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种因得果
安天骥事情不多,院里通知安天骥代教学科研办主任,参加市里举办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座谈会。
会上发言时有人提出,魔都211大学,90以上科研成果,通过验收后就束之高阁……
“90以上完全没有转化”,安天骥觉得这简直触目惊心……
难怪陆策说要搞科技中介服务……
……
晚上回家时,他和父母谈起自己的感受。
父亲安文岳任市教委主管科研的副主任4年多了。
他说,这种情况很普遍、牵涉到财政拨款、科技管理、人才评价……
各省都一样,大家都知道问题严重,可一动自己的奶酪,谁都不积极了……
在市郊理工大学当了多年书记的母亲李新梅说:“我们学校一年科研经费个多亿,结果就是出来一堆“本子”(老师们常用评审鉴定时的“本子”代指科研成果),啥用没有。我的办公室里“本子”成灾……”
……
安文岳说:“要简单早就改了,水太深了……”
安天骥说:“您就不能有所作为?”
“你怎么跟你父亲说话呢?”安文岳不高兴了。
李新梅看安天骥有些窘迫,打了个岔:“天骥说的是事实嘛……”
又加了一句:“好多政策还是你们自己定下的……”
安文岳缓了下口气,“我也想改呀,但这是我能够推动的吗?”
李新梅突然笑着对安天骥说:“你真想弄出点动静,跟你爷爷说下看……”
……
安天骥的爷爷陈言是魔都教科文卫战线的老领导,现在的教、科、文、卫好多部门的头头,都曾是他的部下……
听了安天骥说的情况,老人拍案而起……
“当年我们白手起家,才攒起了这么点家当……
像这样子搞法,莫说发展不了,攒的点家当也给这帮败家子败完了……”
安天骥说:“您现在又不在位了,您搅得动这团死水?”
80多岁的陈言脸上又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我家‘天马儿’是有备而来的?想激将我?”
他一直称孙子为“天马”……
转眼又一脸严肃地说:“这事我还非管不可……
北都的黎老正愁着弄提案,我看真可以好好搞个提案……”
……
安天骥想了半天,说,“您们要想听真话,建议听听小人物的话……”
……
不久,一个高层退二线的老干部组成的、关于科研成果转化的调研组来到魔都……
……
刚从魔都回到江城,陆策却收到一份会议传真。
“请陆策同志参加全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时间:……;地点:魔都……”
……
陆策十分纳闷:“我已回大湖省江城市念书了,再说我一个学生,怎么会要我回魔都参加座谈会?”
……
记得用“工程措施”!可别再出洋相了。
3天时间里,陆策尽量收集了一些数据、政策条文、案例……
他找到了一篇《创新创业创造生态链》博士论文,他曾读过好几遍,因为父亲曾跟他多次讨论过魔都的情况……
又按现状、问题、对策三块详细拟出发言提纲,并请黎诗慧、安天骥帮忙看一看……
安天骥没说啥,黎诗慧却提出了几个尖锐的问题……
“你的观点有没有数据支撑?”
“这些问题你有没有解决的办法?”
“具体怎样解决?”
……
座谈会是“回”字形部置,正中是主席台,两边各有一排,主席台对面是汇报席,后面还有坐着10排参加会议的人……
台上坐着7个老干部模样的人,居中而坐的叫黎秋石。
虽然已经80多岁,往主席台居中一坐、魁梧的身材、笔直的身板,两道浓眉、凛若寒星的双眸,让人不敢对视,不怒自威。
左边一位叫梁盛年,身形高大,目光温和、满脸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还有好几个老者雁翅排开坐在两边,其中一个与安天骥长得有些相像、叫陈言的老人坐在右边边上……
主席台对面汇报席上,第一排正中正是魔都主要领导,两边是市里分管副职、各部门的头头脑脑。
第二排是震旦大学和几个大学的校长、科学院、船、天科研院所的院、所长、大型企业的老总……
再后面是相关部门、学校、院所工作人员,专利局姚一民副局长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
……
陆策一进会场,连忙在靠墙找了一把椅子坐下……
会议开始时,黎秋石两眼一扫,台下一片嗡嗡声瞬间鸦雀无声……
主持会议的主要领导致辞后,去主席台躬身向黎秋石、梁盛年等人请示后,先行离开,让分管副职专题汇报……
分管副职拿出稿子,从成效、进展、下步打算一一说起,还没说几句,黎秋石就打断了……
“你不要拿稿子念了,只要把市里的科技成果变成生产力的情况说清楚就行了……”
分管副职把稿子放一边,翻开笔记本,用自己掌握的情况又汇报起成效、进展的具体典型……
黎秋石又说:“我们又不是来考核的,谁要你表功了……只说问题。”
分管副职有些嗫嗫嚅嚅,开始冒汗……
……
黎秋石干脆点将了,“老梁(梁与娘同音)……盛年,呃,你这姓氏念着别扭……
你们产业部门缺不缺这些科技成果?”
梁盛年笑着说:“我们产业部门盼高新技术如久旱望甘霖……”地道的大湖省东部口音。
又问坐在边上的陈言,“老陈,是你们大学、科研院所没有成果吗?”
陈言把嘴往坐在汇报席上的校长、院所长们挑了一下,“他们每人都揣着一本成果汇编……本子成堆……”
又问坐在汇报席上的分管副职和局长们,“你们是怎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
科技局长忙接过了话头,我们每年组织开展场成果推介、场成果对接……
“那效果如何?”
