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纪 > 第52章 孙策封吴侯

第52章 孙策封吴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孙策获封乌程侯】

    曹操派遣议郎王誧以皇帝的诏书任命孙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命他与吕布及吴郡太守陈瑀共同讨伐袁术。

    诏书中写道:“董卓逆乱,危害国家和人民。先将军孙坚以讨平国贼为念,但雅意未能完成。孙策遵循善道,求福不回。现任命孙策为骑都尉,袭爵乌程侯,领会稽太守。”另一道诏令中写道:“原左将军袁术不顾朝廷的恩惠,坐创逆乱,造合虚伪,想要起兵作乱,诡诈百姓,一开始听到他的言论时,朝廷以为不是真的。但后来收到平东将军领徐州牧吕布派来的使节,揭发了袁术惑众妖妄的情况,方知袁术具有鸱枭之性,继续他的无道行径,擅自修建王宫,设置公卿,祭祀天地,残害百姓,给国家带来深重灾难。吕布前后上书说孙策忠心于朝廷,想领兵讨伐袁术,为国家尽忠,乞加显异。所谓悬赏俟功、惟勤是与,故而朝廷宠授官爵,令其承袭父亲的封爵,又任命其掌管大郡,荣耀兼至,如今正是孙策为朝廷输力竭命的时候。应尽快与吕布及吴郡太守安东将军陈瑀勠力同心,共同讨伐袁术。”

    孙策认为自己统领兵马,结果曹操只授予他骑都尉兼郡太守的职务,感到官位太轻。欲求将军之号,于是命人去暗示王誧,王誧便承制任命孙策为临时明汉将军。

    孙策便上奏朝廷,表示谢恩,说:“臣出身卑微,居于边陲。陛下广施恩泽,不遗余力,使臣袭爵,兼管名郡。仰慕荣宠,实在让臣担当不起。兴平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臣在吴郡曲阿得到袁术所呈上的表奏,让臣行殄寇将军;直到臣得到诏书之后,才知道之前袁术的委任状乃是擅自伪造的。臣虽然立即回绝了,但仍然感到心有余悸。臣十七岁时丧失了先父,惧有不任堂构之鄙,以忝析薪之戒。诚然,臣没有像霍去病十八岁就建功立业,也没有像世祖的将领那样在弱冠之年就成为开国功臣。臣初次领兵时,年未弱冠,虽然懦弱不善战斗,但仍然竭尽微薄之力以效微命。现今唯有袁术狂惑,恶行深重。臣凭借威灵,奉辞伐罪,一定能献上捷报,以报答所授予的职务。”这年,孙策又被任命为讨逆将军,封号吴侯。

    此时,陈瑀驻扎在海西,孙策奉命整顿军队,与吕布、陈瑀配合讨伐袁术。当孙策抵达钱塘时,陈瑀暗中图谋袭击孙策,派遣都尉万演等人秘密渡江,持印信传递给丹杨、宣城、泾、陵阳、始安、黟、歙等险县的大将祖郎、焦已以及吴郡乌程人严白虎等,让他们作为内应,等待孙策军队出发后,准备攻取各郡。

    孙策察觉到了情况,派吕范、徐逸前往海西攻打陈瑀,陈瑀大败,他的大将陈牧等人都被孙策枭首;孙策还俘获陈瑀的吏士妻子四千人。陈瑀独自骑马逃往冀州,归附袁绍,袁绍任命他为故安都尉。

    【袁术出兵攻刘宠】

    当初,陈王刘宠有勇力,擅长射箭。当黄巾起义爆发时,刘宠率领军队保护封国,人们都对他非常敬畏,不敢离叛。陈国的国相会稽人骆俊一向拥有恩威,那时候汉朝的王侯们已经不能再得到租禄,而且经常遭到乱兵掠夺,有的甚至几天才吃得上一顿饭,纷纷转死于沟壑之中。只有陈国独自富裕强大,邻郡人纷纷归附,有十多万人民。当州郡军队起兵讨伐董卓时,刘宠率领军队驻扎在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

    袁术向陈国请求粮食,被骆俊拒绝了,袁术非常恼怒,率领军队攻打陈国,并派人以诈杀死骆俊和刘宠,陈国因此陷入了破败之中。

    骆俊死后,他的妻子改嫁给华歆,成为小妻,儿子骆统当时只有八岁,于是跟随亲戚宾客回到会稽。母亲送骆统上车时,骆统拜辞而去,不肯回头道别,母亲泪流满面地站在后面。驾车的人说:“夫人还在呢。”

    骆统说:“我不想增加母亲的思念,所以不能回头。”他侍奉母亲非常细心。当时正闹饥荒,乡里和远方的旅客大多都陷入困乏之中,骆统为了救济他们,自己也减少了饮食。他的姐姐非常仁爱,但寡居无子,看到骆统的情况后非常伤心,经常询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骆统说:“士大夫们都糟糠不足,我怎么能独自饱食呢!”

