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应天府乡村现状调查
“敢叫贵人知晓,小老儿今年三十有六啦。这是咱婆娘和小子,快快来见过贵人!”张老汉赶紧冲妻子儿子喊道。
“这~36岁嘛?你们不必如此多礼,我也只是普通行商,想跟您了解一下应天府周边乡间的情况而已。”
张寒凌看着这沧桑的脸颊,厚重的皱纹,怎么也想不到这汉子竟然只有36岁,与想象中的五十多岁相去甚远。
“不知这田是你们自家的吗?你们平常年间能余下多少粮食,家里人够吃吗?”张寒凌想看看普通农民基本温饱能否保障。
“欸~小老儿也只是这高家庄的一户佃农,这一大片田都是高老爷家的。说起这个也是气人。”张老汉不知想到什么,一脸气愤。
“虽说如今的皇帝对百姓还算不错,之前曾专门颁布法令:若是有因战乱逃离的地主,其耕地被普通农户占用耕作,等地主归来时,朝廷将不承认地契,农民所占的耕地归自己所有。”
张老汉缓缓说道。
“可是这应天府周边平定得太早了呀!这边高家庄最大的地主,高老爷一家压根儿就没跑路,咱们这些佃户依旧只能给人家当佃户,没能从高老爷那儿分到一寸土地。”
张老汉一脸无奈。
“若不是后来皇帝陛下下令,新开垦的地属于自己,我这才偷偷又开垦了五亩田,不然咱家哪儿来的自耕地啊?”张老汉想起此事便有些耿耿于怀。
张寒凌听后十分惊讶,他本以为在这个地广人稀的时代,家里的地应该不少。
但没想到这家人才仅仅有五亩自耕地。再加上粮食产量低下,恐怕这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
“老汉自家5亩地,还佃了高老爷家十亩,每亩两季产粮合计有六石,自耕地粮税约1层,佃的田交租子差不多7层,算下来每年能余下来40石左右,够一家人吃的啦。”
略一换算,一年能余下4000斤呢,按一家五口人算,一年口粮400斤,也还多出一倍的量,这说明这明初的百姓吃饱肚子是问题不大的。
似乎是看出了张寒凌所想,张老汉惨然一笑。
“贵人别看好像每年咱家能留下的余粮好像还不少,但是别忘了还有每年三个月的徭役啊。”
“现在国朝新立,百废待兴,什么都要人去干。按照朝廷的规定,每年光是修水利修路和给官府修城墙、挖河、修宫殿等,就要每家抽一丁去服三个月的徭役。”
“为了开垦这五亩田出来,这些年的徭役我们应天府周边的农户很大一部分都是出粮抵徭役的,每年光这个,就要被收走接近20石。”张老汉一脸肉痛的说道:“本来家里就没多少余粮,这一下,生活更是艰难了。”
“还有,您以为这就完了?之前交粮税说是国税,为国交税,这个我们乐意啊,本来就不算多,朝廷和皇帝也要享受供奉,我等也能接受。”
“最后,地方上每年都还有储粮任务,据说是为了防止灾年大家都没得吃,专门修的仓库储粮的。然后就让我们每家每户都出一些,虽说吧,也是会给一点银子,但是价格可比市面上的粮价低了足足四层啊。但是这市面上的粮价可没降,这不是明摆着坑我们吗?”
听到这里,张老汉儿子附和道:“是啊,是啊,这还只是明面上的,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呢!”
“比如说,村里要修个桥或者打口井,也得让我们出钱出力。”
“还有那些乡绅们,总是借着各种名义来搜刮我们的钱财。”
“扣除上面那些,每年咱家能留下的粮食也就15石不到,还得留种。真正可以吃进肚儿里的也就十二石了。还亏得之前大儿子打仗死了,不然就这12石粮,肯定要饿死的。”
张寒凌听着张老汉说完这些话,心里头一阵阵地发凉。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这个时代农民的生活状况,但现在才发现,现实比他想象的还要残酷得多。
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劳作,到头来却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证。更别提其他方面的需求了,比如衣物、住房等等。
更何况没有丰富的蔬菜和肉类的前提下,人需要吃更多的粮食才能确保体力的消耗。
而且,这还是在没有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者战争等情况,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甚至于,要不是这些年连年不断的战乱,死掉了很多的青壮,减少了底层民众的粮食消耗,底层饿死的人怕是会更多。
这些人在史书中的描写也永远是那么的无足轻重,就算是最坏的情况,也不过是“岁大饥,人相食”一句话轻飘飘带过。
统治阶级永远不会缺少这些资源,因此即使知道这样的情况,更多的也是放任发展,人口减少了,自然粮食和土地也就足够了。
“这样,老人家,不知小可能否去您家里讨口水喝。作为回报,我与我的随从带了些粮食,到时候可以分与您一些。”
张寒凌想去张老汉家里看看,毕竟耽误了人家耕地,总要给点补偿的。
同时,他也想深入了解一下普通百姓的生活现状。
“瞧贵人您说的,虽说这年月咱家存粮也只够一年吃个半饱,但是咱农闲时也能搞点别的找补,怎地也不会缺了客人那口吃食的。”张老汉爽朗大笑,透露出一股万千农民对客人特有的淳朴和豪爽。
跟随张老汉一家,行走约一里多地,便到了张老汉的家。
这是一个位于小山脚下的村庄,约莫百来户人家。
正常来讲,古人一日只吃两餐,基本都是早上晚上两顿,中午是不吃的。
因而此时村庄没有看到做午饭的炊烟,多数人估计都还在田地里,所以也没看到太多人。
只有一群看起来不到十岁的小家伙在到处捣蛋,嬉笑声也给这经历过战乱的村子带来了一丝生气。
进入村庄后,便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祥和的氛围。
村庄中的房屋大多是用夯土加木材搭建而成,显得古朴而实用。
但多数房屋屋顶都是茅草屋顶,这也是最容易获得的房屋建材了。
张寒凌实在难以想象,大明建国已有十年了,这距离京师如此之近的乡村竟然还是这样一番模样。
张老汉家在村子另一头,一行人穿村而过,在村庄的中心,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凉透明,供村民们饮用。
井边还有一些石凳和石台,方便村民们休息和交流。
那群嬉闹的小孩儿见一群大人这个时间回村,皆是露出好奇之色。
张寒凌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面露菜色,大多连完整的衣服都没有,鞋子就更不用说了。
一时之间,张寒凌神色凝重,对于改善底层人的生活现状有了更多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