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铁马金戈 > 第1158章江南与江北

第1158章江南与江北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新四军在江苏活动的部队,最早为第1、第2支队,以后发展演变为江南指挥部、苏北指挥部、新江南指挥部和新“江抗”等。

    重建军部以后,有第1师、第2师(大部)、第3师、第4师(大部)和第6师。

    新四军第1支队,为最早进入江苏开辟和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主力部队之一。

    民国27年(1938年)6月初,由陈毅司令员率领进入苏南。司令部设于前隍村。先后取得新丰车站、新塘、句容等战斗的胜利。与第2支队一起开创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9月9日,因日军集重兵分五路合围前隍村,第1支队司令部移至溧阳前马附近的宋巷里。

    11月1日,第1团奉命调回皖南,第6团(原属第3支队)调来苏南,归第1支队指挥。

    次年5月,该团由叶飞率领东进,在东路地区活动。

    11月7日,第1支队与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新四军第2支队,亦为最早进入江苏开辟和坚持苏南抗日根据地的新四军主力部队之一。

    民国27年(1938年)7月,第2支队除第4团第1营留皖南军部外,主力进入苏皖边,展开于宁(南京)芜(芜湖)铁路以东,宁杭公路以西的江宁、当涂、溧水、高淳地区,与第1支队共同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

    民国28年1月,第3团调回皖南。11月,第4团第1营北渡长江,进入扬州地区,开展抗日斗争。

    11月7日,第2支队与第1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民国27年(1938年)4月下旬,新四军军部从第1、第2、第3支队抽调部分干部和侦察分队,组成先遣支队,由粟裕率领赴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

    6月17日在丹徒县韦岗伏击获胜,取得江南敌后的第一个胜仗(战后先遣支队分别归建)。

    民国28年(1939年)11月7日,由新四军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在溧阳水西村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指挥陈毅,副指挥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刘炎。

    统一领导第2、第4、新3、新6团,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丹阳游击纵队和江南地方抗日武装,计14万余人。

    同月,组成新四军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次年7月,江南指挥部进入苏北改编为苏北指挥部。

    第2团原属新四军第1支队。民国27年6月,随第1支队进入苏南茅山地区。7、8月连续取得夜袭新丰车站、句容城等战斗的胜利。

    民国29年7月,第2团在金坛句容交界西塔山自卫反击战后,北渡长江,到达江都吴家桥地区,改编为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第2团。

    第4团原为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民国28年11月,第1营编入苏皖支队,另以地方武装3个连改编为第4团第1营。

    民国29年10月,第3营渡江增援黄桥后,第4团改编为第3旅第9团。

    新3团原为第4团派干部到句容与教育界名士巫恒通组织的镇句江丹人民自卫团,约200人。民国29年初,在溧阳整训后改编为新3团。

    新6团民国28年5月,叶飞率第6团以“江抗”第2路名义东进后,在茅山地区成立的新团,称新6团。

    苏皖支队民国28年11月,新四军第2支队第4团第1营,由张道庸(即陶勇)率领渡江至苏北仪征以北月塘集。

    12月,取得月塘集保卫战的胜利。

    翌年2月间,在移居集地区,与挺进纵队第3团团部及其第1、第3营和1个重机枪连合编为苏皖支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卢胜。

    苏皖支队先后参加皖东半塔集保卫战和苏北郭村自卫战等著名战斗。

    7月下旬,江南指挥部改称苏北指挥部时,苏皖支队在塘头镇扩编为第3纵队。

    挺进纵队原由管文蔚领导的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和叶飞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发展演变而成。

    民国27年(1938年)7月下旬,陈毅授丹阳抗日自卫总团以丹阳游击纵队番号,委管文蔚为司令员。辖3个大队。

    9月,新四军第1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炎带领20多名干部到游击纵队帮助整顿,将3个大队扩编为支队(团),改称新四军挺进纵队(对外称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归新四军第1支队领导。司令员管文蔚。

    民国27年10月下旬,梅光迪、朱松寿的2支游击武装在茅山地区整训后,被授予江南抗日义勇军第3路番号(简称“江抗”第3路),在武进南部戴溪桥、洛阳一带活动。

    民国28年5月1日,叶飞率第6团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执行发展东路地区的任务,在戴溪桥与“江抗”第3路会合,部队使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番号,成立总指挥部。总指挥梅光迪。

