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神鹊 > 第134章 赵丽做慈善

第134章 赵丽做慈善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孙炳乾在周扬走后就回到了通海,按照赵丽的指示立刻开始着手“瑞丽医学奖励基金”的事情。首先是组建评委会,评委会成员由十个人组成,五位西医专家,五位中医专家,加上孙炳乾共十一个人,获奖者经投票产生,当然,事前还要有人推荐和评委会审查的程序,推荐人只能是评委会成员。为防止弄虚作假,规则规定,推荐人提名的候选人若名不副实,将取消评委资格。

    为了找齐十个评委,孙炳乾或是打电话,或是发电子邮件,有时候还要跑过去面谈,忙得不可开交,药店里的事情都交给了几个学生在做。

    一开始,接到孙炳乾电话或邮件的人还推诿,觉得一个小地方的公司搞的基金没什么意思,社会认可度不高,没影响力,就算发钱又能发多少?几万?几十万?等听孙炳乾说奖金高达一千万rmb时,吓了一跳,说孙教授你不会是骗人呢吧。孙炳乾也不多说,直接拿出授权书给他们看,这些人这才相信了。接着,孙炳乾提到了评委的报酬,一年一百万,税后。

    一百万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重点是评委们一年只需要在通海待几天,其他时间该干啥干啥,想推荐什么人可以发电子邮件,工作非常轻松。最令这些专家们动心的是,奖金数额太高了,绝对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到时,自己作为评委必定能扬名海内外。这是名利双收的好机会啊!  于是,这些专家学者立刻就答应了,马上就要签合同。可是,孙炳乾却抱歉地说:这只是预选,还要审核后才能决定人选。

    一听这话,先前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的专家们马上态度一变,对孙炳乾各种客气,各种吹捧,十分殷勤。孙炳乾客气应对,却绝不给对方任何承诺,只说要他们等候消息。

    虽然被孙炳乾询问的专家们为了减少竞争对手,不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瑞丽医学奖励基金”的消息还是传开了。短短几天时间,“通海”,“瑞丽”,“孙炳乾”这几个关键词在网上的搜索量达到了几千万。大部分是吃瓜群众在看热闹,一部分人觉得自己没希望获奖,少不了发几句牢骚,安慰安慰脆弱的“酸葡萄”心理,极个别人却动了心思,仔细研究着网上发布的获奖条件,暗中蠢蠢欲动。

    相比“瑞丽医学奖励基金”的轰动,另一件事的轰动效应弱了一些。周扬回来几天后,在全国高考即将来临之际,东海日报报道了一条新闻:瑞丽集团设立“教育助学基金”,为全省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提供全额资助,包括生活费和学费。

    这个消息一出来,在东海省引起了巨大反响。要知道,东海不但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每年考上大学的孩子有二、三十万。有人算了笔帐,要资助这些学生,瑞丽集团每年要投入将近三个亿。家里有孩子今年马上要考大学的人家纷纷欢喜雀跃,感谢称赞瑞丽集团的这一善举;有孩子已经在上大学的家庭就不开心了,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的同时羡慕别人的好运气。

    也许是听到了这些人的抱怨,瑞丽集团紧跟着又发布了一条消息:对已经在校的大学生,从下学年开始提供全额资助,直到毕业。

    这一下,瑞丽集团的声望在东海省直达云端,上至官员干部,下至普通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一夜之间,东海人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十几个百分点。外省人民群众得知这个消息后,一面眼红东海人的好运,一面怼骂本省富豪的吝啬,逼得一些富豪不得不拿出点钱来资助几个贫困生,虽然少了点,总算聊胜于无。

    借着这股东风,瑞丽集团趁势而起,连续在各省的首府城市开设连锁酒店、超市、珠宝店。本来偏居一隅的小集团公司,很快就扩张到了全国。而承揽了瑞丽集团所有建筑装修业务的海达实业公司也是水涨船高,顺势把房地产生意做到了其他省。这个过程中,有些本土企业仗着自己的占有地利、人和的优势,想要和瑞丽、海达掰一掰手腕,最后都在两家公司庞大的资金和上层人脉的压力下不得不委曲求全,要么求得一点残羹,要么偃旗息鼓,另开炉灶。

    还有一些人看到瑞丽和海达扩张得如此迅猛,冷眼旁观,等着看笑话:你扩张的这么急,资金链早晚撑不住,看你哪一天倒闭!

