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其他小说 > 拐个校花穿北宋,皇帝求我别造反 > 第16章 当地民生

第16章 当地民生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翌日清晨,天空飘起细雨。

    余晨和苏映没在集市闲逛,而是去正在收割的水田前闲聊。

    余晨对史书记得很牢靠,侃侃而谈:

    “成都平原素有‘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之称,平原上耕植面积超过80,有3300多万亩田地。”

    “据《元丰九域志》和《宋史》记载,成都平原中心地带的人口稠密,达到了平均200人/平方公里,而同为川峡四路的夔州路,平均只有13人/平方公里。”

    “嘉州、简州、绵州一地,是成都平原的缓冲地带,虽略逊于前者,但也有‘人饶地腴、土地肥美’之称。”

    “这三州,北宋末年人口占比成都府路27,如果以人均田来计算,嘉州有970万的三分之一,也就是320多万亩田地。”

    说起土地和耕种,苏映完全能听懂,眉眼弯弯道:

    “这些我知道,但不知道具体数据。嘉州龙游耕地众多,犍为却多为丘陵山地,平原较少,你看这些水田,只是犍为的一部分。”

    她指向对岸的下游:“那边山田更多,但灌溉不便,在这个年代可能就是所谓的下田了。”

    余晨看着劳作的农民,点头道:

    “嗯,的确如此,《方舆胜览》中有记载,南宋苏明允任知嘉定府的时候,详细讲解了当地农事。”

    苏映回忆着,缓缓道:

    “这些水田都种稻谷,没有并种。我看过《农史稿》,北宋期间南方已经引进占城稻,并种豆、麦、麻,以防止旱年欠收。”

    余晨在农业上完全两眼一抹黑:

    “并种是指一起种吗?我记得这个时期引进了印度绿豆。”

    “嗯,宋代没有氮肥,并种豆类可以提高土地肥力,印度绿豆比大豆更好,可以增产10-18。”

    余晨感到不可思议,夸赞道:

    “厉害,未来还要多仰仗苏大校花发展农业。”

    “未来?”苏映有些奇怪地看他,“你想干嘛?”

    “我们要有自己的地才行,不然永远是逃户。虽然宋代没有明朝那么严格的户籍制度,但是没有户籍,什么都干不了。”

    苏映认同道:“你说的对,但犍为地区的农业似乎并不发达。”

    “为什么这么说?”余晨疑惑道。

    苏映娓娓道来:“一是稻种不够好,二是水利设施不齐,只有河岸边才水田多,三是耕种方式有些落后,甚至不如书中的宋代。”

    她顿了顿,继续说:“前两种要慢慢解决,我们没钱修水利,也没办法直接选育出好稻种,但是第三种现在就能改变。”

    两个连地都没有的年轻人就这样聊着,农人早就注意到了他们,却没什么闲工夫搭理。

    天气阴晴不定,这些稻子再不收割就迟了。

    苏映看了一会儿,又道:

    “余晨,你说这些农民为什么愁眉不展的?现在不是秋收吗?”

    余晨猜测道:“你知道蜀地百姓有多少苛捐杂税吗?”

    苏映摇头,他继续说:

    “后唐蜀地有十七种杂税,宋灭了后蜀,但留下了杂税,有些名字改了,实际上没什么区别。”

    “而且,我猜测这些农民多是佃农。河岸边土地肥沃,属于上田,肯定被地主兼并了。收的粮食再多,不仅不是自己的,还要交杂税,能高兴才怪了。”

    苏映垂眸叹息:“哎,古代农民真惨,我们就算有田也会这样吧。”

    余晨深以为然,却说:

    “要是有官身就不一样了,虽然也得交税,但官吏和地主都不敢盘剥。”

    “所以你能考上官吗?”苏映眼睛一亮,问道。

    余晨实话实说:“今年政和五年,刚好赶上春闱,再想考要政和八年了。”

    “就没有别的办法?”

    “有啊,捐官、献宝,或者被皇帝征辟。”

    苏映站累了,蹲在田边:

    “我们连田都买不起,捐官还是算了吧,献宝是什么意思?金银财宝吗?”

    余晨说:“不是金银财宝,那和捐官没区别。献宝一般是献祥瑞,比如长胡子的女人,三条腿的青蛙青蛙皇帝应该看不上,仙鹤吧,诸如此类。”

    苏映看着河岸边的野花野草,问道:“花能算祥瑞吗?”

    余晨挑了挑眉,也看了过去:

    “要看什么花,我记得牡丹是花中之王,姚黄魏紫你能培育出来吗?”

    苏映歪着头,沉吟片刻道:

    “可以试试,但牡丹花培育到开花要一年半载,再混种培育,又是一年半载,那时候都能考科举了。”

    他接着问:“山参你会种吗?我记得人工可以培育出巨型的山参,功效嘛肯定不如山参,但皇帝保准喜欢。”

    “这个倒是可以一试,说不定一两年就行,但不能保证超级大,最多脸盆大吧。”

    余晨被逗笑了,吐槽道:

    “脸盆大还不够?给那狗皇帝补死都够了。”

    “哈哈哈,那就这个吧。”苏映确定了想法。

    正聊着,远处走来一群带着哨棍的官府散从。

    余晨看了一眼,便拉着苏映往集市走。

    她不解地问:“怎么了?”

    “估计是来收税的,这些官吏我们躲的越远越好。”

    两人跑回了集市口,远远地看着那群散从,他们身后还跟着拿着哨棍的农人。

    苏映问道:“这些都是官吏?”

    余晨摸出一根烟点燃,淡淡道:

    “不全是,王安石变法后,基层有保甲法,这些应该是保甲兵,说白了都是催收税款的。”

    北宋时期的保甲法,不管主客户,十户为一保,五保为大保,十大保为都保。

    有两丁户出一丁参保,由乡间有名望之人担任保长、大保长、都保长。

    本意是节约军费,到了这个年代,只不过是官府和豪强盘剥地方的一种手段罢了。

    宋初税收负责人为各乡里长,一般选中层地主,如果税款收不齐要作保赔偿。

    很多里长因为负责两税,赔的倾家荡产,弃产逃亡者数不胜数。

    现在改为了衙前差事,和里正责任差不多,但属于临时工,不用担太大责任。

    更有一种主动任职的衙前,和官府一起中饱私囊、鱼肉百姓,小王员外就是其中之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