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1311章戴公山的传说

第1311章戴公山的传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林欣儿准备对已经投敌的汉奸张弼德的“和平救国第四路军”1展开攻击,消灭这支汉奸部队。

    为此,她一面收集情报,制定战斗计划,一面呈报新四军军部,请示行动方针。

    其实对汉奸张弼德的部队,皖南特委和沙海根的沿江支队一直在与之作斗争。

    1944年初,中共皖南特委决定将南芜宣县委改为南芜工委,任命王文石为书记,金厚初为副书记,强日增为委员。

    王文石从特委带来一支武装小分队到埭南圩和十连圩活动,南芜工委以这个武装小分队为骨干,成立了南芜游击队,揭开了南芜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序幕。

    南芜游击队成立后,首先在南陵太丰圩张村截获南京伪芜湖县政府税收人员的3支手枪。

    紧接着又在当天夜里突然袭击了伪宣城红杨区太丰圩十甲任村的伪军据点,缴获长枪22支。

    南芜游击队两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很多青壮年积极报名要求参加抗日队伍,南芜游击队一下发展到80多人。

    随着抗日武装斗争的深入,新四军沿江支队第一大队活动到了皖南,其中一部到达南芜地区,并帮助南芜游击队拔掉了国民党俞家埠反动据点。

    俞家埠坐落在南陵东塘乡境内,村前(南)是一口大水塘,村后(北)是一条河,只有东西两条路可以进村。

    日军占领芜湖县城后(今芜湖市区),国民党芜湖县政府和所属武装流亡到此,将大本营设在俞家埠。

    他们在村东西两头筑起了一人多高的土埂作工事,县警署大队守在工事里,另在不远的许镇驻扎了一个武装分队。

    可是这个流亡政府不思抗日,专门危害百姓,奸污妇女,敲诈勒索,无恶不作,还与日本人勾勾搭搭,企图投靠日本人。群众恨之入骨。

    为减轻人民痛苦,扫除南芜地区抗日斗争的绊脚石,1944年4月4日,沿江支队派一大队四中队在南芜游击队的配合下,向固守在俞家埠的顽军发起了进攻。

    根据俞家埠地形,我军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俞家埠村,主力在东西两头。

    沿江支队先在西头架起一挺机枪,封锁住敌人的大门,另一部从东对敌实施攻击,南芜游击队在村子的北面,隔河策应。

    战斗打响后,我军组织的突击队迅速攻入村中,但遭到敌人的顽抗,敌我进行了激烈的巷战。

    战斗持续了3个多钟头,敌人的主要火力点还未被拿下。

    为减少伤亡和节省子弹,同时考虑作战时间过长可能日军趁机来攻击,我军暂时撤出战斗,准备调整战斗部署后再行进攻。

    谁知敌人却早已支持不住,就在我方撤出战场之时,残余之敌趁机逃跑,我军顺利占领俞家埠。

    此次战斗,我军共毙敌20余人,俘敌30余人,缴获长枪33支,在俘虏中当场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十连乡反动乡长陶良榘和叛徒查贵金。

    攻打俞家埠后,沿江支队一部又在南芜游击队的配合下,在埭南圩同伪芜湖保安中队及伪绥靖队一个排发生了战斗,歼敌70余名,缴获长枪30多支,机枪一挺,取得了新屋基战斗的胜利。