    他们不知道的是,各地银行对瑞丽和海达的到来是又喜又怨。喜的是两家企业资金雄厚,发展良好,不怕贷出去的钱要不回来。怨的是人家根本就没有贷款的意思,玩的全都是自个的钱,这些钱存在银行里,银行还要付给人家高额的利息。一些银行行长暗自哀叹:你不带这么玩的啊,咋不按咱的套路来呢?很多企业到银行求爷爷告,奶奶地乞求贷款,到了瑞丽和海达这儿,银行腆着脸上门求人家贷款,人家不要。

    不光是银行憋了一肚子酸水,债券公司和投资基金公司对这两家企业也是恨爱交加:如果鼓动两家公司上市,他们肯定能赚的盆满钵满。哪知道问了之后,人家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说“我们不差钱,不需要融资。”

    这话一传开,就有人偷偷地给两家公司算了笔账。两家公司短短几年在全国遍地开花,投入的资金上千亿,其中却没有一分钱的贷款,这些钱是从哪来的?不行,要查!一查之后就发现了两家公司的合作方:腓特烈家族。

    腓特烈家族行事低调,达不到一定层面的人对这个家族知道的不多,而达到一定层面的人对这个家族的了解也是朦朦胧胧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家族很有钱。

    “原来如此!怪不得人家口气这么大呢,背后有大鳄支持呢!”调查的人得到这么个结果,自以为弄明白了两家公司的资金来源,赞叹一番,悄悄滴羡慕嫉妒去了。

    其实,腓特烈家族对瑞丽和海达投入的资金并不多,只是意思意思表示了一下合作的关系,绝大部分资金来自周扬和赵丽。

    周扬现在是网络之主,又有预知能力,要弄钱,只需动动意念,就可以在股市和期货市场随随便便扫个几百亿美元。当然,出于护短心理,他从不在国内弄钱,割的都是外国“韭菜”,外国韭菜香啊,又脆又嫩,又有嚼头。

    常言道,树大招风。李涛的海达集团所到之处,按照周扬的要求,只赚取百分之五的利润,所以房价定的很低,而且还是现房销售,没有公摊面积。这一举措受到了当地人们的热烈欢迎,却招来了当地房地产商人的厌恨。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这些人明的争不过李涛,就想来暗的。

    吴越省临安市的房价五年来像坐了火箭似得一路飞升,从六千多涨到三万五一平米,养肥了银行、几个房地产商人和中介公司,却掏空了老百姓三代人的钱包。就在这些人开心地分享房地产盛宴的时候,海达集团来了。

    临安市的房产商对海达公司的不按“规则”玩早有耳闻,听闻海达要来,一面惊呼“狼来了”,一面暗中合谋联合起来想方设法对付海达公司。

    这几年随着房地产开发热潮,临安市内的主要地段基本上都开发完了,现在正向城边和城乡结合部发展。虽然离市中心远了点,但因为人口的增加和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完善,这些区域的价值提高了不少,几个实力雄厚的大房产商早就瞄着这一块了,而且暗地里已经分好了地盘,一旦市政府规划完毕开始招商,便开始动手捞金。

    终于市政府发布了公开竞拍信息,几个房产大鳄摩拳擦掌地扑了过来。原本他们以为这几块地可以十拿九稳地拿到手,突然半路上杀出来个“程咬金”------海达公司来了。

    这些大鳄们对海达公司早有耳闻,但对海达的底细了解的并不多,知道海达集团的主要业务就两样:房地产和化工。化工方面,海达已经垄断了东海省的市场,却没有向外扩张;房地产方面,海达前几年都是小打小闹,前年突然开始急速扩张,一出手就拿下了东海省百分之七十的县城市场,一跃成为东海省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很多小房产商要么被海达吞并,要么破产倒闭。

    搞房地产的比拼的是什么,是资金,是现金流。国内普遍的做法是先拿到一块地,然后就可以卖“房子”了,尽管这时房子只是一张图样。接着从银行贷款开始建设,房子建好了,卖的也差不多了,给银行还一点,自己留一点,再拿下一块地  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旦房子卖不出去,投入的资金收不回来,在高额的贷款利息压迫下,资金链断裂,企业就有倒闭的风险。

    于是,小房产商接二连三地跑路,各地不断地出现烂尾楼,最后屹立不倒的只剩下房产大鳄,即使如此,这些大鳄们也背负着巨额债务。不负债的房产商几乎不存在。

    海达集团是例外。自有资金,没有负债,低价销售,没有公摊面积的现房销售,这些政策使得海达如同一只出现在“狼群”里的“羊”,格外引人注目,也招人憎恨。

    “羊入狼群”本该是被分吃的,可海达这只“羊”不但身体庞大,而且,它的牙口似乎也很不错,甚至比“狼牙”还要锋利。

    临安市政府宾馆,地皮竞拍正在进行。这次总共竞拍四块地,三块在城郊,一块在市内。市内那块地,海达没有叫价,城郊的两块地海达得到了一块,现在是第三块地,也是最大的一块地。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