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94)
悠悠大公桥(94)
▲现在的四新横路
新商埠区的那些领江在抗战期间按照国民政府的指令,不准为日军领航,携家带口逃难去了重庆,福绥路那一片当时的富人居住小区在宜昌沦陷后就成了日军通信中队、特务机关、医务室、12中队、兵器勤务队和粮库,自然损毁严重;而修建在一马路到大公桥一带的众多领江的小楼,则应该大部毁于1931年那一带的两次火灾,据《宜昌百年大事记》披露:“焚毁商肆民宅千余所。”有建筑学家指出:火灾以后在废墟焦土上再造房,实难弥补城市的缺憾,影响整体形象。
于是,抗战胜利、宜昌光复后,一些随着国军返回宜昌的领江就纷纷把自己的家安到了离曾经的宜昌古城不太远、离新崛起的宜昌中心也近在咫尺,有些闹中取静的四新路(最初的新马路,后来的民主路、现在的四新横路)上,并在那里逐渐形成了一条新的很有特色的“领江街”。
据我的初中同学、曾经在四新横路住过几十年的权觉荣先生回忆:抗战中,许多人的老宅不是被鬼子炸了就是被火烧了,我家老宅在璞宝街,也是被炸毁。宜昌光复后,逃难的人陆陆续续回到宜昌,人们只好拉帮结伙的来到当年的“民主路”安身立命。除了一些领江和电报局职员的小楼,四新横路大多都是板板房,几乎都是手艺人和苦力,手艺人以裁缝居多,下力的都是搬运的。
许多船员也是一伙一伙的在这条街上购房或盖新房。领江都是有钱的,于是都盖了二层楼的砖瓦房。我家虽不比领江们有钱,但比从三茅两坪的移民户有钱。我的爷爷花了六两金子从对门堰塘边住的建筑商邱老板那里买了一栋用日本飞机炸过的旧砖旧瓦盖的二层外砖内板壁的房子。我家右边空地边就是陈领江的小洋楼。
权先生回忆:听我奶奶讲:那时有钱的都在房门朝东的一边买房盖房,穷苦人都在有西晒的一边盖板板房(板壁房)。不过西晒的那一方也有二栋好房子。其中一栋房子上有1949字样,原一中校长徐汉香老先生就住在里面。在靠四新路堰塘边还有一个院子,里面是胡领江和刘领江的平房,不过他们比对门住的那些领江更有钱,所以才能购院落盖房。
四新横路有很多水上讨生活的,比如朝东第一家是宋领江,往上数是水手望老头,隔壁是加油工老唐家,电报局(后改为长途线务站)旁是陈领江家。陈领江除了领江,还是青帮(宜昌称“汉流”)二爷。汉流属武汉帮,供奉关公,所以没有大爷,稍有地位的都自称二爷。隔壁王家是“汉流五爷”,不过但凡加入汉流的都自称五爷
吴领江旁边是个卢姓买办的小楼,后被政府改造成了居委会,居委会楼上还有一位陈领江,他堂客后来是居委会谭主任。小楼隔壁就是粟领江的房子。还有一位宋领江(外号“痣胡子”)来晚了,朝街两边的地盘都被占了,只好在原来的堰塘边盖起一栋青砖小洋楼。而吴领江家右隔壁是他弟弟吴定富的平房。吴定富非同小可,是1938年宜昌大撒退时民生公司的英雄,央视专题节目中也提过他。
所以,解放前后,四新横路就是一条“领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