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1303章山雨欲来

第1303章山雨欲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正是由于三支队的统战工作全面、扎实、深入民心,所以在每次战斗中,繁昌各界都在全力支援新四军。

    国民党繁昌县长、科长、秘书,县党部书记,动委会主任,都曾奔赴战场,为抗战服务。

    但由于国民党三战区的反共顽固派不断制造磨擦,挑起反共事端。而新四军政委项英又严守“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繁昌上层的统战工作越来越步履维艰。

    皖南事变中,三支队将士大部分壮烈牺牲,部分突围人员过江后编在新四军七师五十六团一营,继续投身于抗日反顽的洪流之中。

    1940年6月,新四军第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率五团三营一部,来到陈瑶湖,与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合编,在桐水圩成立以林维先为团长、张友来为政委的新四军第三支队“挺进团”,下辖三个大队。

    此时,我调任挺进团任副团长兼第三大队大队长。

    挺进团建立后,首先拔除了无为老牛埠和桐城东乡孙家畈两个日伪据点,并以桐东水圩抗日根据地为依托,相机与日伪作战。

    其间,林维先亲率挺进团一大队到桐南破罡地区活动,攻打了土顽陶洪根大队,歼其一部。

    到9月间,在中共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的密切配合下,林维先率领的挺进团经过十多次战斗,扫清了桐东三官山外围的土顽据点,初步形成了以三官山为中心桐城、庐江、无为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0年10月,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和林维先在谢氏宗祠主持召开了青山、水圩、四虾、周谭、施湾、源潭、老湾、六州桐东八乡共70余人参加的桐东参议会,成立了桐城东乡联办事处,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

    同年12月,将桐城东乡联办事处改为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王光钧为区长,区政府驻谢家祠堂,同时成立了桐东区人民参议会。

    1941年农历正月,日军十六师团进驻大通、安庆,集中3000人的兵力、4架飞机,扫荡桐东游击区(陈瑶湖)。

    由于事先获得情报,驻扎在湖中的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林维先团长和中共桐庐县委书记鲁生周密研究对策。

    农历正月十二,团长林维先紧急部署,命二大队一个排至横山警戒,两个排到苎镇口警戒,五连到龙王嘴监视敌人。六连在大队长方瑛的率领下,护送从皖南山区突围出来的新四军向龙王嘴转移。

    桐东区委书记王光钧带一个排的兵力坚守王家排,剩下部队掩护县委机关转移,同时疏散湖区群众。

    第二日凌晨,驻长江南岸梁山矶的日军用火炮轰击陈瑶湖及其周围地区,并分兵两路:一路由老洲头经苎镇口直插青山;一路由灰河乘汽艇、木筏直取龙王嘴,形成包围和夹击之势。

    著名的“陈瑶湖之战”打响了。

    拂晓,警戒苎镇的新四军与日军相遇,新四军边战边向水圩方向撤退。

    在汪家嘴,“挺进团”二大队和一部分从皖南突围出来的新四军被日军包围。六连全体战士连续突围三次,都未能成功。

    最后,六连用火力掩护从皖南山区突围而来的新四军由水路后撤,而六连仍在敌军包围下坚持战斗,天黑才冲破封锁线。

    二大队五连与日军战斗更为激烈,四架日机向五连阵地狂轰滥炸,五连撤退到陈瑶湖芦苇丛中。

    皖南事变发生前,第三支队驻南陵抗日前线。不久,为便于指挥作战,三支队司令部由南陵迁到繁昌中分村。

    五团团部先驻南陵,后也迁驻繁昌中分村。一营驻繁昌城附近马家坝、铁门闩、五里亭一带;二营驻孙村、马坝以西地方;三营驻梅冲、范冲等地。

    防地经常调动,有合有分。

    皖南为东战场前线,又为三战区屏障,繁昌是皖南的门户。它位于芜湖至铜陵一带长江的突出部,是濒江诸镇进出繁昌城和南陵县的交通要隘,保卫繁昌对皖南即对整个东战场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日本侵略军基于这一战略考虑,便从维护长江的交通运输线出发,从芜湖威胁我皖南后方,巩固他占领区的统治,进而占领我皖南产米区,补他国内不足,繁昌成了日军必争之地。

    因此,日军在这里配有二个师团重点驻守。岩松十五师团驻芜湖,高品五二联队之川岛警备队驻繁昌伏龙山、峨桥、三山、横山桥、矶山一线,企图先发制人,先夺繁昌,作为前进的阵地。

