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开局天幕直播历史,古人都震惊了 > 第72章 皇帝的教育问题

第72章 皇帝的教育问题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万历登基第六天,高拱的奏疏被宫里退回,高拱说:“安有十岁天子而能自裁乎?”高拱这话确实缺少恭顺之心,又被冯保添油加醋地告诉了皇帝。】

    【冯保表示高拱说“十岁孩儿安能决事?”皇帝不能决事,那是不是你高拱来决啊?这可了不得,于是,嫡母陈太后、生母李太后、皇帝朱翊钧三人共同发布诏书,驱逐高拱离朝。】

    【被三位最高统治者共同驱赶,高拱只能憾然退去,之后高仪去世,张居正成了唯一的顾命大臣,他与内廷、宫中密切合作,成为有明一朝权力最大的首辅。】

    【李太后最担心两件事,一是权臣欺凌主上,二是小皇帝不能成才。张居正还需要帮李太后解决第二个问题。所以张居正治理国事之余,还要负责教育小皇帝。】

    【巨大的压力担在肩头,李太后对小皇帝的管束极为严厉。朱翊钧需要早晚问安、跪下答话、站立侍食,还要和李太后对床而睡,稍微有不符合身份的行为,就会被当面责备。】

    李承乾心有戚戚,自己只是接受大臣的谏言,这小皇帝却要受到生母的严格束缚。

    李世民也想到此处,不禁摇了摇头。他现在已经看开了,这种方法可以教出学问不错的文人,但教不出君临天下的皇帝。

    【此时的小朱翊钧还很单纯,认为宫廷内外严厉的管束是应该的,哪怕有不舒服的地方,也是自己的不对。因此,当朱翊钧的世界观崩塌后,那些曾经因信任而强忍着的不舒服,通通转化为了怨恨。】

    【现在的朱翊钧相当依赖张居正,将对父亲的需要投射到张居正身上。他关心张居正的身体,亲手调汤赐药,处处破格优待。他给张居正的楼堂赐名“捧日”,赐字表彰其“社稷之臣”“股肱之佐”“志秉纯忠”“功昭捧日”】

    【这样的礼遇,张居正自然尽心竭力。他非常重视朱翊钧的学业,想要将其教导成圣德之君。他认为,相较于处理朝政,小皇帝应以学习为重,还亲自为朱翊钧安排课程表。】

    【这是标准的儒家士人想法,不管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先修德。不能一味钻营实务,那样只会移了性情。理想情况就是:致君尧舜上,只要皇帝有德,天下就太平了。张居正就在朝着这个理想努力。】

    【但问题就在于,那些明君的成就,是光靠“德”实现的吗?文人一厢情愿地将明君美化为德君,若是细究起来,周文王、汉文帝、唐太宗恐怕与他们的想象差距甚远。】

    【最最重要的是,朱翊钧已经虚十岁了,已经开始懂事了,难道不应该抓紧让皇帝开始处理政务,亲身实践做皇帝吗?纵观历史,少年登基的有为之君,我想到的是嬴政和康熙。他们都是在与权臣斗争中飞速成长的。】

    嬴政表情淡淡,对于张居正的用心良苦,嬴政没有什么感觉。在他看来,朱翊钧应该早日做个真正的皇帝,这样才有名有实,而不是像个依赖师长的学生,离不开母亲的孩子。

    【嬴政除吕不韦,康熙斗鳌拜,有人可能觉得,张居正不也是权臣么?其实他不完全是。那些权臣自恃有功,敢与皇帝对抗。而张居正的权力来源是太后,是因为皇帝年幼,太后才把权力交给了他。】

    【外人眼中的张居正权势滔天、摄权柄政。但实际上,张居正对待太后皇帝非常恭顺,还处处拉拢冯保。为了让宫里放心地把权力交给他,他经常示弱表忠心。在这种信任关系下,自然谈不上什么斗权臣了。】

    刘据忍不住道:“毕竟是臣子教育皇帝,能做到如此已然不错了。朱翊钧终究是没有父兄引路,在权术上也没什么天赋。”

    刘据虽然尊师重道,常与大儒来往,又喜好《谷梁》之说。但是,在父亲的悉心培养下,刘据是有人君的自觉的,才会在受到威胁时果断起兵。

    刘彻懒洋洋地说:“臣子无法教授帝王之道,这是一个原因。不过张居正或许想让皇帝晚点掌权,养出一个守成之君,这样就不会推翻他的政治成果了。”

    张居正大权在握,做事自然顺利。可他轻视了死后反攻倒算的力量,光靠一个守成之君,可挡不住这些,还会被这些言论裹挟。

    【张居正的首要目标是改革吏治。如今大明官员大多捞钱不办事,混吃等死。为了除这姑息贿政之弊,张居正颁布了《考成法》,给官员们定下了kpi】

    【为了让朱翊钧深入了解官员,张居正献上了《职官书屏》。当年唐太宗担心地方官员鱼肉百姓,将刺史守将们的详细信息写在屏风上,坐卧观览,日夜思考。朱棣也效法这一行为,却因子孙不孝而废弛。张居正请求恢复这个制度,也算是祖宗之法嘛。】

    【然而张居正的政策缺乏思想土壤,虽然内阁是张居正的一言堂,阁臣们迫于权势不曾出言反对,给了张居正一种“这些都是良善忠诚之人”的错觉。内阁之外的官员,自然是怨声载道。】

    【考成法能推行得如火如荼,其中少不了张居正的呕心沥血。有功则赏,有过则罚,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而且张居正不能全部假手于人,否则考成法就名存实亡了。】

    【张居正反对只靠科举排名论官职高低,毕竟科举选的都是些应试人才,考的是八股文。作为选拔性考试,科举已经很成熟了。但科举只是一个门槛,进了门之后,还是得看各人具体的能力。】

    朱元璋沉思,他想清理官场中错综复杂的师门关系。既然科举只是个选拔性考试,考什么都不重要,那自己为什么要顺着他们的想法呢?

    当初自己将社会主流的朱子之学定为考试内容,忽略了考试的强大教化之能。只要自己规定了内容,总会有人愿意去学。至于那些顽固不化之辈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缕寒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