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222)
悠悠大公桥(222)
▲
虽然那个困难年代也就是三年时间,虽然城区民众在那个饥饿时期度日如年,可毕竟很快就过去了,而且到现在已经六十年过去,可是翻看那些历史资料,那些充满饥饿的日子仍记忆犹新,尤其是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粮食、寻找替代品的经过仍历历在目。摘抄几段以馈各位读者。
粮食开始紧张的时候,还会号召“粮食不够瓜菜代”,于是城区每一块空地都种上了南瓜。然而瓜菜也不多,人们便开始上山挖野菜。拿回家煮点菜饭先让老人吃,可是有嗷嗷待哺的儿女们望嘴(看着吃东西),老人吃不下,就只好顿顿吃野菜稀饭,野菜不多,甚至连柚子皮里的白瓤也捡来切碎煮稀饭。常年吃稀饭,自然会得“浮肿”,但不吃又只有死路一条。
与此同时,宜昌民众还根据宜昌四周山上生长有很多黄姜的特点,挖黄姜取其根掺在饭里煮熟之后食用的新方法。当时的青年团中央书记、后来的党的总书记1960年8月途经宜昌,听取民康药厂的王学武关于组织青年上山采药,发展中成药生产的汇报的同时,也介绍了黄姜既能充饥又能入药。获得了充分肯定。同时,城区民众还上白马山(今伍家岗五一广场旁)挖葛根,到桃花岭采摘构树叶构果和桑葚,下东湖捞菱角和“猪耳朵”(一种叶片近似猪耳朵形状,结有麦豌豆似的小果子)掺在饭里吃。
为克服暂时困难,宜昌市鼓励各单位团体兴办农场,垦荒种地,养猪养鱼种粮食。比如将东山坡下至东山大道一片划归由市委各部门负责;东山寺至白龙井一带由市政府、市文教局负责,而宜昌日报社则被划到镇境山开荒。与此同时,全市各中小学校的农场也办得各有特色,各有所获。为了改善学生伙食,各校办农场开始养猪,除了用学生食堂的泔水喂猪,还需要大量的猪饲料。各校便要求学生在放假期间打猪草,开学报名时,要求每位学生交猪草3-5斤。
政府也鼓励市民屋前屋后、上山下河种瓜种豆。不少市民就上东山开荒种田,见缝插针种瓜种菜。东山以前多是成片的坟头野冢。1960年前后东山上凡是能种庄稼的土地都被市民开垦成一块块田地,鳞次栉比,像梯田似的满山遍野再也找不着一点闲散空地。还有不少人选择下河,就在从中水门到大公桥的河坝种庄稼,连高高的渣子堆(垃圾堆)上也被分割成一块块的田地。抢在夏季洪水到来之前,或是收获一季苞谷和小麦,或是种萝卜、白菜和南瓜。那个时候,到了秋天,宜昌的东山和河坝尽是一片片密密麻麻的青纱帐。
在饥饿的年代,宜昌人动脑动手到处寻找粮食的取代品。他们发现橡子果含有40淀粉,去壳后用水泡一泡,磨成浆打成橡子豆腐可以当饭吃。宜昌四中生物老师廖高钰带领师生在校内实验室里用泔水、野菜培养成功小球藻,这种球形藻类植物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矿物盐类和维生素。在温暖的环境里经过发酵,繁殖迅速,用其炒菜煮汤,味道蛮香。被称之为“人造肉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