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 章 大将军
“士兵将唐先生绑于马上之后,滔天的洪水忽然平静无波,露出河面上的一座拱桥,众将士因此而活命。”
“当乾国将士全部跨过拱桥成功渡河之后,拱桥忽然震动坍塌,刚刚平静的河面再次洪水袭来,阻了岐国追兵,将士都觉得唐先生是福星,是上天派来拯救他们的,纷纷朝唐先生跪拜,先王也觉得唐先生为他带来好运,便将唐先生带了回来。”
“伤好后的唐先生,文治武功各方面都很有才华,只是性格比较散漫,不喜朝堂约束,于是便被安排教习太子,也就是当今王上。”
刀疤脸娓娓道来,其他人对此也很认同,都愿意相信唐先生是福星这一说法。
韦青只是附和的点点头,内心并没有当回事,唐先生如果真是福星,大乾也不会日渐衰弱,国力一年不如一年。甚至每隔几年便会受到邻居渠国的侵扰,自己又无力反攻,只能防守,有时还得借助别国的帮忙才能保证领土不失。
随后众人不再谈论这些,反而开始讲述自己在战场的经历,说到动情之处,一众大老粗还落下泪来,惹得对面的文臣频频投来好奇的目光。
宫宴结束之后,王上赏赐窦无疾不少东西,还许下窦无疾学成之后,准他参军的诺言。
回到将军府已经很晚,甥舅二人草草睡下。
次日一早,天还未亮,窦无疾与韦青便早早起床洗漱,今日是入宫去见韦寒梅的日子。
对于这一天,窦无疾与韦青已经盼望已久,一晚上睡的都不踏实。
侍女们服侍二人穿戴好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便乘车去往王宫,等候王宫开启宫门,初一来宫中探亲的官员不少,相互之间都是喜气洋洋的打着招呼。
随着宫人的带领,窦无疾与韦青来到后宫一处庭院,上面书写着“寒梅殿”三字,与韦寒梅名字相似,是王上特赐的名字。
二人怀着激动的心情,缓缓走入庭院,在大殿前停驻等候通传。
韦寒梅心情不比二人平静,她一夜无眠,就等着见自己的哥哥和外甥。
听到侍女通传,说建威将军带着窦无疾求见,韦寒梅直接从里屋跑出门外迎接。
三人在大殿外相见,韦寒梅登时红了眼眶,泪水扑簌簌的落下,韦青宠溺的看着自家妹妹,窦无疾看着流泪的韦寒梅,大喊一声姨母就要扑过去,被韦青眼疾手快给拉住了。
这是后宫,窦无疾虽然年少,但也是将近11岁的男人,岂能拥抱后宫娘娘。
窦无疾被大手一拉,反应过来,唐先生曾教过他礼仪,知道后宫的规矩,只好讪讪一笑,眼巴巴的看着韦寒梅。
韦寒梅被窦无疾滑稽的表情逗的一乐,脸上还挂着泪水,嘴角就止不住的上扬起来,以手捂唇,笑个不停。
还是侍女提醒韦寒梅该请韦青二人进来,才急急忙忙的招呼哥哥和外甥进入自己的寝宫。
韦寒梅的寝宫正如她的名字,大殿内飘荡着一股梅花的香气,淡淡的暗香清逸幽雅,别具神韵。
韦寒梅三人并没有像君臣一样分主次落座,而是挨得很近,韦寒梅一直盯着窦无疾看,半年没见,窦无疾的变化很大,虽然个头和样貌没什么变化,但是身上自然散发出的那种气质却与以往大不相同。
在功曹府时的窦无疾,更像个聪慧机敏的孩子,但说到底还是个仆从,没见过多少世面,也没读过书学过礼仪,行为举止上带有一丝胆怯与无知。
现在看过去,比以往要自信从容许多,除了刚刚要飞扑过来的动作不雅以外,其他的行为举止都很得体。
韦寒梅越看越欢喜,为外甥的变化而高兴,心中暗暗感谢教窦无疾的那位唐先生。
