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忠臣曹操,毛玠到来
他深吸一口气,稳了稳心神,声音坚定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殿下,张角之流假借驱邪疗疾之名,内怀不轨之心。煽惑百姓,其势如烈火燎原,若不速加扑灭,必致天下大乱!”
何进听后,眉头紧锁,似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急忙追问道:“孟德有何高见?”
曹操听完这番话,眼神不由自主地转向了刘辩。只见这位年轻的皇太子面带微笑,眼中没有一丝惊慌,镇定自若,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相比之下,身为大将军的何进却显得焦虑不安,举止间流露出明显的慌乱。曹操心中暗自嘲讽何进的胆怯,同时也对刘辩的成熟稳重和超越年龄的胆识感到惊讶和钦佩,使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看似稚嫩的少年。
此时的曹操把自己定在大汉忠臣的位置上,一心所想皆是报效朝廷。他眼神变得犀利,朝着两人行了一礼后,缓缓开口说道:“回大将军,操窃以为宜速遣谍探,潜入太平道之中,洞察其虚实,以备不虞。其次,朝廷当昭告四方,揭其奸谋,使民知其非,断其根源。再者,须练精兵,伺机而动,一旦时机成熟,雷霆出击,剿灭其首恶,以靖乱局。”
何进在一旁听着,频频点头,出言补充道:“孟德言之有理!殿下,事态紧急,不可稍缓,宜速决断。”
眼见何进的急切模样,刘辩依旧面色如常,他会心一笑,开口安慰道:“大将军勿忧,孤早于岁前即觉察太平道之隐患,已奏明父皇。对此,孤已有筹谋对策。”
说完,他目光落在曹操身上,沉吟片刻后开口问道:“孟德远识,孤深为欣悦。君于朝中担任何职?”
曹操一听这话略一思索就知晓刘辩的意思,他收敛心神,恭敬回应:“回殿下,操今乃无官无职之身,不过闲散之人耳。”
“哦?”
刘辩当然知晓曹操现今的处境,他故作吃惊地问道:“孟德如此大才,岂能任其湮没无闻?孤愿向父皇力荐,使君担任大将军之参军。未知孟德意下如何?”
曹操闻言,心中波澜起伏,但他表面仍保持着沉稳。他知道这是改变仕途的关键时刻,也是展现才干的良机。于是,他再次深深一揖,声音坚定而不失谦逊:“蒙殿下厚爱,操不胜感激。若能得此机会,操必竭尽所能,为大汉除害,为陛下解忧。”
刘辩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的光芒,微微一笑,转身看向何进,用晚辈的口吻称呼:“舅父,孟德暂任大将军府中之幕僚,待孤等返回宫闱,便禀明父皇,将此事详陈其前。”
何进欣然应诺:“殿下宽心,臣必不负所托。”
随后,刘辩起身告辞。何进送到门口时,刘辩转身叮嘱了一句:“舅父亦明富贵之源,望勿令孤失望矣。”
刘辩说完没再搭理发愣中的何进,大步朝门外走去。待何进回过味来时,急忙追出去,早已没有刘辩的身影。
何进站在门口,望着刘辩消失的方向愣愣出神,脑子里反复思考刘辩临走前的那句话。突然,他心里闪过一道可怕的念想:“辩儿所言,是否在警醒本将,不宜过于亲近世家?诚然,陛下与士族之间矛盾日益尖锐,本将之所以得以擢升,全赖皇后之亲、太子之舅的身份。吾之一切荣华富贵,皆源于此……”
他越想越心惊,抬手抹了一把额头上的虚汗,稳了稳心神,恢复了往日大将军的气概,回身朝府内走去。
等到何进回到大厅后,曹操看其心不在焉的模样,便起身告辞而去。
回到东宫的刘辩此时也在思考下一步动作,心里带着一丝急切,小声呢喃着:“王越咋还不传回消息?”
正说着,胡振急忙小跑到刘辩身前,单膝跪地俯身一礼,从腰间取出一物呈到刘辩眼前。
“启奏太子殿下,属下携楼主亲笔秘函至此,恭请殿下垂览!”
