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1304章喋血皖南①(待续)

第1304章喋血皖南①(待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项英秘书扬帆谈皖南事变:新四军皖南部队原来只有一个团的战斗部队,后来因为敌人对我们挑衅,我们就逐渐增强了力量,把附近的部队调回来,守卫皖南。

    皖南事变前,我们一共有多少部队呢有老一团、老三团、新一团、新三团、五团、特务团,还有一个教导队,七个多团。

    这些部队都是能打仗的。周围都是国民党部队,皖南部队的特点就是处在国民党包围之中,自己没有根据地。

    我们军部所在的云岭地区,当地有国民党的政府,国民党的县党部。我们只有部队,其他什么也没有,所以很危险。

    国民党部队在皖南事变的时候有多少人呢它有一个五十军新7师、144师、145师,二十五军52师、40师,还有一个108师,共六个师,再加上皖南事变时临时调来一个七十九师。

    这样,国民党一共有七个师,在数量上远远胜过我们。我们总共只有9200多人,国民党七个师有10万多人。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岁月。日军向华中、华东新四军发动猛烈进攻。蒋介石企图借日军之手消灭新四军,竭力限制新四军作战与发展壮大。

    为了粉碎敌人阴谋,中央一再指示新四军,要积极深入到敌后打击敌人、壮大自己。

    早在1939年的二三月间,中央曾派周恩来副主席到皖南云岭军部传达指示,并同军领导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

    深入敌后的各部队发展很快,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有的从一个团发展到几个团,有的从一二千人发展到近万人。

    开赴敌后的新四军部队迅速壮大的大好形势,极大地鼓舞了皖南的部队,大家多么盼望部队迅速发展,早日北渡长江,开赴敌后,狠狠打击日本强盗。

    这样的心情,在三支队指战员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三支队自到达皖南后,一直局限于东起繁昌、南陵,西至铜陵、青阳这样一个狭长的地域内,面敌背顽,进退不能,还处处受国民党第三战区的挟制,部队发展和作战都受到阻碍。

    在皖南的三年里,新四军建制未有任何变动。

    为打破国民党的限制,1940年6月,军部决定以三支队五团三营的第七、第八连为基础,与桐庐游击大队和其他部队合编组成新四军三支队挺进团。

    任命三支队参谋长林维先兼任挺进团长,下编三个大队和一个特务连,全团约700余人。

    那时候,我从独立营长的位置上调任挺进团副团长兼第三大队大队长。虽然位置变了,但手下的兵却不多,我记得只有二百来人,三百都不到。

    挺进团成立之后,立即开赴桐、庐地区,放手发动群众,发展抗日武装,并为迎接皖南军部及部队北渡做好准备。

    华卓然说:“这么说你没有经历皖南事变啰!”

    沙海根腼腆地说:“当时我们正在江北,等候军部北移。”

    1939年5月,军部任命五团团长孙仲德奔赴江北,担任江北游击纵队司令,他紧紧依靠皖中人民,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顺利地开创了皖江抗日游击根据地。

    在接到军部准备北移的指示后,他积极在江北筹措船只,并建立了交通联络站。

    1940年底,在八路军一部的配合下,新四军发展到9万人。

    其中皖南军部和第三支队达10770人,苏北指挥部12000人,江南指挥部3500人,江北指挥部18800人,八路军第四纵队13489人,八路军第五纵队18185人,鄂豫挺进纵队12000余人。

    1941年1月初,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尚有九千余人,其中六个团的部队,还有军直机关干部、战地服务团成员和海外归来参军的华侨、革命知识青年。

    新四军每团辖三个营,每营辖三个连。按事变前老三团二营六连138人计算,那么一营兵力约400多人,一团兵力约1200多人。

    具体而言:新四军第一纵队司令部及老一团、新一团、特务营、警卫通讯连,共约3000人。

    第二纵队司令部及老三团、新三团约2500人。

    第三纵队第五团、军特务团组成,约2500多人。

    新四军军直属队(包括军部的司、政、后机关和教导总队)约1300人,其中教导总队800多人,分四个队(其中第三、四队共三百余人,第一、二队至少三百余人)、工兵连(按120人计)、机炮连(按120人计)。总计为9300人,完全符合皖南部队9000多人之数。

