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0章玩火必自焚(续完)
(续昨)所以,川军参加皖南事变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蒙骗的。
川军参加皖南事变,也是被胁迫的。
据在战斗中被我军俘获的国民党军队回答:“他们只说此次冲突终不能免,我们完全奉命而行,没有办法。”
在皖南事变战斗中,上官云相命令各参战部队:“总部已命令西北方面的新七师和五○军一四四师、一四五两个师,于八日确实占领茂林西北之各要点。各师要确实注意左右间的联络,夜间多派小部队不断袭击,扰乱新四军的阵地,使之疲于应付。“最后,他还严厉地说:“如果新四军从哪个师的阵地上突围逃跑了,就惟那个师师长是问。”
也有的川军将士在皖南事变战斗中主动向新四军投诚。当叶挺军长问他们为什么不愿意打新四军,他们回答:“因为新四军抗日的。我们同你们共同打过日本兵。”
在《论军事建设——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的报告》一文中,陈毅曾经指出:“在这里我们要认识友军的内部,不都是顽固的。比如唐式遵、王缵绪、孙震是川军,他们从四川调出来抗战,是不愿内战的”。
这就说明,包括川军在内的地方实力派很多是不愿意参加内战的,但是在顽固派的胁迫之下又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可以看出,第三战区和中央军在皖南事变战斗中给川军施加了很大压力;如果川军不尽力作战,则不能自保。
当然,川军参加皖南事变,除了受到蒙蔽以及国民党嫡系的胁迫外,也包含了川军与新四军之间阶级属性的差别。
川军毕竟是旧军队,跟新四军之间还是有一些利益冲突。皖南特委的江天辉在工作报告中讲到:
“反对川军(指56军)之劫夺群众对新四军慰劳品,反对其路上拦劫新四军所动员的伕子。”
而且川军内部的情况也比较复杂,再加上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思想灌输,对鼓动他们起来参加内战是起到一定影响的。
1940年8月9日,曾山《关于顽固派在皖南迫害捕杀我人员及我之对策之报告》:
“7月21日太平泾阳乡,发生一四四师特务连围捕共产党事件,区书叶明余当场被杀,同志及群众10余人被捕。”
这说明川军部分顽固分子在暗中从事破坏我党组织的活动。中间派与顽固派,随着时局和条件的变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首先,川军受的待遇不公正。“川军出川抗战,系大部队千里行军,面临给养、经费、交通等重重困难。每个士兵仅有粗布单衣2件,绑腿1双,单被一条,小单席1张,草鞋2双,斗笠1顶,所用步枪80系川造,质量差”。
其装备和待遇远远不如中央军。“唐式遵在1939年被提升为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其集团军总部亦兼挂副长官之招牌,但部队粮饷、械弹补给供应均差,官兵待遇远逊于蒋嫡系部队。”
再比如,“顾祝同对驻屯皖南的川军唐式遵第二十三集团军很不放心,1940年夏秋之间即将原集团军的参谋处长加以共产党的罪名枪杀,五十军军长郭勋祺因有亲共嫌疑,调离部队去重庆陆大学习,派黄埔系军官接任原集团军和五十军参谋长,掌握川军的作战指挥中枢。”
其次,军队被分化瓦解。皖南事变后,川军并没有获益,反而进一步受到削弱。
中共《皖南事变要报》记载:“一四四师与我激战一日,伤亡甚大。”
川军与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两败俱伤。在新四军部队从北向西突围过程中,设于茂林的第144师指挥所,曾被新四军部队击毁,师长唐明昭几乎被擒获。
为此,上官云相必欲将唐明昭正法,以振军心。但战区长官部因考虑到唐明昭是唐式遵的弟弟,怕惹起麻烦,仅将唐明昭撤去师长职务了事。
唐明昭被撤职后,144师也被分化瓦解。所以,川军在皖南事变中并未得到好处,反而受到打击。
驻皖南川军对蒋介石吞并异己的做法极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军部指示七师做好川军的统战工作:
“皖南工作基本上应切实坚持完整的统一战线原则……切实研究争取国民党军队同情的工作,特别是争取川军工作。”
新四军七师皖南部队提出“争取川军,打击土顽,坚决与敌伪斗争”的口号,编印散发《告川军同胞书》,宣传团结抗日。