“嘿,刚还说到王越,这就来信了!”
刘辩一时心中欢喜,后世之言脱口未出,急忙展开信件,仔细观看上面的内容。须臾,刘辩收起密信,这才注意到还跪在地上的胡振。
“胡振,速遣使告之王越——万事皆备,唯待时机耳!”
“诺!”
随着胡振离去,刘辩再次展开手中的密信,自言自语到:“我果然没看错人,王越天生就是干特务的材料。绣衣楼成员现在已经渗透到二十八方信徒中并逐步进入中高层,我的计策已经初见成效了!也是时候进行下一步了……”
时机一晃,已过半月。刘辩一直没出过东宫,没事时就去校场看黄忠和吕布的对练。刘辩也想着和二人切磋一番,每当刘辩拿起长枪时,二人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久而久之刘辩也打消了这个念头。
这日,刘辩刚从何皇后寝宫回到东宫时,内侍急忙来报说典韦已经回来,一起来的还有两人,此时正在正殿等待刘辩接见。
刘辩心中一喜,疾步朝正殿走去。待到门口时便看见典韦正朝刘辩迎来,猛然跪下,郑重叩首一礼。
“末将典韦,叩首拜见太子殿下。蒙殿下洪恩,臣已护送孝先先生平安归来。”
刘辩连忙扶起典韦,不住点头,开口说道:“善哉,典韦亦劳矣!”
这时,另外两人也听到了这边的动静,只见其中一人,满脸激动,快步朝刘辩走来。待到近前时,双手合十作揖,俯身顿首道:“下臣毛玠叩见太子殿下!”
“孝先勿劳繁礼,孤对孝先之思念,实乃切切于心也。”
刘辩说着便将毛玠扶起,目光落到了他身后的一名年轻文士身上。只见其身形挺拔,一身浅色的长衫令其显得更为儒雅。他的面容清秀,眼神明亮,透露出一股不凡的气质。毛玠见状,连忙向刘辩介绍道:“启禀殿下,此为下臣之挚友,名唤崔琰,字季珪,乃博学多才之士。今特引荐于殿下,望能为朝廷效力,共襄盛举。”
崔琰闻言,立即上前一步,恭敬地向刘辩行了一个大礼,声音沉稳而谦逊:“草民崔琰,叩见太子殿下。蒙孝先兄推毂,获瞻云霓,实三生之幸也。倘有涓埃之力,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不敢稍有懈怠。”
看着眼前的崔琰,刘辩心中暗自欣喜。这可是汉末三国时的大才,他早年以武勇著称,后来转向学问,师从著名学者郑玄。是个有政治远见,敢于直谏的文武全才。
想到此处,他微微一笑,出言称赞道:“先生不必过于自谦,孤早闻先生才名,今日一见,果真如传言般风采非凡也。”
话至此处,略微沉吟后继续说道:“先生学富五车,胸怀报国之志,诚为国家之柱石也。孤虽愚钝,亦知治国安民,非旦夕可就,须得贤良辅弼。今日幸会先生,实乃天助我汉室也。孤决意立时,擢崔琰先生为太子议郎,参预机务,共谋国策。”
崔琰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真切感受到了刘辩的诚意与期待。他再次躬身,语气坚定地回应:“臣崔琰叩谢殿下恩宠,自当披肝沥胆,竭忠尽智,以报殿下之知遇。恳请殿下直唤臣之表字,莫失了殿下尊位也。”
毛玠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也是欢喜不已。他与崔琰相交多年,深知其才学与人品,如今太子委以重任,他知道这也是太子对自己的极大信任。两人都在心中暗下决心,定要尽展所长,为刘辩、为大汉、为天下百姓,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随后刘辩吩咐内侍准备酒宴为三人接风洗尘。随着毛玠和崔琰的到来,刘辩的智囊团已初具雏形。他此刻在心里畅想着那些顶级谋士尽归自己麾下的场景,当想到贾诩不知去向,荀彧又婉转拒绝了出仕的机会,不由苦笑着摇摇头。由此可见,那群世家大族对于大汉皇权确实没有多少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