分管副职说:“我们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提高了个点,在兄弟省市排名居前……”
黎秋石说,“这么说你们搞得很好啰?”
“自己跟自己比有进步……”
“自己哄自己有意思吗?你直接说科技成果转化率是多少不就行了……”
……
一开始是大学、院所负责人,再后来是企业负责人,再后来是官员们,大家都怕被问到了,引火烧身……
……
黎秋石索性从文件包里拿出一张纸,对着会议名册点名单。
“钢董事长,你们今年新开发了几个钢种?”
……
“船所,你们那个lng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开发成功了没有?”
……
华研究院,听说你们研究了个帮老人洗澡的机器人,效果如何?
……
现在大家都老老实实回答问题……
黎秋石问华研究院,“你们的洗澡机器人也只研制出了个‘摆设’?”
“是的,技术性能不太好,更重要的是缺乏应用场景,没有哪家养老院买……”
……
黎秋石问船公司,“说说你们为什么搞不出lng船?”
“钢公司提供不了专用的殷瓦钢……”
于是又问钢公司,“你们为什么搞不出这个什么殷瓦钢?”
“因为船公司没有订单,我们也缺乏自有资金研发。”
又问船公司,“为何没有订单?”
“我们没有生产过lng船,客户不敢订。”
“为什么没有生产lng船?”
“因为没有殷瓦钢。”
……
“刚才不是说有进步、居前列吗?怎么又说起‘车轱辘话’了?”
……
这下发言的更少了……
……
“都没有说的了?”黎秋石边看名单边说,
“你们这些大人物都没有说的了,我就找些……小人物说下看……”
黎秋石又在名单上找了半天,对参加会议的人喊,“有个经纬科技中介公司的陆策来了没?”
……
陆策对自己的公司名字都还有些陌生,正在确认似的……
“陆策来了没?”
只见主席台上的陈言也伸着头在找……
陆策连忙说,“来了。”
全会场的目光齐刷刷了聚焦到了会场后头角落,聚焦到了一个年轻人身上……
这实在出乎陆策的意料之外,他努力平静自己,准备回答黎秋石的问题。
“你说说看,科技成果为什么转化难?”黎秋石问。
“供需两端和渠道都有问题。”
“症结在于四个圈子——”
项目立项、结项时相互评审的“熟人圈”
项目课题经费私相授受的“利益圈”
课题及人才评价时互抬轿子的“螺旋圈”(越会弄项目资金的人,手里资源就越多、资源越多就更容易找到熟人,拉关系、搞交换……)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不相干的“闭环圈”……
“你说的观点有没有数据支撑?”黎秋石问。
陆策纳闷,怎么跟黎诗慧问的问题一样?
沉吟了会才说:“我没有全面调查’圈子‘的具体数据,但有一个整体数据,就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0……”
自动化院院长问:你这些观点是怎么来的?
陆策说,“主要观点来自一篇博士论文,另外一些是自己的感受。”
惠济大学校长问:“你这论文是哪儿的?”
陆策说,“是中原科技大学的博士论文。”
震旦大学校长问:“那能代表魔都吗?”
陆策说,“论文的调查数据部分来自魔都。”
惠济大学校长还要问,黎秋石却先问起他,“你的大学里科技成果转化率多少?”
校长语塞,但黎老坚持要他讲。
……
半响,黎老点名,“陈言,你说是多少?”
陈言说,“根据今年我市报记者调查,我市的211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样不超过10……”
“校长还有要问的吗?”
……
黎秋石问陆策,“你光说这些问题,我们都知道,到底怎么解决呢?”
……
陆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实行政产学研一体化……
企业张榜(提出课题)科研人员揭榜(竞争承担课题)……
科技成果成效如何,要由市场评价、企业评价……
科研人员个人专利权,可入股、可转移……
建立专家库,立项和结项,由专家库随机抽取专家参加评审,
建立第三方评估机构,
重奖技术攻关科技人员,
重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人员,
……
会场上一下子鸦雀无声,但又逐渐热烈讨论起来……
他怎么敢这样提?
完全离经叛道嘛!
石破天惊!
(现在常见的在那个年代就是石破天惊!)
……
最后黎老发言,把参加座谈会的人批评了个遍……
他说校长们:你们只顾不遗余力地帮忙跑项目,为搞这些“本子”四处化缘……
却不关心”本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又批评科研院所的院所长,你们算是与产业部门联系比较紧密的,怎么也搞起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要搞就盯着企业的卡点、堵点、痛点搞科研……
……
又对企业负责人说,没有科技的进步,原地推磨转圈,你能搞出殷瓦钢?你能搞出lng船?
最后,指着行政部门的分管副职、局长们,你们不把这各路诸侯们拢到一块,还让他们各搞各的,要你们何用?
……
……
陆策想,我这是四面树敌了,从校长老师、科研人员、管理干部,一直到企业负责人,得罪遍了……
……
这让我在魔都怎么混下去?我的经纬科技咨询服务公司怎么在魔都生存?
本来准备跟研发洗澡机器人的、华东自动化研究院要个联系方式的也不好意思要了……
……
他实在想不出谁给他挖了这么大个坑……
……
……
同样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还有后来的结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