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书小说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纪 > 第17章 十常侍之乱

第17章 十常侍之乱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何进谋杀十常侍】

    辛酉日,汉灵帝被安葬在文陵。

    袁绍对何进说:“以前窦武想要铲除宦官,结果反而被他们杀害,这是因为他的密谋被泄露的缘故。五营百官素来都害怕宦官,窦氏不明白真相,反而想利用他们发起政变,结果自取祸灭。如今将军贵为国舅,又有兄弟掌管着强大的军队,而且手下的将领都是英俊名士,愿意为您尽忠竭力,事态都在掌握之中,这是上天赐予的机会。将军应该为天下除去祸患,留名于后世。就算是周朝的申伯,也不足以和将军将要建立的功名相提并论。现在先帝的灵柩在前殿,将军受诏统领禁兵,不应轻易出入宫省。”

    何进非常赞同,于是装病不去送葬,也不去山陵祭奠。

    秋天的七月,渤海王刘协被迁封为陈留王。司徒丁宫被罢免。

    何进和袁绍商定策略后,就向何太后提议罢免中常侍以下的宦官,然后让三署郎官来代替他们。但太后不同意,说:“中官掌管禁省,从古到今,一直是汉家的惯例,不能随便废除。而且先帝刚刚去世,我怎么能和士人一起面对面地处理政务呢?”

    何进很难违背太后的意愿,便打算先诛杀那些放纵跋扈的宦官。袁绍认为中官们亲近皇帝,掌管军政大权,如果不铲除他们,将来必定会给国家带来麻烦。但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何苗收了中官的贿赂,知道何进想要铲除他们,就多次向太后进谗言,说:“大将军专制,擅杀左右,独揽权力,会危害到国家的稳定。”太后听信了这些话。

    何进虽然是新贵,但他一直畏惧宦官,他表面看起来具有很大的威望,内心却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始终无法下定决心。袁绍等人又商量对策,建议何进召集四方猛将和豪杰,让他们带领军队向京城进发,以此来威胁太后。何进同意了这个计划。

    主簿广陵人陈琳连忙进谏说:“《易经》中说‘即鹿无虞’,俗话说‘掩目捕雀’。即使是小事也不能通过欺骗来达到目的,更何况是国家大事呢?现在将军拥有威望,手握重兵,龙骧虎步,高下在心。如果您召集四方豪杰来胁迫太后,那就像是在用燎毛发来敲打洪炉一样,是很危险的。您应该迅速行动,果断处理问题,按照正道行事,这样才能得到天人的支持。您却要反过来丢开手中的利器,然后需要向别人求援。要知道大军一旦集结,那么必然是强者为胜,正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最终非但不能成事,还会导致混乱。”然而何进没有听从陈琳的劝告。

    典军校尉曹操听说这件事后笑了笑,说:“中官这种官职,古今都有,只是君主不应该把权力过多交给他们,之所以导致现在的局面,都是因为君主驾驭不当的缘故。既然要惩罚他们的罪行,就应该诛除元凶,只需要派一些狱吏去处理就行了,何必要纷纷召来外兵呢?如果想要用这种方式来彻底铲除宦官,那么这密谋肯定会泄露,我看必定会失败。”

    【何遂高引狼入室】

    何进召集董卓的将士前往京城,并秘密令董卓上书,指责中常侍张让等人恃宠而骄,荼毒海内。董卓声称“昔日赵简子兴兵于晋阳,攻入都城,驱逐范氏和中行氏。臣也将领兵击鼓进入洛阳,铲除君主左右的罪恶之人。”何进想以此来威胁太后。

    侍御史郑太劝何进说:“董卓强悍不讲道义,并且贪得无厌,如果将过多权力交给他,他一定会肆意妄为,必将危及朝廷。明公注重德行,掌握着国家大权,应该自行决断,诛除有罪,实在不应该让董卓插手。此外,事情变化无常,教训深刻,应该尽快采取行动。”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该召唤董卓,但是何进都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郑太于是弃官离开,他对荀攸说:“何公不容易辅佐啊!”

    何进的府掾王匡和骑都尉鲍信都是泰山人,他们被派回家乡招募士兵,为政变做准备。何进还召集了工郡太守桥瑁驻扎在成皋,然后派武猛都尉丁原率领数千人攻打河内,烧毁了孟津,火光冲天,照射进洛阳城中,他们都扬言要进京诛杀宦官。何进又命人往西征召董卓屯兵在关中的上林苑里。

    董卓听到召唤后立刻领兵出发,他上书说:“臣认为天下之所以逆乱不止,都是因为黄门常侍张让等人侮辱天常,擅自掌管王命的缘故,他们的父兄都分别占据着州郡,一封信就能得到千金,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都归张让等人所有,导致怨气冲天,妖贼蜂起。臣曾奉诏讨伐于扶罗,将士饥饿,不愿渡河,都说要先诛杀宦官才能消除民害,然后从台阁请求军粮。臣随即安抚,一直到了新安。臣听说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柴,痈溃虽然疼痛,但胜过养肉,等到溺水了才呼叫停船救人,只会后悔无及。”但太后仍然不听从。

