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查案
四人对着萧大公子的院子,弯腰拱手拜了一拜,然后重新回到前院。
孙兆辉回首看了一眼这座至今还在苏州府百姓心中仍有一席之地的院子,拱手对着三人道,“当年的详实记档与一些物证应该还在吧!”
钟大人回礼道,“都在库房封存,大人请随下官前去。”
不曾想,待他们四人打开萧府大门时,居然发现门口等待的百姓居然更多了。
看四人出来,百姓们齐刷刷跪在地上,有人带头大声喊道,“愿钦差大人还萧家一个公道,帮萧家申冤昭雪!”
众人齐声跟着喊道,“愿钦差大人还萧家一个公道,帮萧家申冤昭雪!”
就算是久经沙场的孙兆辉,曾经面对几十万将士的威武雄壮也没有现今这般感动。
这是一个怎样慈善的商人才能让一城百姓十几年后还惦念着他,为他叫屈啊!
孙兆辉正正衣冠,抱拳向四周一礼,“我孙兆辉对天发誓,如果不能还萧府一个公道,就永远不出苏州府。还请各位乡亲们回忆往昔,任何可疑的线索,都提供给府衙。多谢大家了!”
说完,他深深一礼。
钟大人眼含热泪对着百姓道,“大伙儿先快做自己的事情,本官陪着钦差先回府衙等着大家。大家闲下来后都一起想一想当年的疑点。”
百姓都搀扶着起身,然后互相讨论着离开了。
孙兆辉翻身上马,在他准备跟着钟大人轿子回府衙时,突然,他觉得背后有双眼睛盯着他。
他拨转马头,却没有发现可疑的人。
回到府衙,钟大人让属下搬来了当年的查案记录和仵作记录,厚厚的二十多本,送到了孙兆辉临时住的屋子。
钟大人问道,“需要笔案帮忙吗?”
孙兆辉道,“暂时不用。因为你们对这事太熟悉了,换成在下来看,或许能发现不一样的地方。”
……
孙夫人终于来到了杭州府,顺利的找到了西湖边最大的酒楼——知味观,齐二爷和项香包下了一个临湖的房间,正在一边品茗,一边欣赏湖边新出的嫩绿。
“你俩好悠闲啊!我真是快累死了!”孙夫人一把搂住项香,斜在她怀里。
齐二爷扶额,“京墨今年十六了吧!马上你要做婆婆的年纪了,你正经点吧!”
“就不!我在阿香姐姐面前,永远只有十岁。”孙夫人把项香胳膊搂的更紧了。
项香和赵嬷嬷只是笑,任她腻歪够了,项香道,“你来找我,不陪着兆辉,你放心吗?他查那个案子,估计麻烦不小。”
孙夫人坐正了,道,“我们都知道,是那位王爷做的。可是没有证据啊!即使有证据,又能怎么办?”
她凑近二人道,“那天早朝陛下刚下了御旨,太后就把人叫过去了。你们说,兆辉该怎么做?”
项香叹口气,“小时候那么可爱,怎么会变成这样。”
齐二爷看着妻子,欲言又止。
孙夫人看看表情同样有些凝重和遗憾的二人,“你们说,我们能拉得回他吗?”
齐二爷放下茶盏,站起身,看着湖面,“不知道,他已经从岛上回来了。等几天,会和我们见面的。”
……
孙兆辉几乎不眠不休五个日夜,终于看完了所有的卷宗。他把他认为的奇怪的点用笔记录了下来,然后找来了钟大人、余捕头和方仵作。
三人看着孙兆辉胡子拉碴,眼睛深陷,不修边幅的样子,吓了一跳。
钟大人恭敬一礼,“孙大人,查案虽要紧,但您也要照顾自身啊!”
余捕头和方仵作也是发自内心的佩服。
孙兆辉无所谓的摆摆手道,“无妨!当年七天七夜不休息也有过。三位请坐。”
孙兆辉拿出了他列出的纸,他道,“我仔细的看了卷宗,发现有几个地方请三位来商榷一番:
一,那位康姑爷我们如今已知是北梁图南之子,他失踪的时候,他的随从可在?因为这些册子上登记的都是萧府人员。
二,那位萧家大小姐身怀六甲,历尽磨难只身来到边关,她这一路有无人员保护?她又是怎么逃脱的?
