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316)
悠悠大公桥(316)
▲2018年的大公桥街
除了被环城路包围的宜昌老城区,宜昌真正的棚户区并不多,算起来也就是同春里、履元里那一带和二道巷子到大公桥一带,基本上都是平房和筒子楼。过了九码头的港务新村和河运新村在老宜昌人眼里就已经是乡下了,去的不多,关心得很少。不过现在长江瑞景、南北新城早就建成,老城区里面的宜昌中心也建的差不过了,真正成片的棚屋区也就只剩下同春里、履元里和大公桥那两片了。
不知你们注意到没有?履元里、同春里那个片区是宜昌开埠以后,民国政府委托洋人设计的,密密麻麻的老平房、西式小洋楼和改革初期建的一些六七层高的单位宿舍楼大都顺着东西方向一排一排的坐落着,十分整齐的起伏着,那些里弄就在房屋中间直线伸展;可是大公桥这一片却显得杂乱无章,乱搭乱建随处可见;不多的巷子错综复杂,四通八达,但没有一条路是能够直线走完的。
因为大公桥这一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除了市建工局、市劳动局等政府机关,还有地区副食品公司、地区盐业公司、地区土产公司等地属公司,还有市第二装卸运输公司、市建筑二公司等市属公司,更有像昙花辉煌一时的市酒厂,还有名声显赫的市糖果食品总厂等利税大户,所以一直很热闹。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地市合并,一些机关单位纷纷迁走;随着改革的深_入,市属企业的大批倒闭,更由于这一片摇身变成金山银海市场,就变成了一个巨_大的批发销售与物流一体的集市。时间往后推移,有能力的原住民逐渐搬迁他处,剩下的或是不愿和儿女住在一起的退休职工,或是无权无势无钱的居民想般却搬不走。就有了更多的做小本生意的、开麻将馆、发廊、休闲夜店的、完全不知来历的、本地的无业游民、外地的进城谋生的慢慢租房住了进来,才逐渐演变为棚屋区。
这一片虽然在本世纪初进行了区域性的城市化改造,上有长江瑞景,下有御江一品,中有滨江新天地、城市吉尼斯、世纪花园和银海丽景等居民小区,但在那些高楼大厦的背后,却风景依旧,这片区域不仅是棚户区,也从来就是市区内治_安较差的地方。尤其是晚上从沿江大道走进那条三步一弯五步一拐,有无数的岔路,也有无数暗黑地段,以及无数破旧建筑的大公桥街,不说和龚琳娜那样唱《忐忑》,至少也会有种紧张的情绪在慢慢滋生。
按照我老爸的说法,酒厂从1980年将“七一酒厂”改为“市酒厂”的时候就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连党都不要了,还能有什么发展?”不过我老爸很有经济头脑,那个时候个体经济刚开始,他就相中了大公桥街上两栋房子之间的一个空档。那个时候这一带还没有现在这么拥挤,几乎全是私房,房屋之间还留有可供通行和流水的沟渠。再加上当时建私房什么手续都不要,只要给两边的房主打好招呼,私下给点钱,就可以动工了,也没有城管来拆违建。
那个空档的宽度也就一块预制板的3米长度,可是深度却有7米多,我们家就在那个空档建了座两层小楼。那个时候私人建房很艰苦,预制板自己买材料浇灌的,砖头都是自己和亲朋好友满世界连捡带偷运来的半头砖。不过绝不是“豆腐渣工程”,到后来还能在上面加了一层,变成三层,上面两层住人,下面是门面和仓库,稳稳当当的,至今还竖在那里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