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讲解金刚经
袁心怡说:“从《金刚经》的经名来看,《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还没等袁心怡说完,张其金就问道:“为什么这么命名呢?”
“一切佛经,取名的原则不外乎七种,以人、佛、菩萨的名为名、以佛法为名、以经义比喻的喻体为名,然后人名、法名、喻名两两相叠出三种,最后人、佛法和比喻三者结合为一种。本经以佛法和它的比喻相加而得名。本经是典型的佛法与比喻叠加的复名,金刚是比喻,般若波罗蜜是佛法。”
“在我们学化学的时候,我记得课本里曾经介绍过,金刚是最坚、最明、最利的元素,那用在佛经里也就是最刚强的佛法了吗?”张其金侧头看着袁心怡问道。
“你说得非常对。这就是《金刚经》为什么能得到辩证唯物主义认可的原因之一。”袁心怡看了张其金一眼,接着说:“在佛学里,金刚,佛法里指罕有的宝物,如金刚力士手中所拿的金刚杵。是比世间的金刚石还要厉害的宝贝,它能坏一切而不为一切所坏。”
张其金由于在物理课上看过化学,他为了在袁心怡面前显露一番,他接过话来说:“我记得化学课本上曾经讲过,世间的金刚石,有三种显着的特点:第一,结构稳定。不容易被硬性破坏,也不会轻易发生化学反应,有坚固恒常的属性。第二,明净璀璨。通体透明,因为折射光线而熠熠放光;表面洁净,很难被外物所污染。第三,坚硬锐利。硬度极强,能破坏金属、石材等一切固体物,而铁、石等却不能摧坏它。听你这么说,也就是说,本经中的‘金刚’,就是以最坚固、最明净和最锐利的属性来比喻这部佛经所说的道理。”
袁心怡接过话题说道:“是的,它主要体现出了三点:第一点就是以金刚比喻这部佛法特别坚固,不易被破坏。其次是以金刚比喻佛法的智慧光芒和悟道真心的纯明不染。最后是以金刚比喻佛法的作用锐利无比,能破种种烦恼。”
“那般若呢?”张其金问道。
袁心怡解释说:“般若,在梵语中是‘妙智慧’的意思。但佛经中的所谓般若智慧并不同于普通的聪明,它是指能够认识道、证悟道、了脱生死烦恼、得道成佛的这个智慧,是属于道体上的根本智慧。所谓根本智慧,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并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含义。”
“你这么讲,我就明白了,大乘佛法把般若分为三类: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凡是用语言文字来说明的般若道理,称为文字般若。本质上讲,般若是离文字相的,即没有文字。但是如果不用语言文字表达,根器差一点的普通修行者,就很难明白佛讲的道理了。所以,文字般若是联系佛与凡夫的媒介。依照文字般若得来的智慧在禅定中去感知和观察,称为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就是观察真理的智慧,在禅定中持续这种观察,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最后终究会有成就的。因为长期修行观照般若,忽然间证悟佛法实相,称为实相般若。得到实相般若,就有了一定的成就。”张其金说。
袁心怡听张其金如此说,忍不住拍了他的肩膀一下,说道:“汝子可教,悟性很高。只要你有了这点认识,你就能明白,学佛的道路,是从听闻佛法开始,经由文字般若、观照般若,而后得到实相般若。”
张其金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下,发自内心地说:“可见,般若真的是精深微妙的大智慧。那波罗蜜又包含了什么隐喻呢?”
“波罗蜜隐喻的是脱离苦海到彼岸。”袁心怡说。
“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才能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张其金问袁心怡。
“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按佛法解释:凡夫境界是此岸;圣人境界是彼岸;河就是烦恼,包括贪嗔痴、爱恨愁等各式各样的波浪;船就是佛法;按照佛法修行就是坐船从此岸到彼岸。”
“哪有什么佛法能够从此岸到达彼岸呢?”张其金虚心地向袁心怡请教道。
“到彼岸的方法归纳成六种,称为六波罗蜜,简称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般若。”
袁心怡讲到这里,张其金想起了他还在高二时在他家门口哪位高僧对他说过的六度,但由于哪时对佛学从没有接触过,还不能有所理解。如今由于看了一些佛学的书,张其金也知道了般若波罗蜜是到彼岸的向导。但是,般若波罗蜜并不是孤立的,它一定与前五度波罗蜜紧紧联系在一起。若前五度修行没有般若波罗蜜,就只是普通功德。虽然修行者坚持布施、持戒、在佛前烧香供养,但因为没有般若波罗蜜,就无法得到无上菩提的大功德,也就是到不了彼岸。但如果没有前五度的修行积累,只是单独有般若波罗蜜,那么,这个修行人的福德就不够,只是空有很高的智慧,只是成就了阿罗汉的果位,从佛、菩萨的立场来看,他仍然没有到达彼岸。没有前五度修行,这个人一定是没有慈悲心,他只顾自己静修般若智慧,无形中就执着了个人“小我”的私利,是无法彻底解脱烦恼的。所以,只说般若,不讲前五度修行,不能叫金刚般若波罗蜜。
张其金想到这些,他对袁心怡说:“我突然明白了好多佛义,哪经呢?”
“经贯穿众生与佛法。在梵语中,经是‘修多罗’,直译就是线,有贯穿、集结的意思。佛法最早被记录是用棕榈叶,由于其装帧需要用细绳一片片的贯穿起来,所以这种书籍就以线为名了。经既有线的意思,又能让人把它和圣人的着述联系起来,所以佛法着述都翻译为经。”
听袁心怡讲到这里,张其金接过话来说道:“听你这么说,《金刚经》的总体解释就是:发心修行菩萨道的人,能以如金刚般的妙慧,彻悟世间万物的本质,并依菩萨修行的六度,广行利他事业,则能到达究竟彼岸,也就是成佛。如果把这些贯穿起来就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不是这样?”
“是这样的。”袁心怡答道。
张其金在得到袁心怡的认可之后,沉思一下说:“我现在终于明白《金刚经》这部经的名称来源了,那你能帮我介绍一下《金刚经》这部经主要说什么呢?”
“《金刚经》主要说什么呢?从文字上说,《金刚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与须菩提的一番精彩对话,主要讨论如何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亦称‘无上菩提’,即如何修证成佛。‘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是超越自我、超越一切、甚至超越一般人既定的所谓‘终极意义’的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是成佛。所谓‘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修行大乘菩萨道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袁心怡接着说:“发愿成佛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理解,就是追求终极意义。人类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这种追求,直到近现代还在追问‘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宗教经验的高级阶段,向人们揭示‘人类所向往的目标应当是什么’,是人类对经验世界显示出的内在和谐与秩序的坚定信仰与崇拜。这种坚定的信仰,在现代心理学看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