    第三支队又叫第三纵队,为右路纵队,由第五团、军特务团组成,约二千多人。

    第五团跟随军部前进,为全军后卫部队,特务团占据铜山、麻岭一线,警戒太平,保障右侧安全。

    第三纵队司令员张正坤2,政委胡荣,参谋长黄序周(6日任职),政治部主任吴奚如,特派员林谷。

    第五团团长徐金树,政委林开凤,参谋长梁金华,政治处副主任何志远,特派员李胜;

    特务团团长刘别生,政委张闯初,代参谋长杨采蘅,政治处主任汪大模,特派员冯北达;

    战士们日夜盼着渡江北上到敌后去。1941年1月1日早上,团部要全体营以上干部到赤沙滩西南的支队驻地三条冲开紧急会议。

    大家火速赶到那里,见团首长早已来了。

    不一会儿,支队张正坤司令、胡荣主任从里屋走出来。

    张司令员说:“国民党正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矛头指向皖南的新四军,据中央军委通报,顾祝同、上官云相已按蒋介石的密令,调动了七个师的兵力,对我形成包围态势。军分会已经在12月28日作出全线北撤的决定,但北撤路线不从我们这里走了。军分会决定部队首先南下,过茂林,然后向东经榔桥、宁国附近,再向北到苏南溧阳一带待机过江。为保证军部北撤安全,军分会还决定我们三支队迅速南下,于5日拂晓赶到茂林随军部一起行动。”

    听了这个决定,大家感到很突然,心里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盼到了离开皖南、挺进敌后的命令了,忧的是南下迂回的道路上敌情严重,凶吉难卜。

    张正坤讲完后,胡荣作了简单动员,要求大家统一思想,坚决完成保障军部安全北撤的任务。

    部队进行了仓促准备,于1月3日黄昏,在繁昌的沙滩脚附近集结后,冒雨出发,5日赶到了指定的位置。

    这次北撤,皖南的新四军部队共编成三个行军纵队。

    6日,支队首长指示,五团作为军部的后卫,直接归军部指挥,随二纵队向丕岭方向运动,任务是随时准备迎击尾随的敌人,保证军部后翼安全。

    黄昏时分,各路纵队按照计划开始向星潭、榔桥方向前进。

    二营是五团的前卫,这一夜,下着雨,部队在山路上艰难地前进。

    国民党的一四四师、一〇八师紧跟在新四军后面。

    突然,前面传来激烈的枪声,原来是国民党突袭了新四军,前卫部队正与他们激战。皖南事变发生了。

    1月7日下午两点钟,军部派通信兵传下命令,要五团跑步前进赶到军部。

    当部队急行军越过军直的队伍赶到军部所在地丕岭脚下的百户坑村时,刚好叶军长从星潭方向看地形回来。

    见到战士们后,他很高兴,说:“你们来得正好,国民党正在星潭、徽水河一线构筑工事,现在新三团攻打星潭受阻,你们赶紧做好战斗准备。等军分会决定后,强渡徽水河,为全军打开前进道路,争取与一纵队会合,突出重围。”

    叶军长讲完后,就快步走到几间草屋里去了,那里,新四军领导正在开会。

    会后,部队很快做了动员,勘察了地形,做好强渡徽水河的战斗准备。

    可是,在军分会上,由于项英的右倾保守,叶挺强渡徽水河突围的正确意见没有被采纳,军部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部队由原路返回里潭仓,向泾县方向突围。

    部队行进后,叶军长突然来到五团,心情沉重地说:“你们连夜回到里潭仓去抢占高岭,无论如何要在那里坚守三天,阻住由太平方向来的敌人,掩护军部和大部队改向泾县方向突围。完成任务以后,你们可以分散单独活动,坚持打游击,尔后待机过江。”

