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英语课上
回到家后的丁博文,一脸愁容地坐在电脑前,开始在网上不断查找可以作为上课的素材。他双眼紧紧盯着屏幕,时而快速滚动鼠标滚轮,时而又眉头紧锁地停下,觉得这个内容太浅显,不能引发学生们深入的思考,那个又有些佶屈聱牙,超出了初中生的理解范畴。丁博文就像一只无头苍蝇般,在信息的海洋里乱撞,完全不知道该把什么作为自己的素材。他的额头上渐渐渗出细密的汗珠,就连妈妈喊吃饭那高分贝且带着急切的声音都没有把丁博文从书房中“拽”出来,那声音仿佛被书房的门给生生阻隔了一般。
当妈妈连喊三次,丁博文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妈妈和爸爸终于忍不住了。妈妈踩着略显急促的步伐,冲进书房,爸爸则紧随其后。妈妈一进书房,就看到丁博文那苦恼的模样,头发都有些凌乱了。“你想找个什么样的文章?”妈妈急切地问道,丁博文一边揉着太阳穴,一边无奈地说:“就……那种适合初中生看的。”
经过了一段短暂的沉默后,平常爱读书的爸爸眼睛突然一亮,他轻咳了一声,建议道:“要不就《大卫·科波菲尔》?既是英语的,又有趣,还有教育意义。一举多得。”爸爸说话时,脸上带着一丝自信的神采,眼神中满是笃定。这无疑一下就解决了丁博文所有的问题,丁博文不得不佩服爸爸的灵光一现和知识储备量。“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平常不刷手机的爸爸总是会在关键时候用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知识为家人们排忧解难。
接下来就是决定选择哪一部分了。丁博文陷入了沉思,他的手指在下巴处轻轻摩挲着,大脑飞速运转。在权衡许久后选择了大卫童年时在格林伯公司打工以及与房东米考伯先生一家往来的那一段。丁博文选好了之后,肚子突然传来一阵“咕咕”的叫声,这声音在安静的书房里格外清晰,他这才意识到,原来是晚饭还没吃呢!等到自己读透文章,做好ppt后,已经是深夜了。
第二天英语课上,大家都满心期待小王老师别具一格的新尝试和丁博文作为表率的首次演讲。上课铃一响,大家便结束了嬉笑打闹,回到座位上坐好。小王老师准时进班,“这节课我们请丁博文同学为我们讲讲他选择的文章。”台下掌声雷动,丁博文缓步走向讲台。有点社恐的丁博文很少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讲话,从他的座位到讲台不过几米,但他却好像走了几公里。当他终于站在讲台时,他感到背后出了一身冷汗。“加油,你可以的。”丁博文心中打完气后,便开始了演讲。
“今天我为大家讲的《大卫·科波菲尔》里的片段。”然后他在电脑上展示了自己所选片段的原文,“这段大家可以先猜猜这段文字是哪里的。”台下同学七七八八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是大卫·科波菲尔在格林伯公司打工的一段。”听同学们回答得差不多后,丁博文给出了答案。之后他开始带大家学习这段里的一些生词,同样的,他像小王老师一样并没有一开始就给出生词的意思,而是和同学们一起联系上下文来猜,丁博文坚信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记住单词,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到猜生词意思的过程中,思维的火花在教室里不断迸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讨论声此起彼伏。丁博文耐心地引导着同学们,不时地给予提示和鼓励。随着大家逐渐猜出了一个个生词的大致意思,他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满足和自豪的神情。不禁心里想“这就是当老师后所谓的成就感吧!”小王老师也在一旁露出欣慰的笑容,估计既是为丁博文的精心准备感到欣慰,也是为自己犀利的眼光——她相信丁博文不会让她失望。事实证明,小王老师没选错,丁博文为后面的同学们开了一个好头。
接着,丁博文开始详细地带领同学们赏析文章。他用生动的语言,阐述着文章中每一处细腻的描写、每一个深刻的寓意。他讲述着大卫在打工时的艰辛与坚韧,以及在与他人交往中所展现出的善良和智慧,还有房东一家“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醉完喝凉水”的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同学们听得入神,仿佛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大卫的经历和情感。在赏析的过程中,丁博文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同学们思考和回答。大家纷纷举手发言,表达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的同学从人物性格的角度进行分析,有的同学则从故事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出发,还有的同学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赞叹不已。
接下来,丁博文想借助文中的一个小点来帮助同学们明白英国的一些本土的文学特点。“大家看,大卫的同伴父亲的名字叫walker,既可以做名字‘沃克’,也可以是步行者的意思,这就是英国文学的一个特点。”然后丁博文举了另外一个例子:why are rivers so rich(为什么河流如此富有?)同学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但还是没有正确答案。丁博文说出了正确答案“because there are two banks。bank既有银行,也有岸的意思。”同学们有的把嘴张成“o”字形;有的掏出笔记本记录下来;有的跟个妙蛙种子一样“妙”个不停。
最后,丁博文向台下鞠了个躬,台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丁博文说道:“你们知道的,我是个有点社恐的人,这次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很感谢大家的配合,我也总算是突破了我自己。谢谢!”说罢,丁博文再次鞠躬,走下台,台下再次响起了如潮水般的掌声。同桌朱玉玲说:“我喜欢你这样的课堂,比以前有意思,有效率多了。”