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都市小说 > 生活的一地鸡毛 > 第24章 接女儿来县城读小学

第24章 接女儿来县城读小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我跟欧阳玲在县城批发市场做批发生意,孩子留岳父岳母家带着,因为孩子得上学,村里的小学离岳父岳母家里特别近,岳父岳母带孩子,我们俩也是特别放心,从他们教育欧阳玲四兄妹就能看出他们也是个会教育孩子的老人。

    平常我跟欧阳玲也会每个月轮流回家陪陪孩子,孩子过生日,过节我们都会回家陪伴孩子。

    但是这样平静的日子没几天,我母亲又开始作妖了,我们去县城做生意的时候,我母亲没答应要帮我看孩子,对于我做生意,我母亲跟我那些姐姐们都是特别不看好我们,觉得我们就是作,留在家里看着那些山和田不保险吗?给别人打工不保险吗?一定得自己当老板做生意。

    结果我们离开孩子的第一个月后,我母亲悄悄的将孩子从学校接走了,也不跟我岳父岳母说。孩子放学的时候,我岳母去接孩子,看不到人。岳父岳母找不到孩子着急得不行了,跟岳父到处找,到处打听,听别人说我母亲将孩子带回去了,岳父岳母走到我家,看见孩子在家里才放心。

    岳父说:“亲家,你接孩子,你也跟我们说一下,不然我们都不知道孩子哪里去了。这要是孩子真找不到了,我怎么跟我女儿女婿交代呀!”

    我母亲不管岳父岳母找人找到天都快黑了,不留他们喝杯水,也不留他们吃顿饭。说:“我家孙女,我带回来天经地义,要跟你们说什么,这段时间这孩子住我们自己家,就不去你们家了。”

    岳父岳母回到家就跟我打了电话说了这事,说:“孩子被她奶奶接回去了,不肯让她来我们家住,说回家住段时间。”

    岳父岳母担心我们,觉得是他们不愿意帮我看孩子,孩子才回去的,将原由告诉我们,让我们心里有数。岳父岳母说,要我跟我母亲商量,孩子一家住一个星期,我们当时也同意了,我特意打电话我母亲商量了一下,母亲不同意了,执意要她自己带。

    后来我们才知道,我母亲带孩子怎么带的,下雨不送去学校,担心掉水沟里,天热不送去学校,担心热中暑,就带着孩子到处打牌。自己打牌,孩子就到处跟着玩。要么去自己女儿家住几天的时候,也带去住,也不送学校。

    孩子学校要交粮食,母亲也不给她交粮食,孩子得罚站,学校就让孩子站在操场里。那时候二姐婆家村里一个小伙追求我七妹,七妹在镇上学做竹席子。只要七妹一回来,这个追求她的男生就会叫一群朋友,找借口借机去我们家叫七妹出来玩,孩子见过这个叔叔几面。

    有次孩子因为没有交粮食,站在学校门口罚站,学校门口有个小卖部,刚好这个小伙在小卖部买吃的东西。

    孩子看见了,就在那里悄悄地喊:“叔叔,叔叔,你快来救我,我没有交粮食,奶奶不给我准备粮食,说我们家吃的都不够,那里有交学校的。我外公外婆家有粮食,她不让我踏进我外公外婆家,说我去了就要打断我的腿。我也没钱,老师说没交粮食的交两块钱也可以,你快找老师求情,让我别站了,我都晒晕了,等我爸妈回来交行吗?要么你通知我外公外婆来救我,我外公外婆家离这里不远。”

    这小伙立马找老师,说替孩子交两块钱,让孩子早点回家。老师找孩子确认,这人是谁,为什么要给我家孩子交粮钱。

    孩子立马回答:“她是我姑父,是我们自己家里人。”

    那小伙听了可开心了,立马交了两块钱,还买了一堆零食骑着摩托车将孩子送回去了。

    回到家里,孩子跟我母亲说这个人好好呀,救了自己。我母亲对这个未来女婿特别满意,因为他很大方,就各种撮合七妹跟他的婚事,也不顾及七妹喜不喜欢这个小伙,母亲觉得好,那就好,必须得当她家女婿。

    后来因为这件事促成了一段婚姻,成为了我们家的七妹夫。这个人人品都没搞清楚,就逼着六妹嫁给她。

    我母亲不让孩子我去岳母家,她带她去我五妹家住几天的时候,得路过我岳母家,孩子在那里喊外公外婆。我母亲用手堵着孩子的嘴巴,不让她喊,隔壁左右邻居看到了,都说我母亲真是个厉害的人,做人做得太绝情,没有点人情味。

    这样孩子在家里读了半年学前班,还读了一年一年级,一眨眼孩子六岁了。下半年得上二年级了,什么都不会,考试考三十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

    后来欧阳玲回去了,将孩子带下来,住在我岳母家了,说孩子要期末了,孩子得考试,这样孩子才在岳父岳母家住到期末放暑假。

    我跟欧阳玲想着怎样将孩子转到县城读书,各种打听流程,说孩子得是城镇户口就能转过来读书,并且还不需要借读费,农村户口如果在县城读书还得出好几百块钱的借读费,几百块钱也是个大数目。