    我三支队与国民党军队的总体部署为:第三支队五团的一、二、三营和六团三营居中在前;五十二师、一四四师居侧靠后。

    其任务是,三支队与国军五十二师、一四四师一道,共同担任繁昌、铜陵、南陵境内长江沿岸的防御作战任务。

    国民党第三战区的这一布阵,把三支队五团的三个营和六团一个营夹在两军之间。

    在日军和国军夹缝中坚持抗战的新四军第三支队五团,1939年在谭震林亲自指挥下创建的闻名大江南北的五次繁昌保卫战,其中第一、二两次战斗发生在1月和2月,后三次战斗分别发生在5、11、12月。

    第一次保卫战于1939年1月10日开战。这天,日军驻伏龙山、峨桥高品五二联队400多人,分两路进攻繁昌城。

    我五团二营出战迎敌,日军退至马坝。

    11日,日军继续向繁昌进攻,占领繁昌城。

    13日,经我五团多次袭扰,集结主力准备反攻,日军惶恐向峨桥、横山撤退。

    第二次保卫战于这年2月10日展开。

    我五团在孙村附近阻击敌人,峨桥之日军步骑炮兵300余人,乘机绕道进占繁昌城。五团集结主力反攻后,日军不支撤退。

    三个月后的第七天,即5月17日,安庆开来日军松木联队一部,600余人驻荻港,300人驻伏龙山、峨桥一带。

    20日,荻港日军400多人,一路攻乌金岭、马厂一线,一路直奔孙村。

    第三次保卫战,我五团连续两日,在这一地区杀伤、消耗敌人。日军向顺安、朱村撤退。激战4天,日军伤亡300多人。

    11月8日至26日的第四次保卫战,构成“繁昌大战”,人们称之为“血战繁昌”。

    7日夜间,日军川岛警备部队在国民党军配合下,携九二步兵炮、八二迫击炮、掷弹筒、轻重机枪,倾巢出动。

    8日拂晓,日军分兵三路到达新兴街、松木口和三元口附近,摆开了繁昌大战姿势。

    谭震林副司令员运筹帷幄,认为日军川岛警备队装备优良,兵力优势,我军应采取扩大正面的部署,对敌人形成包围之势。

    繁昌城南面的峨山头,是整个战场的中心要地,如果扼守,不但可以控制城厢,而且能吸引日军的兵力,为出击部队造成有利条件。

    繁昌西北一带山地,便于我军威胁与压制日军。在我军侧翼预先布置相当兵力担任警戒,可防止日军从荻港、铁矿山方面增援其攻城部队,可保障我侧翼之安全。

    据此,第三支队司令部下令:五团一营放在马家坝附近山地,以小部队作正面限制,主力占领有利地形,打击日军侧翼;二营隐蔽在白马山附近,待机向繁城西北方向出击;三营在红花山、孙村附近加强侧翼警戒,随时准备打击荻港、铁矿山方向来援之敌;六团的三营以主力扼守峨山头,控制日军西进,并以一部担任城防。

    8日上午七时许,日军杀气腾腾地向繁昌城扑来。九时,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全部迫近繁昌城,并突入城内。双方激战到十一时,我方将日军紧紧包围在繁昌城内。

    这日下午三时,五团司令部下令发起总攻,一营从城北,二营从城西相继杀进城区,六团三营一部从峨桥山头直扑城内,双方展开了肉博,杀伤日军100多人。

    战至五时,天上飘下蒙蒙细雨,我五团官兵越战越勇,日军不支,纷纷向北门溃退。我军部队奉命撤回原驻地,抓紧休整,以备再战。

    日军正面攻击繁昌城吃了败战,那肯罢休。数日内,日军调兵遣将,他们从南京、芜湖、大通、三门、湾沚之敌抽调集中于荻港,有步兵、炮兵、骑兵、空军、水警等,总兵数约在2000人以上。

    日军此举,正在孤立繁昌,直逼云岭,策应青阳方向的进攻,威胁我微屯后方,继之为打通浙赣线创造条件。

    这是日军为配合其西南战略进攻的一个重要步骤。

    面对这一新的敌情,谭震林副司令员果断决定:五团三营迅速进到孙村附近,以制敌人;一营继续放在马家坝附近,负责向三山、横山方向侦察警戒;支队警卫排占领三梁山西侧棱线,向梅冲、孙村方向警戒;二营和六团三营面向孙村,待机出击。

