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佛国的宁静时光
七天的缅甸之行,仿佛一眨眼。即使只在曼德勒省境内活动,依然感觉如同蜻蜓点水,意犹未尽。
通常,短暂的行程往往与“匆忙”二字相伴,但我回望在缅甸的时光,却不觉有一丝的仓促与忙乱,有的只是宁静平和的感觉,和由此产生的眷恋。
宁静,是一种内心自然生长的东西,并非你于无声处就定能寻到。我相信很多人都曾有这样的经历:独处寂静之中却心乱如麻茫然无措。 平心而论,曼德勒城是个颇为杂乱喧嚣还有点破旧的城市,但我依然在那里感受到了平和宁静,它来自于那些质朴单纯友善的笑脸、来自于那些虔诚膜拜的背影。在这个佛主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的国家,这样的笑脸随处可见, 这份平和宁静便也随手可得。
熟悉我博客的老朋友们都知道, 在结束一次对我来说较为重要的旅行之后,我通常会写一篇序言性质的博文作为系列博文的开篇。缅甸之行也不例外, 我先从装得满满的相机卡里捞出这些记忆的碎片,希望它们能够折射出这次短暂的佛国之行带给我的感受与感动, 至于景点介绍吃喝玩乐之类的内容,待日后有空再慢慢道来。
黄昏漫步在曼德勒王宫外, 夕阳给护城河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人行道上每隔三两百米可以看到一两个带着古朴花纹的陶土罐子,罐子口用塑料盖子盖着。正在猜测这罐子的用途,只见一个身披暗红袈裟的僧侣提着一桶水穿过车流汹涌的马路,走到了这罐子前。原来这是给过路人准备的饮用水。我连着观察了好几个这样的水罐,尽管有的外部已经苔痕斑驳,可里面的水却很清,喝水的杯子也被小心地安置在罐口的两层盖子之间,避开尘土和风雨。 或许是这份对陌生人的细致的关爱打动了我,我忘掉了出发之前听到过的关于缅甸卫生方面的种种警告,勺了一杯水一饮而尽。不远处几个坐在路边聊天的当地人朝我竖起了大拇指,脸上满是开心的笑容。
晚餐之后漫步街头,不经意看到远处巷子里一个不知名的佛塔灯火通明,便好奇地走了过去。 不大的寺庙里一群善男信女正在静默地叩拜。同行的吴总捐了一点善款,看庙的老僧便热情地带我们到院子里参观。 老僧不会英文,一番热情洋溢的缅甸语解说听得我等满头雾水, 只觉得夜色里那些佛塔和雕像神秘别致得让人只能仰望。
后院中央有一棵大树,树下端坐着一圈佛像。两个中年女子从正殿穿过院子走到树下,点燃了根蜡烛后静立合掌。烛光映红了她们的脸,也映红了她们身披的轻纱。
夜色如水,后院里只剩下她们和我,有风吹过,她们脸上衣上的红光轻轻地摇曳跳跃。我是个无神论者,但此时我还是被这份虔敬感动了。
下榻的旅馆紧背靠曼德勒山。天不亮就站在窗前,想看日出。可惜一连两天都是多云天,只看到了绚烂的霞光。晨光里佛塔林立的曼德勒山宛如仙境。山下的小路上不时有抱着饭钵的僧人走过,也有人骑着摩托给庙里送饭。 化缘与布施,是缅甸清晨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看不到日出,只好在酒店里散步。清晨的游泳池边静悄悄的,夜里飘落的鸡蛋花浮在水面上,头天晚上那个充满美酒笑语泳池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幻象。
缅甸人爱花,到处都布置着鲜花,这些花是献给佛的敬意。
酒店的花园里有个小巧精致的院落,一座小亭子三面环水,亭中供奉着佛,临水的阑干边还安置着供人歇息的长榻和茶几。水上没有桥,要想去亭子须得经过一串莲花型汀步。佛教中,莲是佛的象征,踏着这样的汀步由此岸步向彼岸,无端觉得自己也轻盈脱俗起来。
水中有鱼,色彩斑斓,绕着亭子和汀步游弋。不是我对自己的脚太自恋,我实在是迷恋这落花流水、鱼翔浅底的感觉。一个人站在汀步上很久。
阿布拉马拉古镇的马哈根达扬僧院以近千僧侣共同进餐的壮观场面吸引了不少游客。每天也有很多百姓到这布施。无论是施与者还是授予者,看上去都是那么平静而快乐。
马哈根达扬僧院门外有一片塔林,正午时一片静谧,各种造型的佛塔在阳光下泛着耀眼的白光。带着莫名的欣喜穿行在塔林中,忽见一僧人走来,在塔上晾僧袍,多走几步,又见佛塔前的空地上晒满了衣衫,看那五颜六色的便知是俗家衣物。我是在那一刻开始认定缅甸是我的菜,因为在这里,宗教是神圣的也是生活的,是贴着寻常百姓的日子的,我喜欢这种感觉。
乌本桥的日落,原本是此行最期待的重头戏之一,可惜那天黄昏云层遮住了羞答答的太阳。但我们遇到的那些清新而温馨的笑容就如同有阳光又有清风时的感觉,填补了心里的遗憾。
左边这个女孩是在桥头卖水彩画的。我的同伴肥肥安(三只猪vv)赞美了一声她精致的花朵型耳环,她说“如果你不介意我戴过,我可以转让给你。” 没有讨价还价,相同的审美情趣也是缘分,一个高高兴兴地卖了,一个高高兴兴地买了。我建议两国美女手持耳环合影一张,这一刻之后,这耳环就要跟着新主人跨越万水千山。
这一群女学生集体坐在乌本桥上等日落,面对我的镜头,她们有几分害羞又有几分兴奋。我喜欢这样干净真诚的笑容,一直觉得,其实笑得美比长得美更重要。