通过释放俘虏、建立经商关系,使双方处于休战状态。
皖江抗日根据地在皖南事变以后成立了长江游击总队。“总队的任务是做好敌伪军和团结川军的工作,使沿江一带的统战工作得到健康发展。”
曾希圣曾对皖南军部的友军工作进行评价:“有人说,皖南交朋友工作没有做,还是不对的。川军所以不能不调走,就是因为与我们有来往。”
在皖南事变以后,川军逐渐认清了蒋介石吞并异己的真实面目,一直到抗战结束,川军与新四军基本上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磨擦。
川军内部派系林立,在安徽又没有地盘,因此很软弱,没有兵员、饷源,处处要依赖于中央。
在皖南事变中,川军、东北军都在第三战区的胁迫下进攻新四军。
项英说:“川军素守中立以自保,但受迫还必进攻我,企图自保;东北军一部,下层依赖上层,避免往来,川军亦如此;中央军向来拒绝与我接近,更没有掩护我及与我一致行动的可能。此间统战仅能消极工作,因他们均不愿往来,一贯如此。”
项英的说法反映了在安徽的杂牌军政治态度的软弱:他们为了图存,不得不屈从于蒋介石的意志,对我军的态度发生动摇。
皖南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总部所在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以顾祝同为代表的顽固派的势力相当强大,而且又代表着国民党中央军,所以川军在影响力方面与中央系相比是较小的。
顽固派通过派遣联络参谋、撤换进步将领、威胁等手段离间川军、东北军等友军同新四军的关系。
“郭勋祺同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的交往,第50军与新四军的联防、配合作战以及频繁的友好往来,均被第50军内的反共顽固分子告密。”
1939年冬,在国民党第3战区向日军发动的冬季攻势结束不久,蒋介石竟给郭勋祺加上“作战不力”的罪名,撤去了他的第50军军长的职务。
“第二十三集团军司令部参谋处长周某,有人检举他系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竟被抓去枪杀。”
顾祝同还在徽州秘密军事会议上极力推荐上官云相担任皖南军事指挥,以架空唐式遵。
“唐式遵、张文清等将领虽然对顾祝同歧视杂牌军不满,但慑于蒋、顾的声威,也未敢表示异议。”
所以说,抗战中后期,对抗战持消极观望态度的蒋军一方面不断和八路军、新四军发生摩擦,一方面其内部嫡系部队和杂牌军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有时甚至发展到公开火并的局面。
1944年发生的川军第144师叛变,就是其中一次典型的事件。
第144师原系四川军阀刘湘的主力部队“模范师”,首任师长郭勋祺,该师曾在百丈关战斗中和红四方面军交过手,装备较好,全师有轻重机枪200多挺。
抗战爆发后,包括模范师在内,刘湘部队全部出川抗日,被整编为第23集团军,驻扎在浙赣一带,隶属于第三战区。
由于新四军当时常在第144师防区活动,在合作抗日的背景下,第144师对新四军态度还算可以。
1941年1月,在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的命令下,第144师也参与了著名的皖南事变,不过由于新四军一部从该师防区内突围,第144师遭到了顾祝同的严厉批评。
师长唐昭明被顾祝同骂得都快精神失常了,只好辞职回家。顾祝同趁机委派高参柏良继任师长,明眼人都看得出,他是想趁机吞并这支川军劲旅。
论资历,第144师副师长兼第430团团长张弼德最老,也是师长最合适的人选,他当然知道一旦第144师被顾祝同吞并,自己的团长职位也干不了多久了。
于是他联合第431团团长李才千、第432团团长黄克立等军官,一起通电拒绝柏良上任,并扬言柏良如果敢来,就派人在路上打他的黑枪,柏良为此吓得很久不敢来上任。
顾祝同听说后大为恼火,到1944年3月对日战事暂告一段落后,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来消灭这支部队了。
很快,张弼德就接到第23集团军50军军长的调令,命他率该师到石埭进行整编。
而张弼德在第50军司令部的老朋友偷偷告诉他,顾祝同早就安排好了,等他们一到石埭就会被包围缴械、撤销番号,军官全部遣送原籍,士兵则分别补入其他各师。