    姐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告诉我,而宁愿自苦若此呢?”于是她自己拿出私人的粮食给骆统,并告诉了母亲,母亲也赞同,于是他们开始慷慨施舍,因此获得名声。

    【曹操征讨袁公路】

    秋季九月,司空曹操率军东征袁术。袁术听说曹操前来,就弃军逃走,留下桥蕤、李丰、梁纲、乐就等将领在蕲阳阻击曹操;曹操击败桥蕤等人,将他们全部斩首。

    当初,袁术和桥蕤一起攻围蕲阳,蕲阳为曹操而固守。袁术因何夔是蕲阳人,于是想胁迫他,令其去游说蕲阳投降。何夔对袁术的谋臣李业说:“昔日柳下惠听说有伐国之谋后,面露忧虑之色。他说‘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斯言何为至于我哉!’”于是何夔跑到灊山去躲藏起来。袁术知道何夔终究不会为自己效力,于是打消了胁迫的念头。袁术的从兄山阳太守袁遗的母亲是何夔的从姑,所以袁术虽然憎恨何夔,但没有加害于他。

    袁术逃跑渡过淮河,他的兵力薄弱,大将纷纷死去,众人离叛,加上天旱年荒,士民冻饿,江淮地区的粮食几乎耗尽。当时,舒仲应担任袁术的沛相,袁术给舒仲应十万斛粮食作为军粮,舒仲应全部分发给了饥民。袁术听说后非常愤怒,陈列兵器准备斩杀他。舒仲应说:“我知道自己这么做必死无疑,但还是做了。宁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于涂炭。”

    袁术下马拉住他说:“仲应,足下难道只想着独享重名于天下,而不与我同舟共济吗?”

    曹操聘请何夔担任司空掾属。当时有传言说袁术的军队发生兵变,曹操问何夔说:“你觉得这个消息可信吗?”

    何夔回答说:“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袁术没有信顺之实,却希望得到天人的帮助,为此无法得志于天下。失去道义的主公,连亲戚都会背叛他,更何况身边的人!以我看来,他的军队必然会陷入内乱。”

    曹操说:“国家失去忠良就会亡国。你不肯为袁术所用,袁术发生内乱,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曹操性格严厉,掾属往往因公事而受到他的杖击;何夔为此常备有毒药,发誓宁死不受辱,因此他始终未受到过惩罚。

    孙盛在《魏氏春秋》中说:“主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样才能上下和谐,道德光明。公府的掾属,是古代培养士人的方式,必须选拔有才能的人,发掘优秀的人才,得到合适的人才能使事情办成,如果选错了人,就会带来灾祸。假若掾属有过错,可以进行刑黜;但对他们加上鞭打之刑,只因一点小错就对其进行羞辱,这难道符合‘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吗?然而,士人出身,应推度品德投趾,不可不慎重地考虑所要追随的对象。因此,高尚的人会坚守自己的原则,不为名位所束缚,岂是王侯可以臣畜、名器所能束缚的!除非属于这一类人,否则就得随波逐流,否泰荣辱,制之由时。所以箕子安于遭受孥戮,柳下夷受到了三次黜辱,萧何、周勃也曾被收押,这难道不算一种耻辱吗?只因是出于君命的缘故,故而不得不接受。何夔明知时势制度如此,既贪恋掾属的优厚待遇,又不肯接受责罚,还随身携带毒药来要挟君上,以此来避免微小的耻辱。《诗》中说‘唯此褊心’,正是形容何夔的。放之,可也;宥之,非也。”

    沛国人许褚,身高超过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超群;他聚集几千个年轻人和宗族子弟,坚守城墙以抵御外寇,淮、汝、陈、梁之间都畏惧他。曹操征讨淮、汝时,许褚带领众人归附曹操,曹操说:“此吾樊哙也!”立即任命他为都尉,引入宿卫,那些跟随过许褚的侠客们都被任命为虎士。

    故太尉杨彪因与袁术结为姻亲,曹操非常厌恶他,诬陷他意图废立皇帝,上奏朝廷并将他关入监狱,以大逆罪劾之。将作大匠孔融听说此事,连朝服都没来得及穿,就去拜见曹操,劝他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周书》上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更何况是因袁氏而归罪于杨公呢!”

    曹操说:“这是国家的意思。”意指是皇帝要杀杨彪。

    孔融说:“假使成王杀掉召公,周公能说他不知情吗?”

    曹操派许令满宠负责审理杨彪的案件,孔融和尚书令荀彧都对满宠说:“只进行审问,不要用刑考掠。”满宠没有任何回应,按照法律进行了审讯。

    数天后,满宠请求见曹操,对他说:“杨彪被审问时没有其他辩词。这个人在国内有名望,如果罪行不明白,必然会使民众对朝廷失望;我私自为明公感到可惜。”曹操当即赦免了杨彪,令其出狱。

    最初,荀彧和孔融听说满宠对杨彪进行考掠,都感到愤怒;而当他们看到杨彪得以获释后,对满宠就改观了。杨彪看到汉室衰微,政权在曹氏之手,于是自称脚挛,有十几年不出门走路,因此得以免于灾祸。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说:“杨公出身积德之门,身为名臣,即使有过错,也应该得到宽恕,何况是滥用淫刑,还可以加上考掠吗?如果杨公理应被审讯,荀彧、孔融两位贤者怎么会要求不要考掠呢?满宠把这一切看作是自己的能力,这是酷吏的用心。虽然能因此而使杨公脱罪,但怎能抵消之前的滥用刑罚进行考掠的恶劣行为?”

    当时袁绍在河朔地区势力强盛,而汝南又是袁绍的本郡,门生宾客分布在各县,拥兵拒守。曹操对此非常担忧,任命满宠为汝南太守。满宠征募五百名服从者,率领他们攻下二十多个壁垒,引诱那些未投降的渠帅,在座上杀死了十几人,遂平定局势。共收得到两万户及两千兵马,都命他们务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