    【袁本初心怀不轨】

    何苗对何进说:“我们从南阳发迹以来,都是依靠宦官的帮助才获得如今显贵的地位,国家事务也不容易处理。所谓‘覆水难收’,你应当认真思考一下,最好能与宦官达成和解。”

    当时董卓刚到达渑池,何进听完何苗的话后,变得更加犹豫,他派谏议大夫种邵以诏书的名义阻止董卓。但董卓不听从诏命,继续前往河南。种邵在半路慰劳,并且要求董卓回军,但是董卓怀疑有变故,让他的士兵以兵器挟持种邵。种邵很愤怒,拿着诏书呵斥董军,士兵都退后,于是种邵上前继续指责董卓抗命。董卓只好返回夕阳亭驻军。种劭是种暠的孙子。

    袁绍担心拖延太久何进会转变想法,于是用言语威胁何进说:“如今大将军与宦官的仇怨已成,形势也已显露,将军还想等到何时才做出决定?如果拖得太久,形势发生变化,会重蹈窦氏的覆辙!”于是何进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赐予节杖,掌握生杀大权;又拜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为政变做准备。

    袁绍派遣雒阳方略武吏暗中监视宦官,又命人督促董卓等人紧急上奏,威胁太后说他们要进兵到平乐观。太后这才感到恐惧,急忙罢免了中常侍和小黄门使,只留下何进信任的人来守卫宫殿。

    中常侍和小黄门使都来向何进道歉谢罪,声称愿意听从大将军发落。何进对他们说:“天下的局势很紧张,主要是你们这些人造成的。现在董卓已经到了,你们为什么不早点回到自己的封国呢?”袁绍多次劝何进趁此机会诛杀宦官,但是何进一直不同意。袁绍就写信告诉各州郡,假传何进的号令,让他们逮捕宦官在地方的亲属。

    编者评论说:“袁绍建议何进召唤地方举兵进攻中央,这不是愚蠢,而是心存不轨。当汉灵帝末期,天下人皆知大乱将至,所以桥玄、何颙等人都说汉家就要灭亡了;官府颁发角钱时,民间都流言京城将要大乱。袁绍难道不知道此时应震之以静的道理吗?何故急于铲除宦官而招引兵马进京?只因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如若天下太平,袁绍不过是普通的富家子弟。他过去多次不受朝廷征召,私自豢养死士,为的是等待天下有变的时机。汉灵帝刚驾崩,袁绍就劝何进不要送葬山陵,无君之心,漏于唇间。又多次劝何进诛灭宦官,甚至私底下背着何进促令董卓进京。可知袁绍迫不及待地要让京城陷入混乱,正当人们忙着浇灭火苗时,袁绍却疯狂拱火,目的就是为了使汉家失鹿,以便袁家能参与追逐,其用心险恶,颇难识破。后来诸侯举兵讨伐董卓时,袁绍长期驻守在河内,并不与董卓交兵。在董卓尚未被杀前,袁绍先是要拥立刘虞为帝,接着又忙着抢夺韩馥的冀州,有心安天下者,非袁绍也。”

    【宦官们集体反扑】

    何进策划了很长时间,秘密逐渐被泄露,宦官们因害怕而开始考虑采取行动。张让的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他向儿媳叩头说:“老臣犯了罪,应当和新妇一起罢官回到私人住所。但我累世得到朝廷的恩情,如今就要离开皇宫,我实在不舍得,请让我最后一次进入内殿,得以短暂侍奉太后和陛下,能在诀别之前见上一面。然后我就退到山沟里自杀,这样就死而无憾了!”他的儿媳向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讲述了这件事,舞阳君转告给太后,于是太后下令让所有中常侍重新回宫入值。

    八月戊辰日,何进走入长乐宫,请求太后彻底诛杀中常侍们。

    中常侍张让和段珪相互密谋说:“大将军称病不去给先帝送葬,现在突然进入宫省,这是想要干什么?难道窦氏图谋杀害中官的事情又要重演了吗?”他们便派人去偷听何进的谈话内容,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张让和段珪率领数十名党羽持着武器潜入侧门,埋伏在省府的门下。当何进出来后,中常侍们又以太后的诏书为诱,骗他再次返回省阁,之后便将大门关闭。

    张让等人质问何进说:“天下的局势很危险,不仅仅是我们几个人的罪过。先帝和太后曾经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几乎导致太后被废,是我们流着泪苦苦为太后说情,每个人都拿出了千万家财作为礼物,这才让先帝回心,使他们和好如初。我们这么做只是希望能够依靠你们何家的势力,为儿孙谋富贵。现在你却想要灭掉我们的家族,这不是太过分了吗!”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出剑,在嘉德殿前斩杀了何进。