    正当南芜地区抗日斗争胜利发展的时候,1944年4月,原国民党一四四师师长张弼德率部投降了日军,充当了可耻的汉奸。

    张弼德投敌后,将其主力进驻南陵城。不久,日军又向南芜地区进剿,黄墓、奎潭、王埂、西河等地又相继建立了日伪据点。

    南芜地区的斗争形势又严峻起来。

    为加强南芜地区的工作,沿江支队派一大队二营营长刘金才率所属四、五连又挺进南芜地区,协同南芜游击队,伺机打击日、伪、顽。

    沿江支队二营挺进南芜地区后,分别进行了王家埂、老鹳嘴战斗。

    王家埂地处埭南圩,是南芜地区的交通要道。日军在这个交通要道口建立了据点,影响我党在南芜地区抗日斗争的活动。

    为扫除这个障碍,沿江支队决定拔掉这颗钉子。

    为了使部队能够掌握敌方情况,1944年6月7日,地方党员滕良福对敌情进行了侦察,探明行动当天王埂有守敌一个排,机枪一挺。

    沿江支队二营根据敌情分析,我众敌寡,敌人若增援,也需要一小时才能赶到,我方又有兵力打援,取胜比较有把握。

    当夜,二营在南芜游击队的配合下,对敌据点展开了攻击。

    四连、五连分别从南、北两面向敌据点攻击,南芜游击队策应,并布置两挺机枪封锁敌据点的前门。

    战斗打响后,不料敌人有两挺机枪向我军还击,原来敌人有一支流动部队当日晚到王埂宿营。

    由于我军机枪破旧,时不时出故障,火力压制不住敌人,战斗持续了一夜也未能攻下敌据点。

    次日拂晓,我军主动撤出战场,到十连老鹳嘴休息。

    老鹳嘴村是南北走向的,二营五连在村南头,四连在村北头休息。

    天刚大亮,部队正在吃早饭,反动土顽头子张道政忽率大刀会众一千余人向老鹳嘴扑来。

    部队立刻在村子里架起了一些桌椅板凳作为临时工事,以阻击大刀会的进攻。

    大刀会的会徒们全部身穿黑衣服,头戴白帽子,脸上画符,一手拿大刀,一手拿“花篮”,口中念着咒语,从圩埂的南端凶猛地向我部队杀来。

    战士们打了一夜的仗未休息,加之武器破旧,又缺乏同大刀会作战的经验。我军火力没有封锁住大刀会的进攻,阵地很快就被大刀会突破了。

    恰在这关键时刻,我方指挥发生失误,让打头阵的五连往圩心里撤,大刀会众立即蜂拥而至。

    五连数十名战士随即倒在血泊中,五连长也牺牲了。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大刀会徒更加疯狂地向四连阵地杀来,四连阵地同样被突破。

    此战使沿江支队遭受重大损失,二营阵亡连以下指战员27人,失散47人,被俘14人,损失步枪60余支,子弹3000余发。

    沙海根闻讯后,立即率支队主力进至老颧嘴,包围了老颧嘴大刀会。

    大刀会头目张道政一看自己被新四军包围,一面组织抵抗,一面向国民党第192师求援。

    国民党192师立即派出部队火速驰援老颧嘴,遭到沿江支队的拦截。

    原来沙海根见大刀会有人突围,知道是去搬救兵。而离老颧嘴最近的是国民党中央军第192师,遂故意放大刀会的人过去,另遣部队在中途埋伏,打击敌人。

    192师派出的是一个营。营长一看新四军有埋伏,也不管大刀会的死活,立马撤出战斗,收兵回营。

    192师是中央军,它才不会在乎一个土顽的生死呢!

