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还钱了
林力想着十两银子的事情,匆匆的吃过早饭,却见到自家亲娘正在偷偷给儿子塞鸡蛋。
“娘,你在干什么?”林力走过去将鸡蛋夺了过来。
吴丽有些心虚,可以想到大孙子吃不上饭,语气又硬起来,“让棋儿吃口饭吧,你这个当爹的怎么这么狠心?”
林力没到自家娘说出这种话,“我狠心?我狠心?”
张菊听到争吵过来拉住林力,“当家的,你再去吃口饭吧,刚刚都没吃多少。”
林力被张菊拉着又回到了饭桌前,林力对着林清清说,“你去看着你哥,不许他吃饭。”
林清清乖巧点头,“好的,爹。”
吴丽也回到饭桌前,吃饭的氛围安静的可怕。
“爹娘,你们是不是打算不让我还这十两银子了?”林力开口。
“还什么银子?还十两?”吕方大叫,什么时候又欠银子了?
张菊拉住大喊大叫的弟妹,“你别急。”
“我怎么不急?前些天林清清采了毒菌子,害我们一家中毒就花了不少银子,怎么今日大哥一回来张嘴还要十两银子?”
林力听到中毒的事情也是一惊,“什么时候的事?”
吕方将事情讲了一遍,气的林力胸口疼,“林清清,你跟你哥一起跪着。”
林清清认命的跪在林棋身边,还庆幸着幸好二婶娘不知道她和林知微之间的事情。
“当家的,你消消气。”张菊在一旁安抚着。
“你怎么当娘的?清清采回来的菌子你都不知道检查一遍?”张菊不敢接话。
“行了。”林大牛发话,“吵来吵去像什么样子?”
又对着吴丽说,“你带着几个小的把饭桌收拾一下。”又对着林力说,“你跟我进屋来。”
林力不明所以,跟着林大牛进了屋。
林大牛将门关上,“不是爹不肯还银子,只是家里实在是没钱了啊。”
“棋儿和白儿的束脩是三叔交的,家中的田地挂在小竹名下,连赋税都免了,怎么会没钱呢?”林力不解,自家怎么会越过越穷?
“唉,”林大牛叹气,语气也软了下来,“虽说棋儿跟白儿的束脩是你三叔帮着交的,可是这学习用的书籍,笔墨纸砚可都是咱家自己掏钱买的。更何况棋儿三天两头跑回家来说要跟同窗出去游学,回回都要拿十两银子。”
林力见林大牛说的情真意切,不由得懊悔愧疚,“都怪我这个当爹的没有教导好他。”
“这不怪你,我这个做爷爷的也没尽到责任。”林大牛伸手拍着林力的肩膀。
“可是爹,这十两银子并非是小枫的,而是他见我着急,又朝掌柜借的。”林力解释。
“可是咱家实在拿不出银子。”林大牛装作心痛的样子,“不然把田地卖了吧。”
“不行。”林力阻止,卖地还债,那村里人不都知道自家的事情了?“我再想想,不行就写个欠条,我以后做工的钱都先还给小枫。”
林大牛背过手松了口气,暂时是不用还这十两银子了。
林知微这边,中午吃过饭后,家人都准备午休,毕竟早上起的有些早。
林知微等到林知韵睡熟之后,自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前世她是一个高中生,一些穿越种田的文章她也看过,不过她自小就生活在城市里,对于接触到的农作物十分有限。想着养鸡也是因为看到的最多的就是关于养殖鸡的方法,用蚯蚓喂养,鸡可以很快长大,对于农村人家来说先把吃饭质量提升了很重要。
只是奶虽然答应了,但是迟迟没有出门,林知微心里也着急的很。
为什么自己是个七岁的小姑娘,再大一点的话,自己或许就可以往山上去,那些书上写的山上到处都是宝,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假的?
林知微就这样想着,迷迷糊糊的睡了过去,在梦里还梦到了自己的养鸡规模越来越大,鸡叫的的声音在她听来就如同天籁一般。
“姐,该起了。”林知韵摇着林知微的胳膊,“三姐喊我们去捡鸭蛋呢。”
林知微揉了揉眼睛,“奶不是说明天再去吗?”
“明天可以去,今天下午也能去,姐你快点,三姐他们都等着呢。”
林知微清醒了一点儿,走出房门看到一群全副武装的兄弟姐妹,林知意将一个竹篮递给林知微,“走,继续捡鸭蛋去。”
林明善和林明礼也加入了队伍,“姐,走了。”林明礼和林知韵一左一右拉着林知微走。
“咱去这么多人,爷会不会不高兴?”林知微问林知意。
“咱家一个月也去不了几趟,奶说趁着现在多捡一些,晚上让我娘多腌一些,到时候吃不完还可以卖出去。”
林明善嘱咐,“那芦苇荡大得很,但是捡的时候不要把一窝鸭蛋捡完,要留下几个,知道了吗?”
“知道了。”
林明善和林知霜带头去捡鸭蛋,而且下午的时候来捡鸭蛋的小孩子更多,有几个人还认识林知微给她打招呼,要约着过几日一起来捡鸭蛋。
林知微点头,嘴上说着,“有时间一起。”此刻突然明白了那些商务应酬话术。
林知微听到有人大叫一声,应声看去不知道哪家的小孩子抓了一只野鸭子,还同身边人炫耀着。
“村长爷爷说过,不能抓鸭子的。”林明礼开口,那小孩子看了他一眼,“是这只蠢鸭子自己飞过来的。”
林明善拉住林明礼,阻止他继续说下去,虽然村长爷爷明令禁止过不可以捕捉鸭子,但是时常会有人家来抓只回家打打牙祭,对于这些村里人都是默认可以的。
“三哥。”林明礼不理解。
“继续捡鸭蛋,捡完咱们就回家。”林明善嘱咐,“别走太远,就在这里捡就行了。”
林知微继续捡鸭蛋,时不时的观察林知韵那边的情况,怕出什么事情。
“呼。”林知意叉腰,“我都要拎不动了。”
林知霜见大家都捡的差不多了,“回家。”
七人各自拎着自己的竹篮往家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