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190)
悠悠大公桥(190)
▲上海的剃头(1860年)
“九佬”中,“剃头匠”是一个历史传承悠久、且不像其他的一些行当那样被时代所淘汰、反而枯木逢春、日益兴隆、内容跌宕起伏,充满酸甜苦辣的传奇。
封建社会很多朝代,国人都没有理发的概念,因为《孝经开宗明义章》里说的很明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头发受之父母,不能随便剃掉;头发象征孝顺,剃头就是一种耻辱,所以古时候男女都留着长长的头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而已。
不过小孩子刚出生不久就要剃掉胎发,这是因为古人认为幼童需要贱养,剃掉孩子头发,将他们打扮成“胡人”模样以示低贱,这样阎王爷就不会收,小孩才会长命百岁。而成年男子一般是不会剃头的,就是偶尔修剪或者脱发,剪下来的头发也不像现在这样丢弃了事,而是很慎重的收藏起来或者焚烧灭尽,以防别有用心之人拿去干坏事或者施加诅咒。
唯一例外的就是佛教的“剃度”。传说释迦摩尼在给他徒弟们讲道的时候灵光一现,便亲自操刀将五个徒弟的头发都给刮光了,用自己不可一世的智慧,将代表烦恼和欲望,虚荣和感情的头发给通通斩断,独一无二的大光头不仅可以代表自己是禁欲的教派,也能达到没有“烦恼”的境界。加上佛教传进我国的时候正是盛唐时期,“盛世出和尚,乱世出道士”,皇帝崇佛抑道,老百姓谁敢说个“不”字?
满清入关后,为加强统治、驯服百姓,在全国范围内向汉人颁布“剃发令”,强制全国民众统统剃发束辫,并宣称“留头不留发”,就是凡是不肯断发束辫之人一律处死。有资料记载,有很多忠于前朝、不愿剃发的人因而惨遭杀头。现在许多清宫剧中,清朝男人所留发型都是“阴阳头”,即前半个脑袋是光的,后半个头则留一条又粗又长的大辫子。其实现在的清宫剧就是戏说,这种发型是完全不符合史实的,前期若有人敢这样,多半立马就会被官兵抓去杀头的。
在清朝,从帝王将相到凡夫俗子,男人头上所留的乃是一种名叫“金钱鼠尾”的滑稽发型,基本将所有头发剃光,只在脑门心那里留上一小撮长发,梳成一条小辫子,就像是一颗白色脑袋上长出一根老鼠尾巴,看上去十分滑稽。前明遗老雪庵和尚写的《剃头诗》表示对满清“剃发令”的不满:“闻道头须剃,何人不剃头?有头皆可剃,无剃不成头。剃自由他剃,头还是我头。可怜剃头者,人亦剃其头。”
最初在推行这一政策时,清廷专门雇佣栉工(即理发匠)为汉人免费剃发,等到剃发制度推行开来后,剃发束辫就需要收费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在逐渐兴起的城市里面,出现了最早的剃头挑子,也就有了最初的剃头佬。
一晃就是辛亥年,武昌起义的成功导致了秦王朝的覆灭。有人戏称,革命成功后最忙的不是坐地分赃的革命党人,而是忙着给所有的男人剪辫子的剃头佬。
可是官至江南提督的张勋却是个“死忠”,在清朝灭亡后,他本人不仅留着辫子,甚至下令手下全部士兵都留着辫子,还一手导演了为期只有12天的“张勋复辟”。有趣的是,段祺瑞的讨逆军65000人,张勋的辫子军仅4300人。双方架起大炮互相轰击,“发炮虽多,当无甚损害”;
都知道巷战伤亡率大,但是这场战争却刷新了人的观点。辫子军与讨逆军在京城中运用野炮、机关枪、来复枪大打出手,万枪齐发;段祺瑞还出动空军,将炸弹扔到了皇宫。战后统计,张勋部战死100余人,投降3800人,死亡率不到2。“明之约战,不若谓之为戏”。讨逆军对待辫子军也算温柔,大多都剪掉辫子后遣返回乡,不再追究。
忙只忙了剃头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