三,方仵作,你查验的时候,说有人毒发很快,有人死亡时却很痛苦。那么可否猜测,萧大公子中毒不算深,因而确定没死,被人所救?
四,你说萧老爷当时手心紧紧握着,怕有什么物品,可以查到恶人。掰开后,只发现两个血点,是吗?”
方仵作认真的听着,仔细回忆后,肯定的回答,“是的!河豚中毒特别痛苦,但是毒发却有快有慢。萧老爷的手特别奇怪,所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掰开后,发现是指甲扣的血印,应该是太痛苦,自己扣的吧!”说完,他深深的叹口气。
孙兆辉问道,“你还记得那两点在手心位置吗?”
方仵作肯定的回答,“记得很清楚!”
孙兆辉闻言,立刻递过一只笔,让方仵作在他的手心画画看。
方仵作道声,“冒犯!”然后在孙兆辉左手大鱼际处点了两个点。
孙兆辉把被点了两个点的左手举在眼前,用右手食指比划了一番,他对另外三人道,“你们有没有觉得,这像不像是个什么字的起笔?”
三人一起凑了过来,都用手指在自己的手掌上试着画了画。
“兰花的兰,关口的关,单独的单,曾经的曾,大米的米……还有吗?”钟大人边想边道。
孙兆辉问道,“当时民间传言很多,说同行仇杀的,说海鬼作祟的,说江湖帮派为了钱财的……”他又看看钟大人,“还有说您觉得他声望比您高,因嫉妒而杀人的!”
三人一起起身行礼,“不能听信谣传啊!孙大人!下官(钟大人)绝没有做出这种丧尽天良之事!”
孙兆辉哑然失笑,他忙去拉住钟大人,“兆辉只是说当年民间谣传,如果陛下疑您,今日您还会在这里坐着吗?我们继续想这些字!”
钟大人擦擦头上汗珠,然后思索起来。
孙兆辉看他情绪好转,试探着问,“这些如果都是姓氏的话,有钟大人熟悉的官宦或者大家族吗?”
钟大人皱眉沉思片刻,“没有!”
孙兆辉在手心又写了一个字,“那么这个姓呢?”
“郑!郑?”钟况突然从凳子上站起,他的脸色也突然煞白。
余捕头和方仵作不明就里,慌忙去扶。
钟况对着二人道,“你俩先出去,我与钦差大人有话说。”
孙兆辉对余捕头道,“还有一件事,劳烦捕头去仔细查看萧府院墙的墙头和院子内外的大树。虽然时间久远,万一还能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呢?”
余捕头立刻行礼退去。
孙兆辉又严肃的对方仵作道,“此事只是猜测,方仵作千万不可说与别人听,做梦都不行!明白本官的意思了吗?”
方仵作看着孙兆辉一脸严肃和钟大人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忽的,他的脚底感受到了一股寒意。
“多谢大人提醒!小的明白了!”
孙兆辉也示意他先行离开,有事再会叫他。
钟大人脸色依旧苍白,他看着孙兆辉,颤声道,“大人,如果是郑家,不用想,就知道是谁啊!”他指指屋顶。
“不是!”孙兆辉肯定的回答道。
“那就是只剩那一位了啊!可是为什么啊?”钟大人都快坐不住了。
孙兆辉继续提醒他,“萧家曾经富家一方,出事后,那些财物去了何处?大人细查过吗?”
“奇怪就在这里。萧家所有财物加起来不到万两。可是之前那么多年,萧家捐出去的银子都超过了十万两了。我们当时也很奇怪,可是算来找去,就这么多。不过,萧家码头上的几条船与货物全部消失了。所以我们当时怀疑是同行嫉妒下的手,但最终也是查无实据。”钟大人说完后迟疑了片刻。
“如果是那位,他是有艘船,可是,那不是萧家的船啊!”
钟大人感觉自己头晕眼花了。
“孙大人啊!这案子您可怎么查啊!您不该接这个事情啊!”钟大人有些为孙兆辉担心了。
孙兆辉微笑道,“钟大人不担心自身安危,反而担心只有一面之缘的我吗?”