    第6团对外称“江抗”第2路。

    5月5日,江南抗日义勇军1000余人从武进横林附近越过京沪铁路,进入东路地区。

    8日,到达无锡梅村。随后,以梅村为基地,分兵向苏州、常熟进发。

    6月底,“江抗”总指挥部移驻阳澄湖一带,继续进行部队发展工作,成立了教导队,并建立了后方医院。

    7月下旬,“江抗”第2路一部在顾复生部配合下,奔袭上海西郊程家桥、虹桥一带的“忠义救国军”直属第2大队姚友莲部,在搜索过程中,袭击了虹桥飞机场。

    7月24日,叶飞率“江抗”一部,在嘉定歼灭勾结日伪的淞沪民众抗敌自卫团第1路第1、第2支队。

    至8月底,“江抗”发展到5000余人,“江抗”总指挥部决定统一整编为5路序列:

    第1路由林欣儿苏皖游击纵队改编,第2路由第6团第1、第2营,新6团和陈凤威部(“江抗”独立支队)组成。

    第3路由原“江抗”第3路、常熟“民抗”和吕炳奎部组成。

    第4路由强学增部(“江抗”独立第2支队)、胡肇汉部(“江抗”独立第1支队)和杨忠部(“江抗”独立第4支队)组成。

    第5路由第6团第3营,周嘉禄部(“江抗”独立中队)和江阴“民抗”组成。

    10月初,在国民党重兵“围剿”下,为避免损失,“江抗”西撤至江阴西石桥一带休整,部队统一整编为第1、第2两个团。

    林欣儿苏皖游击纵队改称苏南挺进纵队。

    为执行发展苏北的战略任务,民国28年10月26日,“江抗”移至扬中老郎街、油坊桥一带。

    11月,与管文蔚部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管文蔚。辖4个团:

    “江抗”第1团改编为第1团,“江抗”第2团改编为第2团,原挺进纵队第1、第4支队合编为第3团,原挺进纵队第2、第3支队合编为第4团。

    不久,第3团先行过江,到达江都地区,后与苏皖支队合编。

    挺进纵队第2团仍沿用“江抗”第2团番号,以营为单位活动于武进、江阴间的安家舍和丹北访仙桥一带,后转战到茅山地区,于民国29年7月移至江北。

    江南指挥部改苏北指挥部时,挺进纵队改编为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

    民国29年(1940年)7月8日,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机关和第2团、新6团等部渡江到达江都塘头地区,与挺进纵队和苏皖支队会合。

    7月25日,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江南指挥部改编为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

    在苏北的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第1、第2、第3纵队,约7000余人。

    苏北指挥部成立后,所属部队旋即东进,连克靖江东北孤山、西来镇等日伪据点。随后粉碎日伪军“扫荡”,建立泰兴、靖江、如皋等5个县的人民政权和地方武装,开辟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10月,在黄桥地区被迫进行自卫反击战,挫败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皖南事变”后,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

    第1纵队由挺进纵队为主改编。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叶飞。辖第1、第4、第5团。

    第1团由挺进纵队第1团(原“江抗”第1团)改编,第4团由挺进纵队第4团改编,第5团由泰州北港口起义的国民党部队(由郭村战斗期间,王澄率领起义的国民党苏鲁皖边游击军第2纵队第4大队)改编。

    第2纵队由第2团、新6团、“江抗”第2团合并编成。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辖第2、第6、第9团。

    第2团由原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改编,第6团由新6团改编,第9团由“江抗”第2团改编。

    第3纵队由苏皖支队及地方武装合并编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始辖第3、第8团,后增编第7团。

    第3团由苏皖支队改编,第8团由江都独立团改编,第7团原为苏北指挥部独立支队(由郭村战斗期间,陈玉生率领起义的国民党苏鲁皖边游击军第3纵队第8支队改编)。

    新4旅第1团民国29年7月底,苏北指挥部率部东进,歼灭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保安第4旅何克谦部,何部特务团陈宗宝率部起义,改编为新4旅第1团,属苏北指挥部指挥。

    团长陈宗宝,政治委员李一平。次年2月,新4旅第1团与田铁夫部合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1旅第3团。

    民国29年(1940年)7月,陈毅、粟裕率江南指挥部及其主力部队北渡长江后,留苏南的部队在茅山地区重新组织新江南指挥部,罗忠毅任指挥,统一领导新3团、第4团和独立第1、第2团等部,约3000余人,在茅山地区活动。

    翌年1月,新江南指挥部改称第2支队。司令员罗忠毅。辖第2、第4团和新2、新3团。

    “皖南事变”后,新改称的第2支队司令部率第4团从江(宁)句(容)地区转移到溧武公路以南的竹箦桥、黄金山一带。

    2月,第2支队司令部率第4团第1营转移至太滆地区,新3团仍分散在茅山地区坚持斗争。3月,第2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第16旅。