再看韦青,变化更大,半年不见的韦青,脸上不再青涩,更显成熟稳重,浑身上下散发出锋锐坚毅的气质,战场的磨砺让他更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韦寒梅看看哥哥,又看看外甥,好像怎么都看不够,旁边伺候的嬷嬷会心一笑,招手把一旁的宫女全部带走,没一会又端来糕点水果,放在桌上便离开了大殿。
刚刚有外人在,三人说话有所顾忌,现在大殿内只有家人,一下子轻松不少,各自说着这半年的经历。
窦无疾与韦寒梅这半年基本算千篇一律,所以能讲的东西很少,主要是听韦青讲述他在西关的经历。
即便韦青跳过危险的经历,大多讲的是一些军营中的趣事,韦寒梅和窦无疾这么聪明的人,还是从只言片语中感受到战场的惨烈。
韦寒梅听着听着又再次掩面哭泣,她本不是个多愁善感之人,只因从小与哥哥和外甥生活在一起,现在突然分开,一年见不了两面,哥哥又是个在外带兵的将军,随时有战死沙场的可能,怎能让她不伤感。
窦无疾倒看的很开,韦青只能言语安慰几句妹妹,窦无疾就没有那么多顾虑,抱着韦寒梅的胳膊不撒手,一直把她逗乐了才放开。
韦寒梅停止哭泣后,像是想到什么,匆匆起身回到里屋,片刻功夫抱着一个大大的包裹从里面走出来,献宝似的将包裹举在前面。
韦青从她手中接过,放在桌子上打开一看,只见里面都是衣服和鞋子,一看就是为韦青和窦无疾所缝制。
韦青尴尬的挠挠头,他回到京都就很匆忙,回来后琐事又多,又赶上年关,一时居然忘了给妹妹准备礼物,韦寒梅埋怨的看着哥哥。
窦无疾在一旁嘿嘿的偷笑,他从怀中掏出一个锦囊,炫耀般在韦青眼前晃了晃,这才交到韦寒梅手中。
韦寒梅正气鼓鼓的盯着韦青,突然见到窦无疾居然准备了锦囊,一下子喜笑颜开,急忙接过就要打开,这下窦无疾倒慌了,忙起身跳到韦寒梅身边,一把抓住她的手就不松开。
“干嘛,你送我礼物还不许我打开看看?”韦寒梅不解的看着窦无疾。
“现在不能看,等我们走了姨母在打开。”窦无疾脸微微泛红,羞涩一笑。
“哦?”韦寒梅调皮的趁窦无疾不备抽回纤手,佯装就要打开。
这把窦无疾惊的就要上去抢夺,韦青笑呵呵的看着二人打闹。
“好了好了,我不打开了,等晚上无人了我再看。”韦寒梅被窦无疾一阵抢闹,累的手扶着腰喘气,急忙拦下窦无疾表示晚上再看,窦无疾这才放过她。
三人聊着现在,又聊到小时候,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聊的过程中不免谈到窦无疾的母亲,窦玉娥是大姐,从小都是她在照顾两个弟弟妹妹。
一个女人想在这样的年代养活两个孩子,是很难的一件事情,窦玉娥因此吃了很多苦。
韦寒梅无意中透露,窦无疾的出生都与韦寒梅和韦青脱不开关系,就是为了养活他们二人,窦玉娥才无奈委身别人,怀了窦无疾,没想到最终还被抛弃。
所以韦青与韦寒梅将窦无疾看的很重,甚至比他们的命还重。
说到窦玉娥,连韦青这样上过战场的汉子都忍不住落泪,三人各自低头垂泪。
宫中探亲,都给予了一天的时间。
因为韦寒梅本就受宠,韦青现在又是新进的红将,窦无疾算起来还是王上的师弟,所以宫女嬷嬷不敢怠慢,韦寒梅吩咐做了好几道御厨的拿手好菜来招待哥哥和外甥。
寒梅殿内,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守在门外的小宫女们偷偷听着殿内的谈话,听到高兴处,都捂着嘴偷笑。
被嬷嬷看到,笑着把一个个打发走,她则远远的守在门外,害怕有人突然过来打扰。
三人这一聊就聊了一整天,直到快要落下宫门时,在嬷嬷的再三催促下窦无疾与韦青二人才恋恋不舍的离开寒梅殿。
夜晚时分,寒梅殿内,韦寒梅身上裹着大氅,披散着长发,小跑着来到桌前,随意的坐下后,从桌子中间将蜡烛拿过来,放置在眼前。