    13日凌晨三点钟,日本鬼子终于又来了。进至孙村的日军是石谷联队之西川大队,计步骑兵五六百人,五团三营已在梅冲与敌接触,在其后尾随跟进。

    五团司令部命令二营迅速出发,占领乌龟山高地,堵住敌人。

    这乌龟山本是一个无名高地,在塘口坝的东南,与塘口坝隔一条几百米宽的稻田。山的东侧连接大青山,西侧靠近黄浒至赤沙滩的道和大道,南侧是一片起伏山地,山顶部是一个光秃秃、圆溜溜的像个大乌龟,故叫乌龟山。

    乌龟山阵地进可攻,退可守,是敌人主攻的高地。只有夺取乌龟山,才能挽救敌军的败局。

    于是,五团二营与日军的一场残酷的血战,在塘口坝展开了。

    14日上午八时过后,山坳里的雾消尽了,阵地前面和山下稻田里成群乱窜的日军兵马,都暴露在二营的火力之下。

    二营居高临下,以猛烈的火力扫射敌人。刹时间,一排排手榴弹,一颗颗子弹,打得山下脱缰的战马到处乱跑,打得敌人象死猪一样趴在地里一动也不动。

    不一会,急怒的日军重新整理了队伍,密集的炮火又向二营阵地打来。

    只见一群群黄糊糊的鬼子,排成散兵队形,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沿着乌龟山的山脚,满山遍野地向上爬。

    阵地西北面最突出的小高地是二营四连在那里坚守。日军一次次集团式冲锋,都被英雄的四连打下去。

    一次,日军步兵后面跟随着一百多骑兵,他们声嘶力竭地狂叫向上冲,四连的轻重机枪对准敌人马队扫射。刹那时,鬼子的骑兵人仰马翻,一百多名骑兵折了一半。

    日军不死心。日近中午,又从荻港调来几百名援兵,开始进攻。

    当敌人爬到距我方阵地仅二三十公尺时,一排手榴弹又在敌群中爆炸,鬼子被炸得嗷嗷直叫往下滚。

    此时整个阵地好似天崩地裂一般,到处是浓烟烈火,到处是吼声和鲜血。敌人的再一次猛烈攻击终于又被四连打退了。

    敌人在四连阵地上接连吃亏以后,便把主攻方向转到乌龟山右侧六连的阵地。

    但是,敌人的几次冲锋,都被六连官兵用手榴弹和机枪火力击退,鬼子尸体横七竖八地倒在阵地前的小山包上,三八式步枪零乱地丢在草丛间。

    当敌人主力向六连阵地攻击的同时,有股日军突然冒着我方重机枪的扫射,从营部指挥所和六连之间插进来,想迂回夹攻六连主阵地。

    情况十分危急。六连机枪手章有林眼中冒出了火,胸中的热血在沸腾,他抱起机枪狠狠地扫射。枪管打红了,他的左手被烫起了血泡。就抽出洗脸毛巾缠在手上,继续射击,终于把穿插进来的敌人击退。

    下午3时,鬼子的攻势大不如前了。但五团的勇士们仍士气高昂,尽管许多同志手上、脸上到处是血,还是一动不动地坚守在阵地上,严阵以待。

    五团在塘口坝的浴血奋战,深深地感动了繁昌人民,他们纷纷动员起来参战支前,抬担架,送弹药,架小桥,送茶饭,就连国民党繁昌县县长也感动得亲自带人抬担架来了。

    晚上七点许,黄浒方向来了一批鬼子,他们控制了附近几个小制高点。在这同时,汽艇在黄浒至塘口坝的小河里来回运送伤兵和武器。原来,鬼子兵已秘密地撤出了阵地。

    塘口坝战斗就这样以敌人的惨败和五团的胜利而告终。

    这次战斗,日军前后投入的总兵力2200多人,死伤400多人,川岛中佐指挥官被我击毙。缴获大量步枪、毒化筒、浮水器及各种弹药等。

    塘口坝血战的胜利,伴随着战场隆隆的炮声,很快传遍了江南大地。当时,日军派遣军总司令哀鸣道:“国民党军乃是手下败将,唯共产党军乃是皇军之大敌。看来要在共产党军手中夺取繁昌城是不可能的。”

    新四军《抗战报》为此发表了题为《保卫繁昌屏障皖南的伟大胜利》的社论,并通报表彰了第三支队第五团。国民党第三战区也在全军通令嘉奖五团;国民党繁昌县县长代表县政府献旗,上书“保障繁阳”四个大字。

