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崇文皇帝?
三人踏着青石板路,沿着熟悉的街道一路走回那座破败的小庙。
一路上,几个孩子叽叽喳喳。
“你们没看那店小二被打得落花流水的样子,真是大快人心!当初他讹诈咱们的时候,可没想到会有今天吧。”
“可不是嘛,恶人自有恶报。你看那当铺伙计也是活该,平日里尽欺负弱小,这下也尝到了苦头。”
“……”
途中,李瑾瑜又向父亲详述了今日在书店如何写家书赚取铜钱的经历,父亲听罢并未因女儿身便撰写家书,而觉得有损斯文形象,反而连连点头赞许道:“我儿你果真是个机敏伶俐之人,小小年纪就有这般能耐,难怪之前那个游方道士,曾断言你是贵人之命。”
在她看来,自己这个二女儿自然一切都是好的。
然而,李瑾瑜闻此言却是心中无语,她的亲生女儿正是因为这个所谓的“贵人梦”,才遭逢横祸,早早离世。
在她的记忆中,大明朝社会等级森严,阶级壁垒犹如天堑,身处高位者享尽荣华富贵,底层百姓则被种种限制束缚,两者之间的鸿沟无法轻易逾越。
即便是平民百姓想要与王孙贵族攀上关系,那几乎是不可能之事,只能出现在那些民间流传的话本故事里。
因此,他们一家子因为一句道士批言,就抱着这样的荒唐想法实在可笑。
只是她突然想起来,忽略了一个问题,这到底是不是前世的那个明朝吗?原身对这一方面概念挺模糊的。想到这里她试探问道:“爹,今日是何年何月?如今坐镇朝堂的是哪位皇上?”
父亲听罢,略显惊讶地看着女儿,微微皱眉道:“我儿怎会问起这个?你可知道,自崇祯皇帝不幸驾崩后,如今坐镇朝堂、执掌天下权柄的,乃是明成熙帝。明成熙帝已经登基十三年,启用的年号叫做‘崇文’。寓意崇尚文治,要有文化教化之功。”
“崇祯皇帝?”李瑾瑜闻言不禁低声自语,内心波澜起伏。她不知道什么明成熙帝,但崇祯皇帝自然是知晓的。
在她熟知的历史记载中,崇祯皇帝明明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最终因国破家亡,无奈吊死在北京煤山之上。然而在这个时空里,历史似乎出现了偏差。
“是啊,崇祯皇帝,”李逸双手虚拱于胸前,眼神中闪烁着对崇祯皇帝的深深敬意与怀念,“他真可谓一代明君,力挽狂澜之主。他性情宽厚,淡泊名利,不近声色之娱,一心扑在国事之上。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明朝广开言路,政通人和,官吏清廉,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迅速,商贾云集,田野丰登,可谓是迎来了我大明朝的一段辉煌中兴盛世。”
李瑾瑜侧耳倾听父亲的讲述,更是诧异。
她深知历史书中所载,明末时期外有满清势力日益强盛,内有饥荒、起义频发,最终导致明朝灭亡,华夏大地改朝换代。
而此刻父亲口中的明朝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未亡,反而更加繁盛。
她暗自揣摩,难道是历史在此刻发生了某种微妙的变化?或者他们所处的是一个平行的世界?
尽管疑惑重重,但李瑾瑜并未纠结于此,毕竟,现在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把握当下的现实。
于是,她决定暂且放下心中的疑窦,一步一步适应这个新世界。一切,都只能徐徐图之,走一步看一步了。
随着几人边交谈边向破庙方向行进,却透露着不一样的气息。
那座饱经风霜、破败不堪的庙宇矗立在眼前,其门口聚集的人群和嘈杂声浪,昭示着一场正在进行的纷扰之事。
几个好事者闲来无事,倚靠在庙门两侧,挤眉弄眼地朝内探视,仿佛正目睹一场稀奇古怪的闹剧。
就在这时,一阵悲凄哀婉的哭诉声从庙内飘出:“奶奶,我实在不愿被当作货物一样卖掉,我不想去跳那个火坑哇!”
话语间充满了无助与绝望,泪珠犹如断线的珍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颊上,在简陋而阴暗的庙宇内回荡。
走在前面的李逸、李瑾瑜等人听到这熟悉又令人心碎的声音,脸色瞬间变得沉重起来。他们加快了脚步,几乎是以冲撞之势闯进了庙门。
只见破庙之内,李瑾瑶正满面泪痕,拼命抵抗一个头戴鲜艳花饰、满脸浓妆艳抹的媒婆,粗暴的拉扯。
此时,三叔李能站在人群后方,一脸激愤地高声嚷道:“你这孩子怎么就不明白呢?那哪里是什么火坑!那是你三叔我为你千挑万选的好人家,嫁过去后,锦衣玉食,何愁吃喝不周全?比咱们现在的生活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而一旁的三婶也不甘寂寞,上前劝慰道:“是啊,你三叔还能害你不成?快点换好衣服跟着去吧,以后你在王家过上吃香喝辣的日子,可别忘了你三婶我的这份苦心啊。”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年仅十岁的李瑾翰不知深浅地冲了进来,他年纪虽小,但对眼前的场景感到极度不安。
他大声呵斥着:“你们这是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大姐!”
他的声音穿透喧嚣,让原本热闹非凡的庙内陡然安静下来。
众人闻听稚嫩却充满愤怒的叫喊,纷纷将目光转向庙门口的新来者。
家人们这才注意到老大家——李逸带着其他家人赶回来了。此刻,整个破庙内的气氛凝重而微妙。
但见三婶在这样的紧张气氛中依然保持着镇定,她从容地向还在对李瑾瑶施加压力的媒婆轻轻挥了挥手,示意其暂时停止拉扯。
媒婆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松开了紧紧拽住李瑾瑶衣袖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