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117)

悠悠大公桥(117)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悠悠大公桥(117)

    ▲渔划子

    宜昌码头风景与众不同的有一特色——那就是各种各样的划子。

    按《汉语词典》解释:划子就是用桨拨水行驶的小船。在宜昌江面上,曾经至少有六种划子存在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渔划子。渔划子都不大,长约一丈二,宽三四尺,船上分设五六个舱位。有头舱(放杂物的)、尾舱(后来的机舱)、驾舱(划桨掌舵的)、减水舱(备水养鱼用的)和关舱(关舱是渔民用涂了桐油的木板或篾席或油布搭成弧形篷子,一方面用于遮阳挡雨,一方面也是渔民睡觉休息的舱位)。

    顾名思义,渔划子就是网鱼的。《三峡渔歌》唱的是:“桡片划破青滩水,竹篙点开巫山云,渔歌飘飘下西陵。”有没有过“青鱼竿鱼压歪舱,花鱼鳊鱼闹欢腾”不知道,但长江里的鱼好吃是出了名的。用渔划子捕鱼,讲究的是“活水养活鱼”。江水通过鱼舱中的小孔渗入,这样就保证捕捞上来的活鱼能够继续在熟悉的水质中存活。活的野生江鱼,也能卖到更高的价钱。

    和那个久居宜昌、明代进士、公安派的代表人物雷思霈在《西洲杂咏》中所描绘的那样,宜昌西坝就是一个“面面皆江水,层层是峡山。人烟丛树里,麦浪古城湾。”的小岛,而他在诗中所记载的那种“渔妇荡尾桨,渔翁撒细网。网得鲤鱼见,卖与客船上”的渔划子画面,则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

    不过各地有各地的规矩,宜昌划驳业的规矩是:大河(宜昌话中的长江)的不能进小河(宜昌话里的小河就是现在的三江),峡江的不能出葛洲坝、湖塘溪流的不能到长江。就是后来解放后合作化的时候,成立的合作社也分成峡江和长江;直到1963年,人民公社的时候,两队才又合并成为市水产大队。水产大队的主要生产基地除了大河小河,就是宜昌境内的龙盘湖、刘家大堰、八合塘、南湖、艾家咀存鱼湖等几个湖泊。

    “活水养活鱼”最好的做法就是原汁原味的“河水煮活鱼”,就着江中随江水荡漾的那艘渔划子,用一铁桶直接从江里舀水上来,用明矾在桶里转转,江水很快就会被“镇”清,将江水倒入一泥灶里,放柴火点燃,将刮去鱼鳞、掏干净内脏的江鱼下到锅里,刚打起来的鱼还能摇头摆尾的游动。不需太多的佐料,几片生姜一撮盐足矣。这样慢慢炖慢慢煮出来的鱼肉又嫩又滑,入口即化,鱼汤香气四溢、好喝的不得了。

    俗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着长江边上的宜昌,第一美食肯定就是吃鱼。可是上有万州的烤鱼香飘万里,下有武汉的红烧武昌鱼名扬天下,要想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得独出心裁,所以就有了宜昌肉嫩味鲜的肥鱼,就有了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清炖肥鱼和肥鱼火锅,也就有了当年大江边众多吊脚楼里的小鱼店,和后来那些西坝三江边上的那些鱼馆。

    临江的店家在烹饪上各有特色,但都在“鲜”和“江”字上做文章,鲜字突出舌尖上的诱惑,江字则表现出独一无二的地域特征。说来也是,在宜昌江边吃鱼,品尝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美食,更是欣赏绝美的江景。苏轼《前赤壁赋》就曾说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