蓝天白云,伊洛瓦底江上清风阵阵,我们乘渡船去看因瓦古城。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起了那首《船歌》:“姐儿头上带着杜鹃花啊,迎着风儿追浪逐彩霞”
因瓦古城曾经做过缅甸将近四个世纪的首都。租了辆马车在古城里穿行,但见两边尽是青翠葱郁的水田林木,星罗棋布的古庙废墟就掩映在这些绿色之间。
在著名的马哈昂美寺里一座佛塔下,我不小心闯进了这对忘情拥抱的年轻人的势力范围。佛门乃清静之地,如此举止似乎有点不合时宜。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如果一定要给最热烈的吻找一个合适的背景,我愿意在马哈昂美,因为它的绚烂与沧桑都让我想起四个字----地老天荒。
这组外立面有着佛像的塔群是因瓦古城我最喜欢的地方。原本以为这样沧桑的废墟只是供人凭吊观赏用的,没想到在一个塔的门下看见了辆自行车,顺着望进去,一位老人端坐在佛像前闭目诵经,一动不动。我正呆看着,忽然又来了一群女子,有老有少,在塔外朝着佛像跪拜。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时光凝固了,岁月早已沧桑了因瓦的宫殿庙宇,风化了佛塔外精美的雕花,但有一些东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头传递着,一直没有变。
因瓦最古老的一座寺庙完全是用柚木建成的,那些精细的雕花在岁月的抚摸下已经变成漆黑,越发衬着我的同伴蔷薇窗 的花裙子格外的鲜艳。
蒲甘,让我怎么形容它呢!我去过的地方也不算太少,曾经只有一个地方让我未曾离开就想重返,那是埃及;而现在,我又找到了第二个地方,那就是蒲甘。
蒲甘王朝是缅甸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如今的蒲甘就是它的首都所在,从公元1世纪到13世纪长达130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共修建了超过一万个寺庙、佛塔、僧院。如今在它大约20平方英里的地域里,依然有大约4446座古建筑散布在丛林中,日日默默迎送日出日落,提醒你这座古城曾有过的辉煌时光。
蒲甘的佛塔简直无处不在,我们下榻的hotel bagan的院子里就有两座12世纪修建的塔。酒店紧靠伊洛瓦底江,塔在江边。午后,我穿过三角梅搭成的拱廊去寻那塔,风从江面上来,吹落的三角梅蝴蝶一般在花架下翻滚。
两座塔中的一座顶部已经塌陷了,当我穿过三重拱门走到塔中央,两尊精致小巧的佛像静静地在神龛上微笑着,鲜花与供品环绕着他们。抬头看,废墟上方是一小片四方形蓝天,午后的阳光直射下来,塔里只有我和两尊佛。
黄昏,站在高高的佛塔上眺望伊洛瓦底江上的日落, 分不清眼前如此绚烂的光芒来自于自然的力量还是历史的深处。
蒲甘有许多辉煌宏大的寺庙佛塔,如今都成了游人如织的景点。 但我最喜欢的却是那个上午,跟肥肥安各自租了一辆自行车随意地在塔林之中走走停停。每次在路边某一组塔下停车都是灵光乍现的结果,而每一次停留,都只有惊喜,没有失望。
上面这张是请路人甲帮拍的,正题为《肥丫与肥安》, 副标题为《两个桂林女人的左右蒲甘》
一座距离公路小有距离的不知名的塔里, 默默藏着这样别致的大小佛像,据站在塔门口卖沙画的小伙子说,这样的造型只有蒲甘有。
正午骄阳如火,路上几乎不见行人,我跟肥肥安钻进一座米色的寺庙,建筑上精美的雕花让我一次又一次光脚跑到院子滚烫的红砖地面上忍受“铁板烧”的待遇。如此炎热而不觉烦躁,于我,唯有在蒲甘。
在蒲甘的最后一晚换了住处,下榻号称按照七星标准建造的aureun王宫酒店。酒店就在丛林古塔之中,塔林边还有一个莲塘。清晨幽微的光亮里,一池莲花如莫奈的油画。
曼德勒的最后半天主要消耗在酒店附近的一个露天小菜市里。菜市里除了鸡鸭鱼肉蔬菜瓜果,也卖鲜花。很多主妇买菜的同时也会买上一束鲜花,非用于装饰客厅,而是献给佛的。在这个国度,最好最美的一切都是献给佛的。
========================================================================================
我的其他博文: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 《浪漫不过威尼斯》 《一个人的周末奇遇》
乘着夜车“出国”去 把一生过程一段旅行 找个桃园,独自私奔
《阿尔卑斯的一串眼泪》 《翡冷翠夜雨》 《亚得里亚海另一边的风》
《如果我留在托斯卡纳》 《尼罗河上黄昏放歌》 《重归天堂走风景》
《攀上梦的边缘开放》 《美丽,超越生死绽放》 《溯溪”杀人寨,杯具也happy》
《在文艺复兴的清泉里乘凉》 《美味生活,光阴故事》 《巴勒莫,在华丽与混乱中持续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