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有人欢喜有人忧
宋屠夫在家行大,所以,街坊邻居都唤他一声“宋大”。
他下面还有两个妹妹、三个弟弟,自打父亲去世之后他便接手了家中的肉铺,同时也接过了抚养弟弟、妹妹的重担。
国兴军没来之前,他的肉铺宰一头猪,起码要三五天才能卖完,主要的主顾是镇上的大户、车马店、食肆、酒铺等。光景好的时候,卖一斤肉算下来能赚十文八文,但是,一个月下来也赚不到一两银子,遇上大主顾们结账不及时,还要拖欠一些日子。
然而,如此微薄的收入,他不单要养活五个弟妹,还有自己的浑家和两个孩子。
几年前,两个妹妹先后出嫁。拿着收到的聘礼,再问大户借了五两银子,去年,终于给大弟弟娶了一门亲。大弟弟成亲不到半年,为了还债,去了岜盆的铁窑,做了一个下窑的矿工。
虽说,家中少了两三个人的负担,宋大却丝毫不敢松懈,给大弟弟成家借的银子要还,小弟弟还要成家,这都逼着他要继续努力。
也许真的老天开眼,起码他是这么认为,自打国兴军占了马家庄子之后,零零星星来肉铺买肉的人多了起来。
半月前,肉铺前忽然来了几个人,张口就问能不能供活猪。一时间,宋大还以为是周边哪个村中的大户家中办喜事,要买一头活猪回去,想到家中猪圈中两头收回来的活猪,他自然满口应承下来。
但是,当听到来人说出,每五天要六头活猪时,宋大顿时脑子一片空白,要知道,任他白天烧香、晚上做梦,也想不到会有如此泼天的富贵,直愣愣的砸在自己头上。
回过神之后,他激动到除了不停的点头,嘴里就只会反复的说着:“定能供上,绝不误事!”
第二天,肉铺上就再也看不到宋大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小弟弟。而他则迈着小短腿,下乡逐村逐户的收活猪去了。
要知道,之前卖肉,一斤赚十文八文,卖完一头猪,最多能赚几百文。如今给山中的那些人供活猪,虽说,一头猪只能赚八十到一百文,可是,山中的人,不但要的量大,还不用自己动手杀,这买卖,无论怎么算都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今天,是他送完第三批猪的日子,怀里揣着沉甸甸的九两银子,宋大心中无比的踏实。
手中有了银钱,宋大自然想要提高自己在镇上的地位,最起码,不用见到任何人都低声下气。而想要被镇上人认可,最简单的办法,便是与镇上的头面人物攀上关系。
所以,这会儿,请中年童生过来,一是与他套套近乎,读书人能与他坐下来喝酒、说上话,镇上人,自然要高看他一眼。
二来,待会儿,把借大户的五两银子还上,在场的中年童生还能做个见证。
“宋大,你得赶紧回去看看,你家的祖坟是冒青烟了吧?咋这泼天的富贵就落你头上了?”酒铺掌柜的浑家与伙计,把煮好、切好的两盆下水端了出来。
宋大赶紧站了起来,接过了掌柜的浑家手中的陶盆,端端正正的摆在中年童生面前,这才回了酒铺掌柜浑家的话:“莫要说笑!哪有泼天的富贵,我赚的是辛苦钱。天天跑去村里收猪,草鞋走烂几双,腿都跑细了。”
“恁是你家掌柜的舒心,坐在铺子里就把钱赚了,哪像我风吹雨淋的,还要被村里的狗追着跑。”被酒铺掌柜的浑家一阵调侃,宋大虽然心中暗自得意,但嘴上还得要一番叫屈。
“呸!原本铁窑的吴三少,每月都要来买几十坛酒,现在倒好,人都不敢来了。”酒铺掌柜的浑家,本就生性泼辣,话题又刚好戳到她的痛处,啐了一口,语气中满是怨愤。
“山里那些人也经常来你这里买酒呀,算下来,不比那吴三少买得少,该赚的钱,你们也没少赚。”吴立峰、吕耀辉等人,隔三差五的来买酒,宋大没少遇上。
“吴家那小子,往日蛮横惯了,这次踢到铁板,流寇没去窑上找麻烦,算是他命大。也该长点教训了!”中年童生端起碗,喝了一口酒,慢条斯理的说道。
“也不知道那帮凶神啥时候走,好几百人躲在山里,像是要赖着不走了,恁是叫人心慌。”酒铺掌柜的忧心忡忡。
“你这掌柜的说话恁没道理,那帮人,说是流寇,倒也信守承诺,非但没有袭扰镇上百姓,对街上商户还多有帮衬。”作为镇上的代表,中年童生见过林宗泽,也亲耳听到他承诺会约束手下,不袭扰镇上百姓。
“宋大给他们供活猪,自是不必多说。这街面上,除了车马店,其他的铺子,哪家没得了好处?李家的打铁铺子,帮他们打铁器,更是连着十天,炉膛里的火都没熄过。”这一个多月,镇上的点滴变化,中年童生都看在眼里。
“周夫子说得是,李家的小四,隔几天就来割上一斤肉,说是他爹交待,要让徒弟们吃好一些才有力气干活。”为了佐证中年童生的话,宋大赶紧接了话茬。