    这时,江南地区的武装力量还有林欣儿的挺进纵队以及其他地方武装。

    原“江抗”西撤后,留在东路的部队于民国28年(1939年)11月6日成立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司令员夏光。

    新“江抗”成立后,首先以后方医院痊愈的10余名干部战士为基础,组成特务排,逐步扩充建成特务连。

    同时,动员未西撤的原“江抗”独立第2大队大队长殷玉如集合旧部,成为新“江抗”的1个连队。

    常熟“民抗”经过扩充,组成第1连,编入新“江抗”序列。

    新“江抗”派干部帮助原国民党江苏省保安第4团副营长郭曦晨等收集余部近百人枪,仍以保安第4团名义随新“江抗”一起活动。

    至民国29年初,新“江抗”在苏(州)常(熟)太(仓)地区发展成为400多人的抗日武装。

    此时,常熟“民抗”又组建了第2、第3连和教导队。嘉定吕炳奎在“江抗”西撤后重新组织武装,逐步发展到200余人,后在日伪重兵“扫荡”中,受严重损失,吕率余部撤至苏常地区。

    同年春,中共无锡县委布置陈凤威返锡北家乡,沿用“江抗”独立支队番号,重建了三四十人的游击队。

    3月,新“江抗”领导成员作了调整。何克希任司令员,吴仲超任政治委员。

    同年4月下旬,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改称为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谭震林。

    同时,以常熟“民抗”为基础组成第1支队,以新“江抗”特务连、独立第2大队及保安第4团等组成第2支队。

    第1支队向西深入无锡县境,第2支队向东进入太仓、昆山境内活动。

    5月下旬,中共江苏省委先后将所辖浦东、青浦和昆山等地方武装移交新“江抗”指挥。

    东路指挥部即以原挺进纵队为基础,联合青浦、昆山地方武装和嘉定外冈游击队等武装组成新的第3支队。

    8月,以无锡独立大队为基础,联合锡南游击队组成第4支队。

    以苏(州)常(熟)地区“民抗”常备队等组成第5支队。

    尔后,又以第2支队一部为基础,与江阴“民抗”常备队组成第6支队。

    10月,以第3支队一部为基础,吸收上海、青浦等地来的青年学生、工人,组成淞沪游击纵队(即青昆支队,后南渡浙东,发展成为新四军浙东纵队)。

    至此,“江抗”东路指挥部所属部队发展到3000余人。

    民国29年(1940年)11月上旬,东路部队在指挥部与支队间增设纵队机构:

    第1、第5支队编为第1纵队。司令员夏光,政治委员刘飞。

    第2、第6支队编为第2纵队。司令员陈挺。第3、第4支队编为第3纵队。司令员朱长清,政治委员温玉成。第2纵队由澄锡虞地区向西推进。

    11月,澄西、丹北的地方武装独立支队上升编为“江抗”第7支队。支队长匡志明。次年2月,“江抗”将沿江地区的江防大队扩编为江防支队。

    民国30年(1941年)2月,“江抗”东路指挥部改称第3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谭震林。3月,第3支队改编为新四军第6师第18旅。

    抗日战争时期,坚持苏中地区斗争的新四军主力部队改编为第1师。民国30年(1941年)1月,重建新四军军部后,由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

    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辖第1、第2、第3旅。计13万余人。师部驻如皋丰利坝。

    同年4月,苏中军区成立,第1师领导机关兼苏中军区机关(民国34年4月免兼)。

    民国30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第1、第6师领导机关合并,由粟裕统一指挥,对外仍保留原番号。

    领导(民国31年4月,旅部与军分区机关合并)第1旅兼苏中第3军分区、第2旅兼苏中第2军分区、第3旅兼苏中第4军分区、第18旅(由第6师划归第1师建制)兼苏中第1军分区。

    翌年1月,第2旅旅部率主力至苏南与第16旅合编为第16旅。

    2、3月间,第1师的第1、第3旅教导大队和抗大第9分校从苏中根据地转移到苏南溧水地区办学。

    民国33年12月27日,粟裕率第1师主力渡江南下,于次年1月中旬在苏浙地区与第16旅会合,1月13日,组成苏浙军区。

    4月7日,叶飞率第1师3个团自苏中继续南下,改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

    第1旅民国30年(1941年)2月初,在泰县王家楼由苏北指挥部第1纵队改编。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辖第1团(由第1纵队第1团改编),第2团(由第1纵队第4团改编),第3团(由黄桥决战后新发展的田铁夫、陈宗宝两部编成)。