    五团接受任务后,由二营作前卫,向高岭方向迅速前进。

    二营连夜行军,于8日拂晓前赶到了高岭,刚到山顶,就看到国民党部队在不远的山梁上休息。

    部队迅速分成两路,一路抢占顶峰,一路扑向顽军。敌人还没反应过来时,便被二营战士的步枪、机枪、手榴弹消灭了。

    这时,一营、三营也很快冲上来了,各营迅速控制各制高点,全团凭险固守,打退了顽军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顽军在阵地前丢下了几百具尸体,高岭就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死死地挡住了太平方向的敌人。

    10日傍晚,五团召集营干部在阵地上开会。坚守三天的任务已经完成,五团决定放弃高岭,重新返回里潭仓,追赶军部突围。

    从8日清晨开始,第五团在高岭血战三天,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

    据五团二营营长陈仁洪回忆:7日晚上百户坑会议后,“叶军长突然来到了我们团,他心情沉重地说:你们五团连夜由原路返回,走里潭仓去抢占高岭,遇到敌人就坚决消灭,无论如何要在高岭坚守三天,阻击由太平方向来的敌人,掩护军部和大部队向泾县方向突围。完成任务后,你们可以分散单独行动,在皖南坚持游击战争,尔后待机过江。团首长向叶军长表示决心以后,仍由我们二营作前卫,由原路返回,向高岭方向迅速前进。”

    八日拂晓,二营赶到高岭,迅速向刚占领高岭的敌人扑去,顺利抢占高岭。

    接着,一营、三营也跟上来,控制各制高点。

    “由于全团凭险固守,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都被我们打退了。敌人见明打不行,便在夜间组织偷袭。我们据守的山顶上,有一座旧山寨,是用石头砌成的,因年代久远,大部分已经坍塌。为了节省子弹,敌人进攻的时候,我们利用有利地形,一齐向下掀石头,漫山遍野的石头,越滚越快,打得敌人无处藏身,鬼哭狼嚎。从此,敌人再也没有敢上来。我们坚守了三天,敌人在阵地前横七八竖地丢下了几百具尸体,而我们营只伤亡二、三十人。高岭就象一道钢铁屏障,死死挡住了太平方向的敌人,胜利完成了叶挺军长赋予五团的任务。”

    五团经一夜急行军,在11日拂晓前赶到了石井坑口,经询问得知军部就在石井坑一线,叶军长正在组织部队。

    五团赶紧带着队伍向前赶,见到了站在一个小山坡上的叶军长。

    叶军长神情镇定,对二营长陈仁洪说:“现在我们的部队已在石井坑周围的山上跟敌人激战,部队已很疲劳,你们营赶快到长龙山接防,把教导总队的同志接下来,掩护其他部队整顿突围。”

    说到这里,他深情地看着全营的同志,大声说道:“同志们,你们五团是支过硬的老红军部队,一定要坚守阵地,长龙山不能丢!”

    说着,他用手杖指着山凹里的指挥所说:“我叶挺就在这里指挥,跟同志们同生死、共存亡!”

    战士们士气大振,转身向长龙山奔去。

    这时三营长李锡锋也带着战士上来了,他镇定地传达着团首长的口信:“一营上东流山主峰,三营归我指挥。”

    部队很快占领了有利地形,抢修工事。五团马不停蹄地赶到东流山,团部和一营守东流山主峰,由二营长陈仁洪带二营、三营坚守东流山的另一主要高地长龙山。

    自1月11日上午始,国民党军第四师成营成团疯狂地连续发起进攻,阵地打成了一片火海,战士们个个像猛虎一样,枪管打红了,就从敌人尸堆里拣一支再打,顽军始终未能冲上山头。

    鏖战数日后,顽军发动了总攻,山顶被迫击炮掀起的烟雾笼罩,弹片横飞,烈焰燃烧,战士们在数倍于我的敌人面前,毫无惧色、英勇反击,山坡上堆满了血肉模糊的尸体。

    阵地上已有几处被顽军突破,战士们奋不顾身,同冲上来的顽军肉搏。这一天,共打垮了顽军数十次的冲锋,毙、伤旅长各一名,四十师损失过半。

    我军也损失惨重,建瓯籍的三营副营长叶露霄光荣牺牲。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