    娘家姐姐知道这些情况,就想办法找黄牛,那年代也有黄牛,就是代办户口的,八千块钱一个指标。欧阳玲跟姐姐都买了这个户口,大人的户口办好了,我们立马将孩子的户口转过来,姐姐立马将侄儿的户口也转过来。都是为了孩子读书方便,买了这个城镇户口,那时候户籍管理制度不严格。

    前两年,因为县城实行划片读书的制度,我们以前买的房子刚好是一所学区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有,并且还是我们那里最好的学校,围绕着我们那个小区。孩子都三十岁了,孙子都有了。为了以后孙子读书,欧阳玲将户口地址转到我们房子所属地,得去之前户口所属地的居委会办咨询转户口的流程,办理转户手续的时候,居委会的人说,我们之前那个户口的地址名下一共有五六千个人,这五六千个人可能当初都是找的同一个办理户口的人,买户口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孩子能在县城读书。

    暑假快到了,岳父岳母早早起来给孩子做早餐,还将家里隔壁左右的邻居叫过来吃早饭。岳父岳母家周边的邻居都特别团结和睦相处,谁家早上特别忙,没时间做饭,就在家里不忙的家里吃饭。

    因为岳父岳母家没种田了,就种几亩地,没那么忙,经常这个饭就是岳父岳母做,喊邻居们过来吃饭。那天早上隔壁的邻居看见孩子一个人去县城,还给了她两块钱路上买水喝,一起将孩子送大队部坐车点,那阵势听孩子讲的时候都觉得特别美好,我听后都特别感动,特别感谢她们对我家孩子的照顾。

    年轻的邻居们担心岳父岳母年纪大了,交代不清楚,她们将孩子交给售票员,将孩子的行李还有很多菜放车上,放好后,说:“师傅,孩子直接到终点站下,路途别让她下车,孩子的爸爸妈妈会到车上接孩子的,孩子大姑大姑父也是跟你们一样开这个线路的,你们都认识,都是熟人照顾照顾,拜托你们了,感谢啊。”

    孩子第一次一个人坐长途公交车到县城,一个人带着家里种的很多菜,有岳父岳母种的,也有邻居种的,要孩子一起带过来,说我们在外面吃菜都得花钱,家里种的多带点,省一点算一点,暑假的时候正是地里菜丰收的时候,玉米,辣椒,茄子,各种豆角,西红柿,冬瓜,南瓜藤等等新鲜的菜。

    还有自己的行李一起来到县城,我们在公交站接的孩子。在路上的时候,那个售票员找孩子出车钱,孩子也不懂,不知道自己没一米二是不用出车钱的,吓得自己立马将手里的两块钱给售票员。

    孩子说:“阿姨,我就两块钱,一分都没了,都给你了,本来是我家邻居叔叔给我买水喝的,我也没钱喝水了。”

    那售票员居然连个小孩的车钱都收了,可能看见没有大人在旁边,就找这么小的孩子要车票钱。

    大热天,孩子穿了好多衣服,欧阳玲脱了一件又一件,这是夏天,怎么跟孩子穿得跟套娃一样。那天大哥跟嫂子她们都在县城,看着孩子这样的穿法,都觉得心酸。

    孩子说:“农村早上冷,外公外婆担心我着凉,就给我穿了很多衣服。”

    袋子里面装的全是秋衣秋裤,还有一些不认识的衣服,不是我们买的。

    孩子说:“这些衣服都是城里人捐我们农村学校的衣服,老师发的这些衣服,本来老师发给我的都是好的,我都还蛮喜欢的。表叔家女儿跟我一班,她的衣服她不喜欢,还有破洞,将我漂亮衣服都换走了,说我不跟她换她就不跟我玩了。我跟她换了衣服后,她还带我去她们家玩了呢。”

    这些破洞的衣服,欧阳玲跟孩子商量,说:“能把它们都扔了吗?妈妈给你买新的。”

    孩子还舍不得扔,说买新衣服得花钱,这些衣服都能穿,留着吧。我跟欧阳玲都意识到了,我们这一年半天天一心在赚钱,确实忽略了孩子,在孩子吃喝用方面确实没照顾好,我们也特别自责跟心疼。

    在我们农村,孩子都是这样简单朴素的过着。但是我们在县城,看着那些小女孩各个都打扮得跟公主一样。我们就想着,我们在外面打拼的意义在哪里,不就是为了改变家里的现状,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吗?

    下午,欧阳玲带着孩子去批发市场买了一堆衣服来了,我记得后来大哥大嫂在市里也买了好几件品牌的裙子送给孩子。那些裙子跟礼服似的,每件都有透明塑料套套着,孩子第一次看见这样既漂亮又有档次的衣服,她一件一件的用衣架挂着,都舍不得穿。

    我们觉得孩子还是得我们自己带着成长比较好,不管日子怎么难,我们一家三口在一起熬,我们相信总有那天会熬过这些难关的。

    户口办好了,下学期可以立马将孩子转县城来读书,我们觉得孩子在老家农村读书跟没读一样,因为她什么都不会。后来让孩子留级了,又读了一个一年级,一切从这个一年级重新开始,我们还送孩子学特长,学钢琴,学书法,看见县城的小孩都学这些,我们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