    次年底,实行主力军地方化,第1旅兼苏中第3军分区。第1、第2团各抽2个营合编为第1团,作为苏中的机动部队。其余2个营拆散充实泰兴、泰州警卫团。

    第3团并入泰东警卫团,划归第2军分区建制。

    民国34年4月,叶飞率第1旅(时称苏中军区教导旅,由第1旅第1团、苏中第1军分区特务团、高宝独立团编成)南下,编为苏浙军区第4纵队,辖第10、第11、第12支队。

    同年9月,苏浙军区部队北撤时,第4纵队先遂行掩护任务。

    10月15日前后,在常州北孟河、小河镇一线渡过长江,集结于苏中黄桥地区。

    第2纵队(浙东)于10月21日前后从浒浦、福山段渡江,下旬到达海安地区,与第4纵队会师。

    旋即继续北上至涟水地区。11月10日,苏浙军区第2、第4纵队和苏中军区新教导旅在涟水城合编为新四军第1纵队。司令员叶飞,政治委员赖传珠。

    11月21日,新四军第1纵队整编完毕后,即北上山东,原拟进军东北,后奉命留山东作战,属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

    次年1月17日,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12月,曾南下江苏参加宿北战役。

    第2旅“皖南事变”后,由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改编。旅部驻刘庄。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辖第4团(由第2纵队第2团改编),第5团(由第2纵队第6团改编),第6团(由第2纵队第9团改编)。

    民国31年(1942年)11月,第2旅旅部兼苏中第2军分区机关,同时,第4、第5团合编为第4团。

    12月,第2旅免兼苏中第2军分区。由王必成率领第4团、旅教导队以及兴化、盐城独立团各一部,南下苏南溧水里佳山地区,与第16旅合编为第16旅。

    第3旅“皖南事变”后,由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改编。旅部位蹇塔附近。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辖第7团(由第1纵队第3团改编)、第8团(由第1纵队第5团改编)、第9团(由原第4团第3营渡江增援后,与苏中第4军分区地方武装一部合编)。

    民国31年(1942年)秋,第3旅旅部兼苏中第4军分区机关。主力军地方化后,以第7、第8团各2个营合编为第7团。其余拆散充实地方武装。

    抗日战争时期,坚持苏南地区斗争的新四军主力部队第6师。民国30年(1941年)3月上旬,由新江南指挥部改称的第2支队和由“江抗”东路指挥部改称的第3支队合并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谭震林。

    辖第16、第18旅和江南东、西路2个保安司令部,共8000余人。次年11月1日,新四军第1、第6师领导机关合并,对外仍保留第6师番号。

    第16旅民国30年(1941年)4月28日,由新江南指挥部改称的第2支队改编。旅长罗忠毅(兼),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涛。

    辖第46团(由第2支队第4团改编)、第47团(由第3团与金坛人民抗日自卫团合编)和独立第2团。8月,组建第48团。

    11月28日凌晨,第16旅旅部和苏南党政机关驻地溧阳塘马村遭日军重兵突袭,罗忠毅、廖海涛等270人在战斗中牺牲。

    新四军军部令第46团团长黄玉庭、政治委员钟国楚分别代理第16旅旅长和政治委员。

    不久,谭震林从江北到达溧水整顿部队。谭兼第16旅旅长,钟国楚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民国31年4月,钟国楚任旅长,江渭清任政治委员。

    此时,第16旅旅部驻溧水里佳山,继续坚持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7月,击退国民党军的进攻。10月,第18旅所属第51团团部率第1营南移溧阳地区,归第16旅建制。金丹武地方党成功地接应了汪伪常州飞机场警卫营官兵280人起义,改编为第16旅独立第3团,不久编入第47团。

    第1、第6师领导机关合并后,决定第2旅南移苏南根据地。

    民国31年12月30日,第2旅旅长王必成率第4团、旅教导队以及兴化、盐城独立团各一部从东台出发,于民国32年1月12日到达溧水里佳山地区,与第16旅合编为第16旅。

    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辖第46、第47、第48、第51团和独立第2团。

    民国34年1月苏浙军区成立后,第16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治委员江渭清。辖第1、第2、第3支队,计8300余人。

    第18旅民国30年(1941年)3月中旬,由“江抗”东路指挥部改称的第3支队改编。旅长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始辖第52、第53、第54团和江南保安司令部,后增编第51团。

    7月,日伪军15万余人对苏州、常熟、太仓地区进行“清乡”。为统一指挥,第18旅将第54团在苏常太坚持斗争的第2、第3营与警卫第2团合编为东路支队(后该部在日伪军“清乡”中全部损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