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天道酬勤 > 戏说中书街(139)

戏说中书街(139)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戏说中书街(139)

    一三九、王汝玉的纠正

    在清代张廷玉编纂的《明史卷152列传第四十》中,对那个为宜昌中书街题写过牌坊的大明帝国的右春坊右赞善王汝玉有以下介绍:“王汝玉,名璲,以字行,长洲人。颖敏强记。少从杨维桢学。年十七,举于乡。永乐初,由应天府学训导擢翰林五经博士,历迁右春坊右赞善,预修《永乐大典》。仁宗在东宫,特被宠遇。群臣应制撰《神龟赋》,汝玉第一,解缙次之。七年坐修《礼书》紊制度,当戍边。皇太子监国,宥之,以为翰林典籍。寻进左赞善,坐解缙累,瘐死。洪熙初,赠太子宾客,谥文靖,遣官祭其家。”

    毕竟是明代永乐年间跟着太子爷混的东宫文人,王汝玉乘坐的那四抬大轿已经停在了中书街上的时候,那个养尊处优的赞善大人还稳坐不动,非得有人上前挑开轿帘,弓着腰说一声“中书大人请”之后,他才会一边起身一边提醒:“洪武年间,中书令即当朝首辅,由于胡惟庸案,原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之中书省及中书令皆遭撤销,改为内阁。”

    有人小心翼翼的问了一声:“那中书大人?”

    “勉强当得中书舍人!”那个官老爷很较真:“不过还是博士为好!”

    当时围绕在东宫太子周围的文人幕僚中,王汝玉无疑是其中最重要之一。这个来自现在叫江苏吴县的大才子当时声名极高,真正的《永乐大典》上就有此人的墨宝,《列朝诗集小传》中称其“尝与群臣应,名大噪,出诸老臣上。”《翰林记》卷十一中也记载:“永乐七年,仁宗东宫赞善王汝玉每日于文华后殿道说作诗之法。”而在当年,王汝玉与解缙等人号称东南五才子,又与王洪等人被称为“翰林四王”。

    随行中有人记得这位号青城山人的王汝玉当年仿照李太白所写的那首《和高季迪将进酒》,就读了出来:“君不见云中月,清光乍圆还又缺。君不见枝上花,容华不久落尘沙。一生一死人皆有,绿发朱颜岂能久。樽前但使酒如渑,肘后何须印悬斗……”

    “先生哪里读来?既然来到宜昌,还是那首《题采菱图》更贴切一些。”封建士大夫的王汝玉显然很喜欢这样的奉承,脸上有了一丝笑容,就抑扬顿挫的自顾自的念了下去:“湖南风信起,湖北浪花多。欲唱采莲曲,翻成采菱歌。采菱歌断汀洲暮,何处却寻归去路。谁摇兰艇笑相迎,灯火遥生白摐渡。”

    就有人告诉他,宜昌也出菱角的,而江南的孝子岩下就是古渡口。

    “一定有趣。”那个在宜昌文史资料中被叫作王璲、可在国家典籍的史料中却以王汝玉扬名的翰林博士一转身就又想钻回轿中去:“何不到那里买舟一游?”

    那些当地的官员赶紧把他给拦住,告诉他现在所在的这条街就是因为他曾经给题过一座牌坊而得名,而这条经历了好几个朝代沧桑变化的小街因为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而即将消失,还告诉他,正因为如此,才决定在整体拆除之前特地邀请他前来故地重游。

    “子美先生说得好:‘尔曹身败名俱裂,不废江河滚滚流’。”王汝玉是个很豁达的读书人,尤其是经历了被解缙所累、病死狱中之后,自然就把什么功名、财色都看得淡然了:“就拿这条街而言,如果不在老城中央,有着极高之利用价值,又怎会入开发商之眼?”

    所有的人默然。

    “还得强调一点,来宜昌途中,看了些对鄙人介绍,发现其中不少错误,却又不吐不快。”王汝玉还是那个编纂过《永乐大典》的那种认真劲:“鄙人长洲人,其尊立中字彦强,为元末老儒,历知无锡、嘉定两府,进知松江知府;其兄琏,字汝器,曾为吏部主事,文学不减汝玉;其弟琏,字汝嘉,为翰林五经博士,礼遇甚隆。均与其后宜昌的王篆没有任何关联,牵强附会只能让人感到幼稚可笑!”

    所有人汗颜。

    “还有一点。”那个聪颖敏捷才华过人的王汝玉还在接着说:“史料中早以点明,鄙人‘以字通行于世’,所以以后如果在媒体宣传中书街与中书坊之时,建议少提鄙人名字,介绍王汝玉即可,以免吃力不讨好,希望落空,反说鄙人不是!”

    这样的王汝玉不知读者能否喜欢?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