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118)
悠悠大公桥(118)
▲峡江邮划子
宜昌除了撒网和放钩的渔划子,还有传递邮件和包裹的邮划子。
邮路的陆路是1897年的7月1日开班的。宜昌邮界开辟了一条宜昌至重庆的步班邮路,沿长江北岸,经归州、巴东、巫山、夔府、万县至重庆,全程1810华里,全程限时13天。可是由于这条邮路峭壁陡崖、十分艰险,邮运人员不得不翻山越岭,涉水绕道,倍尝艰辛。经多年勘测,于1911年5月将入川邮路由江北改为江南,沿宜施大道,经建始、代溪至夔府,再沿长江北岸至万县,全程1050里。限时101小时。
改道后的邮路,不但减轻了邮运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缩短了邮程,加快了邮件的传递速度。即便是后来随着沿江经济发展、城市兴起,就有了更快捷、更方便的邮划子,可是据王志敏说,水路与陆路(旱路)差不多同时存在。水路只走沿江,陆路则遍布各非临江集镇与乡村。
第一号邮划于请光绪三十年(1904年)12月31日建立,有舵工一人,前舵手一人,水手三人。民国十九年(1930年)版的《交通史邮政篇》记载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长江上游自宜昌至重庆,行驶民船运寄重量邮件。”同时解释:“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长江上游一带,滨临水摊,为重庆、成都两大岔路之交会(汇),运送轻量邮件系用步班,包裹重件则用邮艇。向来万县、重庆水路之间只用寻常无舱之艇,往往有浸湿邮件之患,是年特造艇七只,备运重量邮件。”
邮艇分两种,小邮划称邮艇,大点的邮划叫拦水划子。宜昌人将其统称为“邮划子”或“信划子”。自称是“长江边生,长江边长大的,对柏木船情有独钟”的沈传诚解释说:邮划子是有顶棚的,专门运送包裹邮件。重要的文件、现金、汇票等都要放进锡包内。开始是人工划子,双桨。后来是汽划子,机动的。王志敏补充说:邮划子在清末都有了,属邮政代办所管理。邮艇是民国之后才有。罗洪波解释说:邮划子即邮艇,称栏水划子,乘25人;小型的叫“辨子”,乘15~20人;1人在后舱手推双浆称作“双飞燕”。
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宜昌上至重庆,下至武汉、上海以及宜昌沙市之间,除官办轮船招商局经营轮运业务外,还有多家民营公司轮船以及外国的商船、炮艇等,皆可载运邮件。长江轮运规模的壮大,城市之间往来速度的提升,邮运也得到随之改善。为加快邮件传递,1932年2月,宜昌邮局将入川邮件全部由陆运改为轮运,同时将宜万邮路调整和缩短成为宜昌至恩施步班邮路,作为省内邮运干线。
据《宜昌邮政志》介绍:1936年2月到5月,宜昌邮局配置钢质趸船及“鸿达”邮轮各一艘,用以存放和转运邮件。不过直到1949年7月,宜昌至巴东全程184。3公里的邮划子还在继续,还有邮划子5只,邮差10人,途中停靠点有:平善坝、三斗坪、茅坪、曲溪、太平溪、庙河、新滩、香溪、旧州河、秭归、沙镇溪、泄滩、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