看着钟大人恨不得要哭了,孙兆辉低声道,“没事,咱们查咱们的,结果送上去,然后怎么办,就让神仙们去管吧!钟大人别怕,有整个苏州府百姓给咱们撑腰呢!”
孙兆辉拍拍钟大人胳膊,“走吧!我们要去会会这位曾经的禁军统领郑大人了。”
正待二人准备吩咐手下套马车出行之时,府衙大门护卫来报,“禀两位大人,门口来了不少百姓,说是来告诉大人当初一些奇怪的地方的。”
“哦!来了!”孙兆辉对着钟大人一笑,“要不,我们先去听听看?”
钟大人表示赞同。
待他俩来到正堂,已经候着的八位百姓,见到两位大人正准备行大礼。被钟大人拦住了,吩咐手下搬来长凳,送来热茶,几位挨挨挤挤的有些局促的坐下了。
孙兆辉笑眯眯的问道,“各位要不,一个一个的慢慢说。”
有一位大爷想带头起身,被钟大人笑着示意可以坐着说,大爷道谢后就说开了。
“当年我是一名更夫,萧家消失前一夜,我正走到那条街街尾时,就觉得旁边屋顶上有动静,我抬头看,又没看到啥,以为是野猫。但是现在想想看,听说有那些飞檐走壁的高手,就想着会不会是那些人。”
这位大爷说完了,另一对似乎是夫妻的二人说话了。
“两位大人,”女人指指旁边的十几岁的小男孩,“他是我儿子,记得那晚,他哭闹不停,我们俩想点灯给他瞧瞧到底怎么回事。后来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我俩刚起身,突然闻到一股香味,然后什么都不知道了。等醒过来,已经第二天了。也就是萧家人消失的那天早上。”
男人接着道,“我们家也在那条街,离萧府也不算远。”
另外一对夫妻也说,“记得那几天,特别容易困,吃了饭想睡觉,喝了水想睡觉,然后就是夜里睡的特别香。但是那几夜过了,就慢慢不那么想睡了。当时我媳妇还说,我是睡饱了。”
女人一旁补充道,“当时没有想过什么,但是大人那天您让我们仔细回想,奴家就想啊,会不会是当初做饭做菜喝的水,有问题呢?”
孙兆辉问道,“是哪里的水?”
女人立刻回道,“是家里院子里的井水。”
孙兆辉和钟大人对视一眼,然后孙兆辉笑着问还没开口的两位中年男子。
“您二位有什么发现?”
那两位男子像是兄弟,他俩哆哆嗦嗦打开了包袱,包袱里有几节绳子。
他俩“扑通”跪在地上,“这是我俩早起在萧府围墙边拾的,觉得结实,我们就拿回家捆绑东西。大人恕罪啊,当初我兄弟俩真的不知道是什么……”
旁边六人眼露鄙夷,但孙兆辉亲自扶起二人,也安慰了二人。
他把绳子递给钟大人,可钟大人也不认识这绳子的材质和用途。
但是,他俩就是觉得这绳子肯定大有用处。
钟大人起身对着八位抱拳,“多谢各位,你们说的我和孙大人都记住了,非常有用。”
“有用啊!有用就好!”八人喜形于色,纷纷说道。
孙兆辉道,“和周围百姓继续想,觉得可疑的,可以继续来这儿告知我们。”
差役送走八人,孙兆辉对钟大人道,“这个绳子,得找一些行家来看看,到底当初是做什么的。”
……
苏州府近郊的一所庄园,隐藏在绿树成荫的绿林之中。小桥流水,别致小巧。此园的主人就是太后娘娘母家堂弟——前禁军统领郑忠国。
十多年了,一直这个庄园似乎无人出入,所用之物好似都可以自给自足。
周围鲜有人至,百姓都传言是京都的一位大官,致仕后隐居在此,但一直不知是哪位大人物。
反正这位大人物从不惊扰百姓,百姓也不曾见过,两厢安好。
可是这几日,郑忠国一直坐卧不宁,日渐消瘦。因为,一是听说了陛下派钦差来苏州府密查旧案,二是接到了太后的密信,信上只有四个字:好自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