随后从她怀中取出一物,正是窦无疾日间所送锦囊,锦囊上散发着淡淡的香味,同样的梅花香气,韦寒梅心里很高兴,觉得外甥真细心,还特意在香囊内放了梅香,她哪知道,那是琼酥贴心,提前想好了一切。
韦寒梅打开锦囊,见里面是一封书信,没想到窦无疾还会给自己写信,心里更加欢喜,迫不及待打开便细细读了起来。
“咦,这家伙,从哪儿学的这些胡话。”韦寒梅纤细的手指,一行行的指着书信上的内容默读。
“这里写的不错,那这些分明是姑娘写给情郎的话,还有这些,哎呀,这是偷情说的话居然也写进信中,当真该打。”韦寒梅读到一半,便被信中内容羞红了脸,直到读完以后,脸颊通红一片。
她皱了皱秀鼻,气哼哼的骂了窦无疾几句,又小心翼翼的将书信折好,放入怀中贴身衣物内,心满意足的回到床上躺下,心里不由的想到信中内容,想着该派个人去家中看看,到底是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书带到将军府,还给窦无疾看。
逮到他,一定得让他把书都交出来,可不能再让外甥看下去了。
春去秋来,窦无疾已经长成十五岁的小伙子,这些年将军府基本只有他和唐先生居住,韦青五年的时间也才回来两次,一直在外征战。
五年的时间,韦青从四品杂号将军逐步官拜大将军,成为大乾王朝最有权势的将军。
这几年的时间,韦青不断征战,打败了一直侵犯乾国的渠国,围困渠国都城,逼迫渠国国君割地赔款,乾国因此而发展壮大,成为东边强国。
有些本就敌对的诸侯国,见乾国坐大,害怕被报复,便联合起来,共同对抗乾国,不过乾国军队在韦青的带领下,不但抵挡住联盟国的进攻,还有了反攻的能力。
可惜当韦青有能力反攻联军时,不知道联盟中的大庭国从哪里请来的术士,本是秋收之际,却连下五日大雪,连绵的大雪将山谷覆盖,阻了乾国大军的进攻路线,又因军中粮草不济,韦青无奈退兵。
这次之后,乾国与周边列国短暂的进入和平期,已经有两年时间,韦青害怕联军趁机偷袭,一直驻守边关不曾回家。
窦无疾在这五年就过的要平淡许多,姜政因为韦青的战功,对窦无疾和韦寒梅愈发看重,姜政的王后因病过世后,韦寒梅毫无争议的成为的新的王后。
韦寒梅也为姜政诞下一子,取名‘姜雎’。姜政的上一任王后自从嫁给姜政,一直身体不好,所以也没有为姜政诞下王子,韦寒梅升为王后以后,姜雎被正式册封为大乾的太子,韦家风头一时无两。
窦无疾和姜政是师兄弟关系,姜政对窦无疾很看重,窦无疾也表现的很好,不论是文学才识,还是武功韬略在唐先生的教授下,都有很高的造诣,姜政对这些都看在眼里。
窦无疾同唐先生才刚学习两年,便被姜政招入宫中,让他做了‘近臣侍中’,平时对他也多有指导,知道他的理想是像韦青一样成为大将军,便找来兵书想让他学习,但被他以“水无常形,兵无定势”为由拒绝。
姜政笑骂他是“人懒诡辩多,不想看书就不想看书,尽找些理由搪塞。”
窦无疾昂着头说,“那些兵书也是前人所想,早已被人研透,我来带兵,当是千变万化,变换万端。”
窦无疾在姜政身边当近侍,一当就是三年,这三年别的没怎么学会,倒是军人的习性学了个七七八八。
这一日,‘未央宫’内。
窦无疾跪在地上,不时用眼睛的余光瞥向坐在台案后处理政务的姜政,轻咂几下嘴,百无聊赖,膝盖也感觉不到痛,只是做出倔强的表情等待结果。
姜政一本一本的处理政务,也不去看窦无疾,好像将他这个大活人已经完全忘记,处理完几本,便让宦官带下来交给大臣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