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齐黄终失望 削藩不可期
“陛下,如今时局变幻莫测,太祖皇帝在世时或许未曾预见到今日各地藩王势力之庞大,已然成为朝廷的隐患。我们虽曾尝试收归兵权,将藩王迁至内陆,然而这些举措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他们依然根基稳固,势力遍布各地。陛下,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汉初的七国之乱便是因藩王政策不当而引发的,其教训至今仍历历在目,陛下应当下定决心,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如今,藩王势力如烈火烹油,势不可挡,我们不得不迅速采取行动,以免事态进一步恶化。”齐泰一脸自信的向着朱允炆说道。
朱允炆听闻齐泰的分析,心中不禁暗笑,从历史来看削藩之事确实,关系到朝廷的安危,不得不慎重对待。于是,他向齐泰问道:“那依先生之见,削藩应该如何行事呢?”
齐泰声如洪钟,语气坚定地说道:“陛下,藩王势力日渐壮大,已经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削藩之事宜早不宜迟,我们必须果断采取行动。在我看来,我们应当首先从实力较强的藩王入手,以儆效尤。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震慑其他藩王,使之不敢轻举妄动,还可以为后续的削藩行动树立榜样。同时,我们还应该详细调查各地藩王的不法行为,以便在大义上有充分的理由进行削藩。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先削弱九边塞王的权力,然后在朝中选择能征善战的将领代替他们守卫边疆。九边塞王中,以燕王实力最为雄厚,所以我们应该先解决燕王的问题,再逐步解决其他藩王。这样以强为先,以快刀斩乱麻之势,迅速解决削藩问题。”
然而,黄子澄却对齐泰的策略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齐泰的策略过于激进,不够稳妥。他向朱允炆说道:“陛下,臣以为齐大人的策略有些冒险。陛下新登大宝,朝政千头万绪,最需要的是稳定。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先从实力较弱的藩王入手,逐步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引起强大的藩王的警觉和反抗,又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解决大部分问题。当实力强大的藩王醒悟过来时,我们已经悄悄解决了大部分藩王,他们即使再强大,也翻不起什么风浪了。因此,臣以为我们应该先弱后强,缓缓图之,这才是谋国老成之法。”
朱允炆听了黄子澄的话后,装作陷入了沉思片刻。随后,他再次向齐泰问道:“齐大人,你觉得黄大人的建议如何?”
齐泰摇了摇头,说道:“陛下,黄大人的建议虽然稳妥,但是过于保守,恐怕难以迅速解决削藩问题。兵法有云擒贼擒王,如今燕王已经成为天下藩王之首,如果我们不能先解决他,那么其他藩王恐怕会纷纷效仿,更加难以对付。因此,臣以为我们应该先强后弱,先从燕王开始下手。只要拿下了燕王,就能携此大势,迅速解决其他藩王的问题。望陛下三思。”
黄子澄闻言,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并不认同齐泰的观点,但是他也知道削藩之事确实需要果断行动。于是,他说道:“陛下,臣以为不管先弱后强还是先强后弱,现在趁诸王都在京师,正是最好的时机。我们应该趁此机会采取行动,以免错失良机。”
然而,齐泰却对黄子澄的建议表示了反对。他认为,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强行扣留藩王可能会引起天下人的非议和不满。他说道:“黄大人此言谬矣。如果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证据,就强行扣留藩王,那么天下人将会如何看待朝廷?他们恐怕会耻笑我们朝廷无德、无道。因此,我们必须谨慎行事,确保每一步都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
朱允炆听得二人讲述,不住地点头,心中却有些无奈。用所谓的道德伦理,来跟天下这些个藩王讲道理,怕是道理没说完人家就把你给砍了。真不知道这位道德君子,儒学大家是读书读傻了,还是这般一厢情愿。真真是可惜了他们一身的学问,不去教书育人,着实有些可惜。他望着齐泰,眼中闪过一抹深思。
问道:“燕王?燕王现在在哪里?”
齐泰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朱允炆会突然问及此事,他略一思索,回答道:“应该还在淮安吧?据说他在得知太祖驾崩的消息后,便日夜兼程向南京赶来,却被拦在了淮安,无法进京奔丧。”
朱允炆闻言,微微勾起了嘴角,眉眼间带着一丝戏谑的笑意。他心中暗自思忖,历史上的朱棣确实如此,被拦在淮安,痛哭晕厥,却无法进京。如今,自己作为皇帝,是否应该召他入京呢?
想到这里,朱允炆转头对旁边的朴不用说道:“召燕王入京。”
黄子澄和齐泰闻言,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二人心中一惊,合着我们在这里费了半天口舌,你是一句也没听进去呀!二人满头黑线,心中不禁有些无奈。同时,他们也感觉到今日的朱允炆似乎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似乎更有主见了。这可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啊,朱允炆有了主见,那他们以后恢复古制、实现士大夫垂拱而治的理想可就更难了。
“陛下,不可啊!陛下!”二人急忙上前劝阻道。
朱允炆摆了摆手,示意他们不必着急,他缓缓说道:“二位先生不必担忧。虽有太祖遗诏,但如今天下藩王皆在京师,唯独燕王不在,朕心中实在难安。更何况,若是不让燕王入京,岂不是让天下人认为朕区别对待?自古孝道大于天,若是朕连这点人情都不通,那又如何能服众呢?”
他顿了一顿,继续说道:“再说此次召燕王入京,也有诸多好处。一来可以让他与诸藩王一同在京师,互相有个照应;二来京师重兵把守,若有异动,我们也能及时应对。所以二位先生不必心忧。”
朴不用和齐泰闻言,虽然心中仍有些担忧,但见朱允炆如此坚定,也只好点头称是。他们知道,朱允炆作为皇帝,自然有他的考量和决断。而他们作为臣子,也只能尽力辅佐,希望皇帝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朱允炆看着二人点头,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决策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和担忧,但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毕竟,作为皇帝,他需要为整个国家和百姓的福祉着想。而召燕王入京,也是他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减少藩王之间矛盾而做出的决策。
至于朱元璋遗诏中的那句话——“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朱允炆自然也是知道的。但他认为,如今情况已经有所不同,需要因时制宜、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