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中书街(57)
戏说中书街(57)
五十七、王天官的题目
宜昌的春雨乍寒还冷,加上又处在西陵峡口的长江边上,初春季节,来自北方的寒风时不时的还会翻越那座不高的东山,席卷整座小城;好就好在南方的暖风越来越多的越过江南的磨基山,将春的信息传递过来。走出小城就可见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的蓬勃生机,坐在轿中,透过雨帘,也可见枯萎了一冬的树木枝头的绿色云烟,就到处显得春意盎然、万物姿意生长。
没有了官职就没有了权利,被抄家以后的两袖清风才真正体会得到“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那乘小轿一转过街角,王篆就看见对河江边的葛道山在那些房屋的瓦片上闪现了一下,就想起了那个曾在那座山上结庐炼丹的葛洪,也想起了杜甫的那首《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虽然最后像条丧家犬似的被赶出了京城,可是王篆毕竟是个聪明人,早在很久以前,就设法将自己的大部分财产分别委托给自己在宜昌的亲朋好友,这才不至于被抄家以后倾家荡产、一贫如洗;虽然被罢官,所有的权势都随风而去,可是宜昌的府台、县官还是很会识时务的,知道王天官的失势是东风压倒西风,可谁知会不会再有西风压倒东风的出现,加上天高皇帝远,又是靠近蛮荒之地,那些新近得势的京官鞭长莫及,所以,宜昌的父母官不仅不会为难王篆,还会时不时的找些理由请王天官这位大儒出席一些官方仪式,主持一些考试之类的活动。
身为朝廷栋梁,加上又做过御史,还管过全国的人事工作,又是从宜昌走出去的最大长官,王天官自然对那些官方的祭祀、考试之类的活动十分熟悉。比如去年春天,方圆百里、甚至来自鄂西施南(恩施)、川东万州的数百考生前来宜昌赶考,知府就将监考官一职拜托给王天官了。笔试与往年稍有不同,不过就是之乎者也的八股文,就把那些没有苦读、想侥幸过关的一些考生淘汰了;在面试过程中,王篆突发奇想,现场要求考生说出自己令尊父母大人的生辰,居然有大半答不出来。
“百事孝为先!”王天官有些苍老的声音在鸦雀无声的文庙里响起,每一个考生都听得清清楚楚:“天地君亲师,连自己的父母生日都浑然不知,何以孝道父母?在家不会孝敬双亲,科考登榜之后如何报效朝廷?”
王天官不知道,在宜昌后来有关他的民间传说中,据说当时还有实践考试。传说王篆当场令衙役发给笔试和面试已经过关的考生每人一升谷种,看秋后看谁的收成好。结果到了秋天,那些考生几乎个个都是大丰收,考院里一担担装满稻谷的箩筐上写着考生的姓名和斤数,只有一位叫王武堂的考生用春天王篆发给他的一升种子只收获了300多粒稻谷。据他自己坦白:“学生太对不起天官大老爷,只有3颗种子发芽,所以收成不佳,令老爷失望了。”
王篆微微一笑,不紧不慢的对着所有的考生说:“为师春季发给诸位考生谷种中,每人只有3粒种子可以发芽,其余全部是煮熟过的,而不能发芽之谷种岂可收获成百上千斤稻谷呢?作为未来国之栋梁,就得以诚信为重!”
记录那个故事的现代人还拿出《顺天府乡试录》为证:“是故今日之试,词取其深纯雅正,气取其浑厚博大,思取其沉潜幽渺,议取其疏通洞达,质以六经之大道,求以君子之全。”可就不知道,过去的书生秀才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所以,刘三姐在对歌的时候才会唱:“莫要再提圣贤书,怕你越读越糊涂,五谷杂粮都不分,饿死你个人之初!”在王篆之后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公元1550-1612年)才会提出新思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不过请注意,顾宪成所说的新思维里面依然没有劳作之事,加上明清时期提倡读书人下地劳作,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笔者总是建议,那些民间传说故事新编也要编得适当靠谱一些,免得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