    下午三点钟,沙海根命令部队发起总攻。经两小时激战,大刀会全部被歼,土顽头子张道政被击毙。

    沿江支队消灭了土顽大刀会,解救了被俘的新四军战士,缴获了各种武器不计其数。

    入夏以后,日军开始向沿江支队所属各部以及南芜游击队扫荡。张弼德被日军旅团长佐佐木指定为先锋,首先对在贵池地区休整的沿江支队一大队展开进攻。

    贵池地区在南陵县城西30华里,那里有座戴公山。在戴公山西南也有一山,名朗陵山。

    这两座山都有些来历!其朗陵山相传因东晋孝子何琦封朗陵侯而得名。

    戴公山、朗陵山皆九华山支脉,周围数十里,西南临青阳,东临南陵县城,西北临铜陵,北临繁昌,与四县交界。

    戴公山南麓与朗陵山相涧的一条山冲,名叫寺冲。

    寺冲南北西三面是山连山、冲连冲,向南可达泾县云岭、青阳木镇,向西能达铜陵钟鸣、顺安,向北可达繁昌荻港。

    戴公山南离九华山70公里、黄山100公里,西离铜陵大通70公里,北到繁昌荻港35公里。

    南陵戴公山区当时是中共繁昌县委的管辖地区,是南繁芜游击总队的主要立脚点。

    戴公山是红色根据地,范围包括大小张家山、沙滩脚、谢家千、老庙等地,是游击队经常活动的游击区。晏公殿是通往沿江工委的中途交通站。

    沿江支队一大队奉命在戴公山休整。

    日伪对贵池地区的扫荡,一大队接到支队部的命令,准备反扫荡,提前结束了休整。

    由于贵池地区有县委、工委机关,还有游击总队机关。一大队奉命与南芜游击队一道保护工委、县委和游击总队机关转移。

    张弼德接受进攻贵池的命令后,立即指挥三个团成扇形向戴公山地区压来。

    日军佐佐木旅团长纠集一千多人为后援。他们气势汹汹扑向根据地。

    工委、县委和游击总队机关准备向寺冲转移。

    一大队的任务就是阻击张弼德的部队,为机关转移赢得时间。

    张弼德的一团首先到达戴公山下。

    这一带张弻德并不陌生。原来一四四师曾经驻防在贵池地区。戴公山、朗陵山曾经都是一四四师的驻地。

    也许张弼德估计到了,共产党的南繁芜工委和繁昌县委一定会往寺冲转移。所以他到了戴公山,就派出一支部队率先进了寺冲峡谷,准备截击。

    戴公山南麓寺冲蜿蜒近3华里,这里峰峦叠翠,泉流潺潺,松竹蔽日,百鸟婉转,蝉鸣古木,蝶戏群芳,兔惊灌丛,石塔卧草,完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醉人于神清气爽之中。

    在这幽静的环境之中,在朗陵山的半山腰有座老庙,工委、县委等机关就是奔的这座古庙。

    据当地戴汇村老人说:“老庙”并不是真正的庙名,“老庙”原名“镇山寺”,后改名“灵山寺”。

    在清咸丰年,因庙香火太旺,香客容不下,于是在原庙之南一华里之处建一新庙。

    因为有了新庙,所以人们口头习惯将原庙叫老庙,新庙作为老庙的引庙,香客进香进山冲先进新庙烧香,然后再到老庙进香。

    据民国徐乃昌主编的《南陵县志》记载:“灵山寺在县西三十里,朗陵峰下,诸峰攒簇,溪流萦绕。梁天监元年,杯渡禅师建,旧云何琦游息之所。元末毁,明洪武九年重建。”

    其传说和当地老人所见,“老庙”建筑宏伟,房屋最多时有400多间,很具规模,有山门、大雄宝殿、东西配殿、法堂、藏经阁、方丈院、寮房、钟鼓楼,规模甚是恢弘。

    寺内供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称西方三圣),还有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准提、接引菩萨、弥勒佛、韦陀佛、武财神关羽及周仓。

    鼎盛时期,有僧侣近百人,寺庙并有佛山、佛田一百多亩,用于僧侣生活开支、庙宇修缮。

    县志记载南陵工山镇八都何村东晋孝子何琦常到老庙游玩、寄居。民国县志记载何琦曾隐居朗陵山谷涧炼丹,南有丹井,下有朗陵院,梁改灵山寺。

    何琦是东晋著名的孝子、史学家,祖籍庐州,出生于仕宦家庭,祖父何龛先任晋后将军及大将军等职,父阜任淮南内史。

    西秦南犯随晋室南迁,家族定居南陵射的山(笔架山)北麓,古称何家汇,清末改都图制时,改称八都何。

    何琦,十四岁丧父,悲伤哀痛,超过了应有的礼节。性情沉稳敏捷,有见识,喜欢古学,学识渊博。侍奉母亲十分勤勉,整天都是和颜悦色。

    常常担心食物匮乏,于是出任州郡主簿,举荐孝廉,授予郎中,后来选补为宣城泾县县令。

    司徒王导举荐他作参军,他没有上任。

    等到遭遇母亲去世,伤心地为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拐杖起身。

    其母棺椁停放在灵堂里,邻居遭遇火灾,烟火蔓延过来,家中无人可使,实在没有办法,就只能匍匐在棺椁上嚎啕大哭。

    一会儿,风停火息,只有堂屋一间,免于火灾,由此传说这是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的结果。

    服丧完毕,何琦感慨叹息说:“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想用自己的智慧来博得点滴功劳,实在是为了获得俸禄,来供养家人。如果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独的人,没有可以依靠,怎么还可用愚钝之身来玷污这个清明的朝代呢。”

    于是,修养身心,不与外人交往,沉溺于玩弄古籍,弹琴读书,自娱自乐。不谋求产业,节俭寡欲,富有贫苦,与乡邻一起共度。

    乡里遭遇动乱,姐姐被嫁他人,何琦只有一个婢女在身边,于是替她赎身,还她自由。

    这样做,不是为了小的谦让,凡有所馈赠,也不苟且推让,只有自己有多余的,就会拿来派发给他人。任心做事,凭着心意去行动,不去占卜,也没有任何渴求。

    司空陆完、太尉桓温同时征召他,都不就认,征召他做博士,也没有去。

    简文帝时担任抚军,敬佩他的名声,又召为参军,最后借病坚决请辞。

    公车再征召他做通直散骑侍郎、散骑侍郎,没有上任。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没有不诚服于他的。