    这年,日军接连四次进犯繁昌,被我五团击溃后,于12月21日晨八时,在三山、横山桥等集结,约300余人,附炮四门,卷土重来,冒然作第五次侵犯。

    我五团一部在积岩、大行冲等处给敌予严重打击,激战甚烈。

    终因我五团英勇苦战,至下午3时,遂将来犯之日军击退至大小行冲、松林口一带。

    次晨,该敌再度向繁昌进攻,同时铁矿山之敌亦增援500余人,占领红花山后,以一部进犯白马山,至山腰时,遭我五团各部猛烈截击,敌不支,向原路溃窜。

    时峨桥、三山之敌400余人亦附重炮10余门来援,中午12时,繁昌曾一度为敌军所占。

    我五团首长下令发起总攻击。赖我五团官兵奋勇冲战,机动袭击,战至下午3时半,将进犯之敌击溃,完全收复繁昌城。

    此仗血战两昼一夜,日军伤亡百余人,发射炮弹600多发,消耗极大。

    1940年4月,奉新四军军部命令,谭震林调到苏南,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员,负责恢复和发展东路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林欣儿插言,谭司令调东路,我们就在他的直接领导之下了。

    第三支队担负的任务重,但所配备的指挥员却始终不齐全。

    谭震林先是副司令员主持全面工作,1939年12月升为司令员,1940年3月底又去苏南另受重任。

    此后上级没有再为三支队安排正副司令员。

    参谋长赵凌波1939年5月调任军部参谋处长,直到1940年6月,林维先才接替赵凌波任三支队参谋长,但时隔一个月即1940年7月,又改任三支队挺进团团长,率队赴江北执行任务。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政治部主任胡荣一人独撑三支队局面。

    1940年4月24日,日军第十五、十六、十七师团各一部计12万人,伪军3000人,共15万余人,分别从芜湖、荻港、铜陵、贵池出发,兵分三路,用骑兵开路,步炮兵协同,在飞机掩护下,向繁(昌)南(陵)泾(县)青(阳)进犯。

    国民党守军闻风而逃。面对严峻的形势和穷凶极恶的敌人,胡荣1沉着冷静,运筹帷幄,组织一团、三团、五团和六团,在繁昌城、何家湾、马家坝、父子岭一带进行顽强阻击,这是皖南第一次反扫荡。

    战斗进行了10天,5月3日结束。

    在三支队的沉重打击下,敌人受到重创,不得不沿原路返回。整个战斗,新四军仅伤亡20余人,毙伤日伪军数百人,以劣势对优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10月4日,日寇加伪军1万余人,组成步、骑、炮、空军联合兵种,在三木石太郎指挥下,兵分两路,再次大举扫荡皖南。

    其中一路5000余人向铜陵、繁昌进攻(另一路进犯云岭,由叶挺军长亲自组织反击)。

    胡荣得到情报后,一面通过地方党组织动员猎户队和地方武装毁桥破路,将山区特有的大圆木横七竖八地分段堆积在路面,给日军进攻设置障碍。

    或在日军可能进出的要道和隘口布下疑兵阵:待敌人靠近时,将鞭炮点燃后装进铁桶里爆炸,以迷惑敌人,扰乱敌人阵脚;一面组织五团和六团三营在梅冲、孙村和中分村一带设伏布防,以逸待劳,进行反击。

    到1940年下半年,除原有在皖南的部队外,又增加三个师,对新四军形成包围之势。

    胡荣以新四军三支队政治部主任的身份,代表新四军去国民党繁昌县政府找县长徐羊我交涉。

    谈话中,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正气凛然地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企图全面挑起内战的政治阴谋,声明共产党和新四军决不会束手就擒,坐以待毙,万不得已时会以牙还牙。

    徐羊我被戳到痛处,惊恐万状,随即电告皖南行署主任黄绍耿,黄绍耿接电后更是坐立不安,慌忙又将电文转报立煌(即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

    “特急。立煌省政府主席李:据繁昌县长徐羊我戌月马日(11月21日)函称:新四军三支队政治部主任胡荣亲到该县府声言:中央抗战决策动摇,行将妥协投降,并谓我皖南增加三个师,皖北发动张淦等二十九个师向该军及皖东北八路军威胁,国共破裂危在旦夕等语。同时发现该军传单,标题为:‘全国同胞起来,反对反共内战,投降派挑拨,大规模内战一触即发’等字样。谨电报闻,并祈指示。”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注1胡荣(1906~1941),新四军新编第三支队政治委员,革命烈士。湖南省平江县人,1906年2月生于平江县大坪双洞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夏平江县立中学毕业。曾任小学教员。1927年参加革命,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平江起义、五次反围剿和红军长征。新四军组建后,先后任第三支队政治部主任、北移三纵队政委,1941年在皖南事变中牺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