张弼德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将顾祝同的计划公布给大家。
第144师的官兵闻之无不愤慨,一致主张拒绝听从调遣。张弼德趁机命部队就地集中、构筑工事,摆出一副要与其他蒋军决战的姿态。
顾祝同见已彻底撕破脸,便调集了8个师又一个挺进纵队的庞大兵力,打算将第144师包围歼灭。
张弼德见顾祝同大军来袭,自知不是对手,便率军仓皇突围,路上正遇上新四军7师皖南游击队政委杨明一行人。
因为做过统战的关系,杨明和张弼德彼此之间还算比较熟。
杨明了解情况后,问张弼德接下去打算怎么办?张弼德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只是不断重复着“局势紧张、局势逼人”之类无用的话。
杨明当即向张弼德提出,现在前有蒋军,后有日军,第144师困守皖南一隅,全军覆没只是时间问题。如今之计,只有迅速向北突围,从繁昌一带渡江北上,那里有新四军大部队可以接应。
至于到了江北之后怎么办,可以从长计议,张弼德对此表示非常赞同。
与此同时,蒋军几个师的追兵也在拼命进攻第144师,蒋军嫡系部队第52师一个团长也在战斗中被川军击毙了。
这时,在江北的新四军7师师部也接到了第144师与蒋军第三战区决裂的消息,师政委曾希圣意识到,不管第144师过不过江,这场军事冲突势必会对7师在沿江两岸的斗争形势产生很大影响。
于是派遣贵东大队大队长黄少臣来找杨明,一起做川军的工作。黄少臣以前是川军一名下级军官,后来参加了新四军,他对川军内部情况非常熟悉。
杨明和黄少臣几次到第144师师部,劝张弼德尽早做决定,但张弼德仍犹豫不决,他先是表示自己绝不会投降日本人,同时又说手下军官意见不统一,导致事情很难办。
杨明对此也有所耳闻,第144师战斗力最强的是第431团,该团团长李才千坚决反对过江,说第144师在皖南事变中打过新四军,过江后肯定会遭报复的,更何况新四军生活艰苦,他们这些土匪出身的人受不了。
然而杨明所不知道的是,李才千已经在背地里和日军谈判了,他派师政工科长陈海如,带着翻译和卫士,与日军代表小关达成了投降协议。
日军一面派一个大队,先“保护”144师的部分随军家属,一面出动部队将正在攻打第144师的蒋军192师击退,一个50多岁、头发花白、外号“白毛太君”的日军大队长,也在战斗中被蒋军击毙。
正巧,杨明等怀疑张弼德犹豫不决另有所图,打算到第431团那里去看看,川军的下层官兵普遍都心向新四军,只要杨明说自己是新四军,都主动让他们通过。
第431团的一个哨兵向杨明报告说:“日军代表就要来了,待会你们回避一下。”
杨明等连忙跑上山,果然望见十几个日军悄悄潜入第431团团部,这下,李才千投敌的行径算是坐实了。
由于不知道张弼德最终作何决定,第二天杨明回到第144师师部,打算最后争取一下张弼德。
张昌德的秘书长、一个30岁出头的贵州大学生,见到他们后坦率地说:“杨政委,事已至此,再难挽回,感谢你们的帮助和教诲,我们今后有缘再相会吧!”
秘书长这话,已经委婉得不能再委婉了,意思是他们已经打定主意要投靠日本人。
杨明等人见他们主意已定,也只好回复道:“现在我们去根据地那里筹集一些粮食来支援你们,可能明后天再来。”
张弼德知道杨明说的也是客套话,肯定是不会再回来了,便将他们送出门,并一再感谢他们之前的帮助。
杨明一行离开第144师师部后,果然发现一路上已经遍布日本兵,当地的很多老百姓都自告奋勇地跑来,掩护他们混在人群中成功脱险。
杨明等回到根据地,正遇上桐贵青工委书记吴文瑞。
吴文瑞一见面就说:“幸好你们跑出来了,曾政委已经发电报要你们撤出,但我们始终没法把这情报送进去,正担心你们呢!”
杨明笑了笑,对于常年在敌人眼皮底下打游击的他来说,这点危险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更让他难过的,还是第144师这支抗日劲旅,最终还是投靠了日本人。
1944年3月,张弼德宣布公开投敌,第144师也被改编为汪伪军皖南独立方面军,不过该师下层官兵很多拒绝投敌并纷纷逃亡,实际被跑到日本人那里的也就千余人,该师很多官兵后来都参加了新四军游击队。
抗战胜利后,皖南新四军部队大部撤往江北,伪独立方面军在蒋氏的命令下,进入皖南原新四军根据地反攻倒算,烧杀掳掠,犯下滔天罪行,最后被解放军消灭在了华东战场。
而那个在大义面前却犹豫不决、为个人前途而丧失气节的张弼德,最终也因民愤太大,被蒋氏下令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