和健妇,搞得民力疲惫,怨声载道,朝中的御史、朝臣们经常弹骇大将军。若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北伐的前景更让人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