    范晔在《后汉书》中评论说:“窦武、何进借助元舅的力量,掌握了辅政的权力,内部依靠太后的威势,外部迎合了群英的声势,但最终却仍被阉人所杀,导致身死而功败垂成,受到世人的悲痛,这难道不是因为他们的智慧不够而权力过大吗?《左传》中说‘天之废商久矣,君将兴之。’这是宋襄公之所以败于泓的原因;同样,汉朝就要因宦官而灭亡,这是大趋势,窦武、何进的密谋逆势而为,也注定是要失败的。”

    编者评论说:“何进犹豫不决,也是情有可原;何家本来就是依仗宦官才发迹的,而且何进跟张让还是亲戚。于私,杀宦官是忘恩负义;于公,杀宦官又是为了澄清天下。坐在何进的位置上,大部分人都难以决断,恐怕也会像他一样因犹豫而败事。”

    【十常侍之乱爆发】

    张让、段珪等人假称奉诏,任命樊陵为司隶校尉,许相为河南尹,以此来取代袁绍和王允。尚书得到诏书后心生怀疑,要求与大将军何进面议。中黄门便将何进的人头扔给尚书,并说:“何进谋反,已经被诛杀了!”

    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在外面,听到何进被害的消息后,想要引兵进宫,但宫门已关闭。虎贲中郎将袁术和吴匡就共同劈开宫门,中黄门集体持刀在殿阁上抵抗。此时已是傍晚,袁术放火烧了南宫青琐门,企图用这种方式威胁张让等人出来。

    张让等人见情况危急,忙进入宫中,向太后报告说大将军起兵反叛,烧了宫殿,并且攻打尚书门;然后他们将太后、皇帝和陈留王劫持,带着宫中的官员从北宫复道逃走。尚书卢植手持战戈,站在阁道窗户下面阻拦,并数落段珪的罪行。段珪感到害怕,释放了太后,太后从阁上跳下来,得以保全性命。

    袁绍和他的叔父袁隗伪造诏书,召来了樊陵和许相,然后将他们斩杀。袁绍与何苗率领军队驻扎在朱雀阙下,抓住了赵忠等人,立即将他们斩首。吴匡等一向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协力,还怀疑他与宦官勾结,便对军士们说:“杀了大将军的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有谁愿意为大将军报仇?”大家都流着泪说:“我们愿誓死效力!”于是,吴匡率领军队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共同攻击并杀害了何苗,将他的尸体扔在了苑中。

    袁绍关闭北宫门,调集军队抓捕宦官,无论年纪大小都一并诛杀,共计两千多人,有些人因没有长胡须而被误以为是宦官,也遭到了杀害,另一部人甚至为了活命,只得露出下体以自证,这才得以幸免。袁绍随后进攻宫殿,命人爬上端门屋,攻击省内。

    庚午日,张让、段珪等人被逼迫急了,便将皇帝和陈留王挟持出谷门,身边只有几十个人跟随,他们在夜晚抵达洛阳郊外的小平津。当时六块玉玺都没有带在身上,公卿百官也无人跟随,只有尚书卢植和河南中部掾闵贡半夜追到了河边。

    闵贡厉声呵斥张让等人说:“如果你们不立即死去,我就要杀了你们!”然后他手持利剑斩杀了几个人。

    张让等人非常害怕,双手合十接连叩拜,然后一边磕头一边向皇帝悲哭辞别,说:“我们死后,天下就要大乱了。请陛下多加保重!”然后他们都投河自尽了。

    编者评论说:“宦官干政从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齐桓公时有竖刁、宋平公时有伊戾,到了秦朝更是有赵高。西汉时也有弘恭和石显,但为害最大、人数最多的当属东汉时的宦官。西汉亡于外戚篡权,东汉复兴后,并没有更好的补救方法。所以自汉明帝之后,先后出现马氏、窦氏、邓氏、阎氏、梁氏、何氏多个外戚家族干政。因皇帝年幼,太后临朝,士大夫又不便与太后面议朝政,所以必然需要宦官在中间传递信息,久而久之,宦官的重要性就越来越显著,成为朝政运转的关键枢纽。中常侍从四人变成十人、小黄门从十人变成二十人,日益壮大。汉桓帝为了对付外戚,便亲信宦官,令其总领朝政;汉灵帝本是藩王,因得到宦官的帮助,才得以登基。因此汉末宦官干政乃是必然之势,源头仍出在君主专制制度之上。因汉末君主或者年幼,或者昏愚,故而宦官与外戚围绕权力真空,展开激烈的斗争,最后以同归于尽而告终。”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添加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