    桓温曾经攀登戴公山,长叹说:这山南有人吗,何公你真的到此就止步了吗?(因何琦就隐居在山南)。

    何琦善于修养性情,年长而脸色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杂粮,一直以著述立说为事,著有《三国评论》,一共撰写收录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传于世。

    死年八十二岁。

    再说那座镇山寺。

    传说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微服私访,游历江南名山大川。

    一日听说宁国府南陵县戴公山下有一名刹“镇山寺”,于傍晚时分带随从数人,造访此刹,并与方丈言明借宿一晚。

    寺内方丈大概年老眼花,误认为乾隆一行是普通百姓或是鸡鸣狗盗之徒,不愿他们留宿,随即呤道:“树大叶茂不栖无冠小鸟”。

    乾隆见方丈有逐客之意,随即回呤:“河窄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方丈闻之,语出惊人,大惊失色,定眼一看,见来者气宇轩昂,有帝王之相,随即五体投地,跪拜丹墀请罪,且三呼万岁。即乐以斋素款待乾隆一行。

    乾隆见状,并未怪罪方丈,且提笔挥毫御赐“灵山寺”寺名墨宝一幅,方丈视为镇寺之宝。

    从此“镇山寺”易名“灵山寺”。乾隆一行留宿寺内寮房之中,夜间蚊虫甚多,乾隆难忍虫叮咬之苦,随口骂道:“孽障也,需远离此地”。

    说来也奇,所有蚊虫立即飞离寮房,让乾隆一行睡了一个安稳觉,此后方丈将寮房取名“无蚊殿”。

    传说老庙的僧人与其他寺庙僧人行装不一样,具说最早的僧人曾参加过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在一次战斗失利后,他们来到这山高林深、易守难攻的山冲寺庙出家修行为掩护,实际是养精蓄锐,伺机再起。

    一般出家人剃头发,披袈裟,吃素食。而老庙里的和尚都蓄发,任吃荤腥,除了进行法事活动需要披上袈裟以外,平常时日则穿布衣便服。

    更为与众不同的是,老庙里的和尚可以携带家眷,可以娶妻生子,老庙佛殿的后面以及整个新庙都是和尚住宅区,和尚每天可以回家过夜。

    老庙的和尚除击鼓撞钟、念经拜佛外,还砍柴伐木、种植庄稼,纺纱织布、喂鸡放羊。

    老庙还不惜重金聘请有声望的文人开办“讲经堂”,除讲授佛经,更多的是识字教育和文化教育。

    因此,老庙的和尚及其弟子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有一个法名“悟真”和尚,入庙时几乎一字不识,通过在讲经堂多年的学习,后来竟能诗善文,尤擅书法。

    老庙在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出色的方丈,得道的禅师。咸丰年间的悟圣禅师,便是其中一位。

    悟圣禅师能文能武,最爱积德行善,仗义行侠。他曾怒惩地方恶少,救下孤苦民女。

    还曾应太平军之求,单枪匹马从刑场救出被俘的太平军将领。这位受人景仰的老禅师圆寂后,在他的墓室上还特别为之建造了一座五层宝塔,作为永恒的纪念。

    如今,塔身全毁,塔基犹存。

    话说沿江支队一大队闻得张弼德另遣了一支人马事先进冲(峡谷),不禁大惊。这才想到这个张弼德乃是戴公山的熟客。

    这如何是好?自已只有一个大队的人马,又不能撒豆成兵!

    大队长常玉龙是个老游击队长出身。他想现在别的没法,只有通知并掩护工委等机关离开古庙,选另处隐蔽。

    于是他把大队按中队分为三处:两处利用险地伏击,一处通知并掩护工委等机关离开古庙。

    常大队长亲率一中队迎击张弼德,副大队长率一中队对付寺冲内敌军,政委率一中队至古庙保护工委等机关。

    张弼德遭到常玉龙的伏击,损失蛮大,又闻进入峡谷的人马也遭到伏击。而共产党的工委等机关早己撤离古庙,不知所踪。再加上手下的人多有不愿与新四军为敌,遂只得撤出贵池地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1亦称“皖南第四方面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