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和其光 同其尘
详解,和其光 同其尘 上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我们什么情况下用盅?哪里不满,哪里有缺,是不是就冲向哪里?有事情发生的时候,道就会过来充满这里。而用之又弗盈也,但是他永远都不会满。盈就是满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在告诉我们,道是不停地流动的。有一件事情发生,就有一个道流动过来。有一件事情发生,这个道又会过来充盈。
渊呵,似万物之宗。这个渊,他太过于深,太过于广博,就像万物的那个根本。其实整个道,就是告诉我们宽广的,深远的。是万物的主宰者,是万物的根本。只要有事情发生,就会有道过来去充盈它。讲了道的特点、特性,接下来又讲道的作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首先是挫其锐,也就是一个东西还有棱角,还有锐气的时候,道就会先把它挫掉。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人的性格,棱角分明,很有锐气,会不会被挫掉?你说那不是道挫的,是出现了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是不是道?是。因为道他是无处不在的,他是万物之宗。也就是只要是有棱角和有锐气的东西,都会被挫其锐的。
我们学习了道以后怎么办呢?自己挫。或者是什么?不要让我自己有那么多的锐气,要不然就会出现事情来伤害你。可能出现个比你更坚硬的人,还可能出现什么?你事业上的挫折,或者你情感上的失利。或者别人表面上对你是好的,但是被你伤害过,是不是过后他就会离开你,或者做出什么事情,这都叫挫其锐。
道的第一个作用就是挫其锐,自己如果还有那么多的锐气,我们就把它磨掉。最好的是什么?我们学习了以后,不需要有棱角,不需要有锐气,不需要有那么坚硬的东西。
第二个叫解其纷,他会化解所有纷纷扰扰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各种纷纷扰扰,但是每个纷纷扰扰的事情终究可以得到解决。解决不了怎么办?最后我们没的时候,这个纷纷扰扰是不是就解决了。所以也就是所有的纷纷扰扰,最后都会化于平静,化于虚无,化到最后没有的状态。
举例:我们跟一个人起了一点纷争,可能是因为一件事情,可能是因为某句话起的纷争。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知道了,道会解其纷。有这个纷争,我就自己把它化到清净的,化到虚无的状态。如果你不化就会有道来化,但是有道来化的时候,可能我们就已经有损失了。比如说跟这个人发生争吵了,什么时候纷争不在了?这个人离开你了,纷争就没了,但这个时候我们损失的是一个人。
比如说夫妻之间是不是一样,我们起了一些争执,起了一些纷争。如果你不懂得自己去化解它,你俩的纷争就会变得越来越大。纷争到一定的程度,两个人因此而分开,纷争是不是就化解了。无论是挫其锐还是解其纷,都教给我们一个道理。无论你解不解决,事情的结果就是这样的。只不过我们学习了道以后,我们主动地去化解,就不让那么多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及时地把它停止就好了。
和其光,同其尘。这又是讲道是无处不在的。光和尘是我们不容易看到的东西,比如说光布满我们的每一个角落。但是你看不到光,你可以看到什么?光在物体上产生的作用。所以什么叫和其光?就是我无处不在,我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融入进去的,我要更好地融入到世间万物之中。
同其尘。尘,我们通常说不太好的东西。但是道都可以和进去,没有那么多的分别。所以前两句在讲道的作用,要去掉那些锐气的东西,化解那些纷争。
接下来又讲,道他是和其光,同其尘的。你不会觉得这个人很笨,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聪明的样子。这个人的素质不怎么样,你会发现无论他是光还是尘,我都可以很好的融入,我也可以很好地去包容他,这 个时候自然会和谐相处。
湛呵似或存。湛是什么呢?比如说我们看到那个湖面,波光粼粼的那个状态就叫湛。似或存呢?是若隐若现,时而有,时而没有。道是什么呢?一会儿我们看到了,一会儿似乎又看不到了,他就是若隐若现的,时有时无的状态。
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我不知道他是谁的孩子。象帝之先。这里的象帝,指的是天地万物最原始的那种状态。也就是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也不知道道是谁的孩子,但是他在天地万物生成之前就有了。所以我们会听到有句话,不是谁发明了道,是发现了道,是他一直就在那里。无论你知不知道,他都在那里,有那么多从无到有的规律,从有到无的规律。无论你知不知道,道都在那里。只不过区别是什么?当我们知道了道,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去运用他,我们可以解决自己的痛苦和纷争。
