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悠悠大公桥(96)

悠悠大公桥(96)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悠悠大公桥(96)

    ▲爆满的宜昌街头

    杜国祥这次从重庆奉行营之命赶到宜昌,就是将住在宜昌那些失业在家的水手、领江全部动员撤离到后方,以保证宜昌万一沦陷后,那些川江水手、领江不为日军利用。那是一个既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艰难耐心的说服工作,可最终还是完成得不错,自己的一家老小也随即转移了。

    当一身戎装的杜国祥穿过滨江巷(后来的强华里)来到滨江路(二马路到一马路沿江大道路段)上时,这里早已是人声鼎沸、拥挤不堪了。

    卢作孚在回忆录中介绍过当时宜昌的情景:遍街皆是人员,遍地皆是器材,人心非常恐慌。因为争着抢运的关系,情形尤其紊乱。我恰飞到宜昌,看着各轮船公司从大门起,直到每一个办公室止,都塞满了交涉的人们。所有各公司办理运输的职员,都用全力办理交涉,没有时间去办运输了。管理运输的机关,责骂轮船公司,争运器材的人员,复相互责骂。

    宜昌沿江两岸已堆积了差不多十万吨机器,布满了上百英亩的地面,等待转运。而仅有的一点适于行驶三峡上游湍急流水的航运能力,却由于恐慌引起的谈判而陷于停顿!……大半年间,以扬子江中下游及海运轮船的全力,将所有一切人员和器材,集中到了宜昌。扬子江上游运输能力究嫌太小,汉口陷落后,还有30000以上待运的人员,90000吨以上待运的器材,在宜昌拥塞着。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尤其是1938年8月中旬,武汉会战到了紧要关头,败局已定之后,国民政府下命撤退50万栖留在武汉的民众,巨大的人流如潮水般地涌向宜昌。通过宜昌向大后方转移撤退的,不仅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的高层官员,也有复旦大学、金陵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师生;既有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也有工厂的工程师;既有文艺界的名人,也有教育界的知名人士。

    在流入宜昌的人群中,除了有计划撤离的人员,大量的还有来自各地的难民汇集到宜昌。宜昌有关部门1838年8月22日召开的难民专门会议称,截至是日已安置和转送难民13577人。又据9月统计,除已运走1。5万余人外,尚有7000余人急待疏散。此时的宜昌已是人满为患,所有的船舶不堪其负。

    知名作家叶圣陶回忆说:“(宜昌)到处都是人,大街小巷都是难民和难童的影子,城乡的旅店、茶楼、学校、寺庙、医院等,凡是能住人的地方,都挤满了。”他还以诗诙谐的描绘道:“种种方音如鼎沸,俱言上水苦无船。”而有幸挤上船的作家老舍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也说:“好像整个宜昌的人都上了船,连船头烟囱上面还有几十个难童呢。”

    其实早在1938年5月1日,为了使得来自沪宁和武汉的所有物资设备西迁运输行动有序进行,在长江中下游拥有大型船舶的招商局就与在峡江拥有22艘小型客货船舶的民生公司在武汉议定,汉宜线的运输主要由招商局、宜渝线的运输主要由民生公司分别负责装运并在宜昌交接等合作事宜。

    也就在那一天,第一艘装运器材的招商局大型货轮“裕平”号驶抵宜昌,揭开了西迁联合抢运的序幕。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