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十族之祸
眼看如今城郭告破,诸位将军都已被俘,大势已去。而且后宫失火,皇上下落成谜,众人在一声大喝中都跪了下去。
朱棣看着众人,心中得意本来已达顶点,可是场中却有一个,佝偻着身影,无视周围林立的刀兵,也不看朱棣那仿佛是要吃人的目光。就那么颤颤巍巍站立在那里,犹如那风摆荷叶,哪管他狂风骤雨,也绝不低头。朱棣抬手阻止正要上前的老二,对他说道:他是读书人,对待读书人不要粗鲁。随即从椅子上站起身,走到下跪的众人身前,踱步到永定门下,郑重其事向着方孝孺说道:正学先生,你身为天下读书人的楷模,又是百官之首,我想要你拟一道即位诏书,好昭告天下,拨乱反正,你以为何?
方孝孺听完,勃然大怒,厉骂到:乱臣贼子,目无法纪,不顾纲理伦常,以下犯上,纵兵行凶,祸乱朝纲。方天子湮驾,礼乐崩坏,而你不过一无父无君、不忠不孝之徒。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今番君王死社稷之前,我有死而已,请即就刑,要我为你写登基诏书,痴心妄想。说完摘下发冠,以发覆面,表明行迹。
听得吃完,朱高炽大惊,管不了许多,急忙奔到朱棣面前跪下:爹,不要动怒,方孝孺不能杀,这人乃是是天下学子的楷模,如果杀了,恐怕是要寒了所有读书人的心。
朱棣听完,知道老大说的有理,也知道他是起了爱才之心,如果收服了此人,不但可以笼络天下的读书人,而且日后管理朝政也是大有裨益。把老大从地上拉起来,拍了一下肩膀,轻声道:难得你有这份仁爱之心,就依你言。
重新看下方孝孺的朱棣,面容缓和下来,知道他正在气头上,说道“正学先生眼光不要这般狭隘,自取忧虑,我此番行事,不过是想效仿周公辅佐成王罢了,只是奈何天不遂人愿,才有今日之事。”
“那如今成王何在?”方孝孺对朱棣的话嗤之以鼻,愤愤表示道。
“自焚而死!”这是朱棣对建文皇帝的结局盖棺定论,虽然旦夕之间疑点重重,眼下这无疑是最好的说法,也是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那为何不立他的儿子为帝。”方孝孺看穿了朱棣的把戏,不卑不亢直面朱棣,就仿佛是要跳起脚来指着朱棣的鼻子骂了。
“国家有成年的君王。”轻描淡写的一句,就断了方孝孺和其他现如今俯首称臣这些人的想法。说完朱棣也不恼怒,依然是面带微笑看着方孝孺。
“那为什么不立周成王的兄弟”这就是杀人诛心了,直接反驳朱棣得位不正,欺瞒不了所有人。
这话一说出来,朱棣脸色立马就变得阴沉起来,双手一摇收拢衣袖环背身后,呵斥道“大明是我朱家的天下,谁为帝我、这是我朱家的家事,来人啊,取纸笔。”说完瞪着方孝孺,“你是读书人的榜样,朕的登基诏书还得由你来写。”
方孝孺一把接过侍卫手中的纸笔,双手把几张白纸胡乱撕扯,还不住手,更张嘴撕咬起来,向着朱棣的方向一口啐去,把手里的碎纸向天抛去。散落的纸落在少许人的身上,竟也像是戴上孝了一般雪白。最后双手把毛笔折断,扔在朱元璋的脚下,再最后啐了一口,把嘴里剩下的纸混合着口水吐在朱棣的身前。方孝孺抬起头,转身面向昔日的同僚,看着此刻熟悉又那么陌生的面庞,其中不乏不久前还在为讨伐燕王大军建言献策的大臣,昔日的群情激奋和眼前的奴颜婢膝,他难以理解。大声道:我自幼读书,全是圣贤之言,是为了明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方孝孺绝不做那忘恩负义,背主投敌,而委身于乱臣贼子。请勿复言,只待引颈就戮尔。