“来来来,周夫子,喝酒喝酒,吃肉吃肉。”不想再与酒铺掌柜的两口子说嘴,宋大转而招呼起中年童生。
言语间,酒铺掌柜的一家,对山里的那群人满是厌恶,那些话,宋大听着刺耳。而自己靠着给他们供活猪,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能把借的银两还上,在宋大心中,巴不得他们一直待下去才好。
立场不同,感受自然不一样。以前酒铺是自家肉铺的大主顾,即便酒铺掌柜的说话不中听,他也得违心的捧着酒铺掌柜。
可今时不同往日,有了更大的主顾,宋大自然对酒铺家两口子的话不以为然,何况,有中年童生的话在前,他更不用畏惧什么。
-------------------------------------
山间营地
林宗泽的木屋里,几枝火把同时点亮,本就不大的木屋一片亮堂。
林宗泽、王恩祖两人坐在木墩上,他俩面前站着的是,刚从木民村过来的郑伟信(二驴)和罗桐。
“总共有多少人?”林宗泽问道。
郑伟信使劲在衣裳上蹭了蹭满是汗水的手掌,然后伸出手指,心中默数了一遍,答道:“总共带了二百四十六人过来。”
原来,国兴军的大队人马转移到马家庄子,除了周边两个村子的人清楚,外人知晓的并不多。因此,这段时间,依旧有很多想要投奔的人,去到木民村。
加之,半个多月里,大驴兄弟带领留下来的小队人马,不停出击,拿下了周边好几个村子,给外人一种,国兴军的人马依旧还在的假象。
而在拿下的那些村子中,也有传闻,只要加入了队伍,家中就能多分田地。有了田地的诱惑,家中丁口多的人家,纷纷推出一两个青壮,要求跟着一起干。
如此一来,原本七八十人的小队伍,迅速膨胀成三百多人的大队伍,如果再把江波带的那些半大小子算上,现在留在木民村的人数,已经接近五百人。
忽然人数多了五六倍,大驴兄弟手中,又没有足够的人手,能帮助管束。因此,接连两天,几百人连吃个饭都乱作一团,更别指望能做什么事。
被搞得焦头烂额的大驴兄弟、罗桐几人,商议之后决定,从新加入的人当中,挑选了二十来人,补充到原有的队伍中,然后把剩余之人统统带来营地,交予林宗泽安排。
“这么多?”听到郑伟信的回答,王恩祖有些吃惊。
郑伟信挠了挠头,说道:“人多不打紧,关键是没有人手去管束他们,所以,几百人待在村里,乱哄哄的啥都干不了。”
林宗泽起身,背着手,在屋子里来回走了几圈之后,停下脚步说道:“反正人都带来了,都留下吧。”
然后扭头对郑伟信说:“你也先留下。”
“村子里,有大驴和你们,人手应该够了。”林宗泽看着罗桐说道。
“带来的人里面,划一百个归你管,从明天起,跟着大家伙一起操练。”林宗又看向郑伟信。
“剩下的人,狗毛,你把他们拆开,分给其他的百人队。”几句话,林宗泽就把郑伟信带来的人安排妥当。
王恩祖点点头,转脸对着郑伟信捉狭的的笑道:“你留下了,要不要把浑家接过来?”
“不用不用,大老爷们,哪有天天把婆娘带在身边的。”被王恩祖调侃,郑伟信闹了个大红脸,赶忙摆手拒绝。
“林将军,前些日子,小满着人送了信过来,说是州衙下令,调了周边的团练,不知意欲何为,他提醒我们小心提防。”从村里的队伍中抽走一百多人,现在连郑伟信也要留下,罗桐心中不免有些担忧。
“嗯,我知道。眼下还搞不清楚官府的动向,你们不要大意。”林宗泽点点头。
“你回去告诉大驴,就说我交待,假如官府要派人去村里,你们先避开,不能与之交手。”留在村里的小队伍,主要作用是对付大户,拓展地盘,而不是与官军硬扛。
林宗泽要罗桐带话给大驴,意思就是要告诫他,不要头脑发热,冲动之下,做出以卵击石的举动。
“村里现在还缺什么吗?”看到罗桐准备离开,林宗泽突然叫住了他。
“回林将军!之前拿下那几个村子时,多次与大户的家丁交手,有许多兵器损坏。加上增加了人手,我们现在缺兵器,还有箭枝。”罗桐稍微思索一会儿,答道。
国兴军现有的兵器,来源五花八门,品质更是参差不齐,用上几次就坏,一点都不稀奇,所以,缺兵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林宗泽扭头对王恩祖说道:“前几日商号送了箭枝过来,狗毛,你带他去秃子那里领三十捆吧。”
“兵刃的事你找大锤问问,看看他那里能不能匀出一些给你。”这段时间,楚文勇一直带人在赶制投矛,所以,林宗泽也不清楚,他那里有没有多余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