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221)
悠悠大公桥(221)
▲宜昌市粮票
什么叫做内忧外患?什么叫穷困交集?从宜昌市政协编纂的文史资料《宜昌五十年回眸》中可见一斑。
1958年8月,在全国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错误思潮泛滥下,市委扩大整风会议以“破坏党的集体领导,破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名对市委副书记、市长朱青,市委常委、副市长阎锦华,市委常委,公交部长高尚志等进行了批判,定为“反党集团”。10月8日,湖北省委批转宜昌地委意见,将上述三人开除党籍并撤销一切职务。与此同时,当时身为法院院长的王维顺(笔者父亲),公安局副局长王西风,市财办主任文振藻也作为“反党集团”成员而被错误处理。
紧接着的1959年,全国大搞“反右倾”,结果促使高指标、“共产风”、浮夸风和瞎指挥再度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祸不单行,连续三年全国遭受特大自然灾害袭击,又加上前苏联赫鲁晓夫翻脸,撤走专家、撕毁协议,中国遇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内外交困,人民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食和副食严重短缺。
在全党开展“反右倾”政治运动中,宜昌市一大批党员、干部受到错误的批判和处分。1960年7月,市直机关及事企业单位开展了“新三反”的整风运动,直到1961年整风结束,宜昌市发生了一系列事件:1960年大战书记厂长、民康政治事件、二化政治事件、文教政治事件、船厂事件等,受打击迫害已达2000人之多,市委书记、市长等主要负责人和63名市直机关干部都受到批判,受到牵连的干部达800余人。
与此同时,从一些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困难时期的形势严峻:宜昌市人口死亡率1957年和1958年分别为9。900、9。700,1959年则为18。200,1960年为13。550,1961年为13。810,三年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与粮食短缺带来的饥荒有直接的关系。(1962年我市人口死亡率回复到8。780)。而在这三年中全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呈下降趋势。这与当年发生大面积营养不足,“三病”(浮肿、干瘦、子宫脱垂)增多直接相关。1960年宜昌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为负数(-25833)。
1959年4月,山东、安徽、河南等15个省区“无饭吃”的人口达到2517万。这些人外出逃荒,盲流全国各地。1960年5月,宜昌市公安局派出5名干警协助收容遣送工作,当年遣送117人,1961年收容遣送1525人,1960年全国大约缺少3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国家几乎将所有的外汇储备用来购买粮食。
由于连续粮食减产,宜昌粮食供应严重不足,市粮食局在原来统购统销、定量供应的基础上对居民供粮实行搭配供应:也就是买大米搭配苞谷面、高粱面、胡豆、豌豆、苕米子、苕等按计划供应。由于粮食紧张,不得不将宜昌城区居民每人每月定量计划分3次供应,粮店只卖10-15天的粮,还要求每月节粮半斤至3斤。食油也减少到每人每月2两(十六两制)。
根据史料记载:1959年猪肉每人每月2两,1960年和1961年索性停止按月供应,只保证节日和特殊人群的供应。而鱼、禽、蛋,等农副产品只作特殊供应。每人每天供应半斤蔬菜。与此同时,1959年棉布供应出现了有票无布的困难局面,全年14尺布分两次供应,元至八月供应6尺,九至十二月供应8尺,政府公开提倡少做夏衣,保证冬衣。也就在同期,烟、酒、糖等多项用品开始实行凭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