如果你不知道道,道依然在存在着,在发生着,但是我们会因此而痛苦。我们说人的生老病死是道,春夏秋冬是道,感情的分分合合是道,生意上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是道。无论你知不知道,他都在那里。这是整个第四章的内容,告诉我们道的用途,道的样子,道是从哪里来的。
第五章整个的内容是告诉我们少动,让我们守那个中,也就是守道的状态。如果我们少动,就会少一些有,少一些无,少一些失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是不仁的,圣人是不仁的。这里的不仁,指的是没有区别对待,没有分别,并不是他不仁。对待万物,对待百姓都像刍狗一样。刍狗是以前祭祀的时候,用草扎成的祭祀的动物的样子,称之为刍狗。所以圣人和天地,看待天下万物都是相同的,都是一视同仁的,没有任何的区别。
我们经常会说,老天你帮帮我吧。他怎么帮你,帮你就意味着损害另外一个人,或者损害另外一个东西。但是在天那里,看一个人和一堆草有区别吗?没有的,看一座山和一条河有区别吗?他不会去帮那条河而损害那座山,这就是天地。所以他的仁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故而叫不仁。什么叫不仁呢?没有仁就没有不仁,没有不仁就没有仁,一切都是对立产生的。
一个人无我,没有我,意味着什么?也没有他,没有他,是不是就没有我呀?因为有我,就有了对立的他,如果没有他,也就没有了我,这个时候,是不产生分别的。想一想如果这个时候,你都没有仁和不仁了,你还想要有为吗?你还想要去做什么事情吗?是不是你只做你自己就好了,就像太阳东升西落。我不是想要普照谁,我只是正常地运行,只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运行着。
就像河水,他只是静静地流淌着。就像一座山,他只是在那里,我没有想去承载什么,我没有想去滋养什么,而我就在那里。想要滋养的,你自己就过来,想要晒太阳的,你就自己出来。我不想晒太阳,我就自己回避一下,保持我自己的凉爽。当我们学习了这种道的思维,我们只按照自己的行为,按照自己的特点去做事情就可以了,其他的东西都不需要。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与?橐籥是什么呀?就是那个风箱。我们有见过那个风箱?一拉动,里面就会有风,然后火就会变得越来越旺盛。所以老子举了个例子,说天地之间就仿佛有个大的那种风箱。
虚而不屈。屈是穷尽的意思。看似什么都没有,但是里面只要你动起来,它就不穷尽。想想那个风箱,它里面什么都没有,是空的。但是你动起来,里面就会有空气,就会有流动。这个时候,火就会越来越旺盛。
动而愈出。 越动越多。
多闻数穷。多闻就是你知道的越多,就会越没有穷尽之时。
不若守于中。就不如守着那个道,守着那个不动。我们去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天地之间所有的事情,就像有一个大大的风箱。它看似本来什么都没有,但是只要你动起来,它就无穷尽。你知道的越多,越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不如守于中。
我们来体会一下这个道理,当我们想知道一个事情,你就会不停地去探索,无穷无尽。比如说,有没有追新款手机用的,追的完吗?是不是无穷无尽。你看有没有喜欢养花的人,有穷尽的时候吗?没有吧,没完没了,越了解越多,越动越多。
这个时候如果有智慧,学了道怎么办呢?及时地停止就好了。因为你越动越多,你的消耗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所以你看古时候修道的人,为什么他要去山上?什么也看不着,什么也接触不上,所以这个时候他就不会动。即使他有念头动了,他的行为是不是也没动,他及时地停止了,他就等于是在守于中的那个状态。
我们说有和无,它是没有区别的,是道的两面。所以我们学习了这个思维,要及时地懂得觉察。就是如果这个事情是有必要的,就去用有的那一面。但实则我们生活当中,大部分事情都是没有必要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天地之间就像有一个大的风箱,你越动就越多,动起来就无穷无尽。那我就知道了,很多事情我及时地停止,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这个时候守于中的状态,就不会让自己生起那么多的烦恼。
所以我们每天都会胡思乱想,那么多的苦恼,那么多想不通的事情。就是因为我们不停地往下想,所以就无穷无尽。就是我们内在,我们的想法在不停地去演绎它。我们那个欲望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所以它只会变得越来越多。那不如守于那个中的状态,守于那个清净的状态,不需要让自己去得到那么多,不需要去想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