听完这一番慷慨肺腑之言,朱高炽知道自己老爹的脾气,再劝阻也是徒劳,更甚惹恼朱棣后酿成更大的惨祸。方孝孺绝对必死无疑,神仙难救,只可惜他本是国家栋梁之材,今也只能堪堪废命。他止不住的摇头,看着现在跪在场下的众人,只希望不要有人起身附和,每一个人都是新朝成立治理天下的基石。
“方孝孺,你一味毁谤,难道你不怕我诛你的九族吗?”朱棣不看方孝孺,反而盯着其余下跪的各文臣武将,说得轻描淡写,把诛九族的大事说得像是去郊外踏青一般。
“别说九族,就是十族又待怎样,我满门上下绝无贪生怕死之徒,苟且偷生之辈”方孝孺说得越是大义凛然,更衬托出了其余投降者的软弱无能。
朱棣听完,立马朗声答“好,就依你所言,来人啊,把方孝孺的门生旧故算作第十族,以谋逆罪下押,待登基后择日处决。”
朱高炽怎么也没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一切都发生的太快,等他想开口求情的时候朱棣命令已经下完了。此时此刻,三军阵前,下的指令就是军令,军令如山,必须服从,无法更改。这个时候劝父亲收回成命,跟在阵前抗命无有而至,非但救不了人,就是自己哪怕贵为燕王世子,不死也要挨上五十军棍,自己这个身体跟死了也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想到这里,朱高炽突然跪立不稳,急火攻心就栽倒了下去。朱棣见状,深知自己儿子的秉性,这是知道劝谏无用,又不忍这么多人枉费了性命,又担心我刚刚打下天下,就大开杀戒,杀得还是一个这么重要的读书人,忧心日后天下人心都背向朝廷,这一番心火上涌加上身体羸弱,心里交瘁体力不支。立马跑到老大的近前,从地上扶起来,命人扶世子去就近的寝宫安歇,附首道老大的耳边轻声说:“”爹也不想杀害大臣,我给了机会,我也需要杀一儆百的,你以后会明白的。”
朱高炽在昏迷前恍惚中听完了自己老爹的话,他当然明白杀一儆百的重要性,只是没想到这一记杀威棒会这么骇人听闻,亘古未有,之后怕也是难有。朱棣成功让天下人都明白了违逆他的后果,而且后世几百年的人也都明白。
再反观下跪的众人,死至报国的的将军早就已经死在抗敌的前线上了,哪怕侥幸存活下来,也不会跪在这里,人在城在,城破人亡。此刻这里的残兵败将是那些只会把“胜败乃兵家常事”当为至理名言的人,以此为借口苟且偷安罢了。而那些文官者不同,建文是皇帝的时候,视燕王反贼如蠹虫、仇寇,各顶个的义愤填膺,像是于燕王有不共戴天之仇。等到兵临城下,听闻皇宫失火,皇上下落不明的时候,他们又起心思了“反正皇帝都是你们老朱家的下,谁当都一样,我与他往日无仇近日无怨的,他当皇帝高兴了说不定让我继任就职,一切不都没变吗。而看看这个方孝孺,你是读书读的多,可惜是个腐儒,不懂变通,全天下就你一个是忠臣,是直臣。相信在此刻所有人的心理都希望燕王能把方孝孺狠狠地治罪,如果罪罚轻了,很多人会站出来以方孝孺以往针对燕王的种种罪行,让燕王从重处理,用以彰显自己的忠心。等众人听到方孝孺被诛十族以后,很多人都松了口气,“诛十族好像够了,我不用让燕王再加重刑法了。”可惜了这一代儒生方孝孺,他哪怕用上上千条人命,也叫不醒这一群装睡的人。
朱棣下令押下方孝孺后,再次望向头顶的城门【永定门】。回身面向所有人,他此时站立在门洞的中央,太阳正好升到头顶,迎着刺眼的阳光,此刻站在百官面前的就仿佛是那天人下凡。【之所以有这样的错觉,我怀疑是太阳太大,说有人又长时间水米未进,中暑症状下导致的头晕眼花而已。】朱棣快速的扫过所有人:诸位公卿,起身吧。明日大起,所有人上奉天殿听诏,择日行登基大典,改年号为永乐,大赦天下,除死刑不赦之重刑犯一律放归故籍,并秋后开恩科取仕,此门即日更名为【承天门】,就在这门外修一处学宫,迎接四方的学子。
这天下,到底是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